正文 第4章 用“糊塗”的行為處世(2 / 3)

順其自然莫強求。被稱做“為人處世大全”的《菜根譚》有這樣的名言:“如欲使對方有所行動,而動不動時,毋寧使對方自由去做,反而會照著你的想法行動。如果勉強對方行動,反而使對方更加頑固。”譬如,在家庭中,本來想鼓勵孩子讀書,但是由於用心良苦而顯得急於求成,經常在孩子麵前嘮嘮叨叨。這樣,越是強迫孩子讀書,孩子越發感到厭倦,反而喪失了讀書的興趣,結果“欲速則不達”。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去“急脈緩灸”,慢慢培養其讀書的興趣,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當然,並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還有附加條件。順其自然,雖不能強求,但也不能缺乏引導。若輔以正確的引導,貌似放任不管,對方卻能自己行動起來,加之不是你有意去勉強對方,所以對方不感到被動,卻不知不覺地照著你的意誌在行動。

大智若愚裝糊塗。《老子》中說:“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就警示人們,做人要寬宏大量,不要事事計較,處處當真,對於一些小事要裝著糊塗,讓人三分,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懂得做人之道。

唐代宗時,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受到唐代宗的敬重,代宗遂將升平公主許配與其子郭暖為妻。這小兩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後台,互不服軟。有一次發生口角,郭暖憤憤不平地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就仗著你老子是皇上!實話告訴你吧,你父親的江山是我老子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的,我老子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才沒當這個皇帝。”這下可闖了彌天大禍,升平公主抓住話柄就直奔皇宮去告禦狀。唐代宗一聽,不動聲色地對女兒勸慰了一番,並聲稱女婿說的都是實情,不要動輒就扣“謀反”的帽子。郭子儀知道這件事後很害怕,就把兒子綁到皇帝麵前去請罪,唐代宗不僅沒治罪,反而和顏悅色地勸道:“小兩口吵嘴,話說得過分點,我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就這樣,眼見一場大禍化作芥蒂小事。唐代宗這時所表現出的就是“無心人”的大智若愚態度。倘若唐代宗句句當真,就會招致很多麻煩,不知有多少家庭受到株連。那樣的話,他的皇位恐怕也會因此產生動搖。

有些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非要硬去叫真,就會惹來麻煩。相反,你若“裝著糊塗”,表現出“大智若愚”的態度,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

韜光養晦藏銳鋒。“韜光養晦”是“無心人”的一種精到的做人之道,是人生的應變之術。常常是在自己處於不利的環境下,為了保全自己以圖東山再起的一種以柔克剛的處世謀略。

三國時,劉備在沛城被呂布打敗後,失去了棲身之地,隻好投曹操麾下。後來,曹操移師許昌,也帶著劉備,目的是要控製劉備。劉備既不甘居於人下,又怕曹操謀害自己,因此,裝出胸無大誌、無所用心的樣子,還在住處後院開了一塊地種菜,親自澆灌。一天,曹操請劉備小酌,煮酒論英雄。酒至半酣,曹操說:“古今天下,英雄惟有使君與吾耳。”劉備以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裏一驚,手中的匙箸掉在地上。正巧霹靂雷聲,大雨驟至,劉備隨機應變,說:“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聽後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接著道:“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隻恨無處躲藏。”曹操聽罷,一聲冷笑,認為劉備是個無膽、無識、無用之人。從此放鬆了對劉備的戒備。劉備用韜光養晦之計,隱藏鋒芒,才得以從曹操的忌恨中平安脫身,日後方才造就“三國鼎立”之勢。

韜光養晦的目的在於避免“有心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急於求成、鋒芒畢露、硬拚蠻幹的處世態度,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和諸多事務的能力和技巧,從而使自己戒驕戒躁、踏踏實實地步入人生旅途。

學會睜一眼,閉一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將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他們有些讓你感到滿意,但有些就讓你感到不那麼如意,不那麼理想,甚至產生極度的厭惡,這就是社會現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是,麵對複雜的社會,我們如果能學一點簡單的為人處世技巧,用“睜一眼,閉一眼”去看待周圍的人、周圍的事,久而久之,你就會感到做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就會品嚐到生活的樂趣。

我們這裏所說的“睜一眼,閉一眼”,是指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意思是說,對某些現象睜著眼看到眼裏,記在心裏,而對某些現象則閉著眼,假裝看不見,馬虎不認真。不過這裏說的“睜一眼,閉一眼”,並不是說我們應該不辨是非,什麼人都去結交。比如結交品德低下、無情無義、極端自私的人是禍,是一種災難,更是一種悲哀;而結交與人為善的人、剛正不阿的人、光明磊落的人,和他們做朋友是福,是一種快樂,更是一種難得的收獲和享受。不過想一想“水清則無魚”的道理後,我們可以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既然生活不能至清至淨,那麼,我們碰上了一些不如意、不愉快,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你隻需駕駛好自己的小船,歡歡快快地走自己應該走的路。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睜眼”看世界,對任何事物都盡收眼底;同時又要“閉眼”,對某些事物和現象的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睜一眼,閉一眼”是為人處世中一種廣泛運用的做人方式。比如批評別人,就要“睜一眼,閉一眼”,做到大事明了,小事糊塗。

唐代名相魏征為人清廉,剛直不阿,凡朝中大小之事有不妥當之處,同僚大臣有不守法的人,他必定想方設法予以糾正。即使是皇帝有過失,他也敢於犯顏直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此,朝廷上下對他既尊敬又害怕。

唐太宗剛即位時,有一天對群臣說:“現在是大亂之後立國,人心不安定。恐怕百姓不容易教化呀!”魏征說道:“此話不對。國家太平無事時間長了,百姓一定會驕橫,難以教化。而曆經戰爭之苦的百姓,一旦有了安定太平的生活,必然會珍惜,也就容易教化。這就好像是饑餓的人什麼都能吃下,幹渴的人什麼都敢喝。”李世民聽他犯顏直諫,很為震驚,不敢輕視他的話。

一次,有人給李世民送了一隻名貴的鳥,李世民很高興,就托在臂上逗著玩。一見魏征進來,害怕他看見,趕緊揣到懷裏,其實魏征已經看見了,他故意佯裝沒看見,奏事慢條斯理,有意拖延時間。結果等他走了,鳥也悶死在太宗懷裏。有人問魏征,身為一國之尊的皇上,玩一隻鳥算不了什麼,而你卻欲置它於死地,這未免太過分了。魏征說道:“玩物喪誌,這是古人的教訓,是不務正業的惡少所為。天下剛剛太平,百廢待興,身為國君,怎能貪圖安逸享樂呢?”那人又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當麵直說,而故意拖延時間?”魏征說:“勸諫要得體,不能太頻繁,否則皇上就會怠慢。況且像這等小事,說得多了,將來有了大事,也不會被采納。今天以不言為勸諫,明言直諫是要等到將來的國家大事上用呢。”

人無完人,世無完世,且睜一眼,閉一眼,擇善而從,不善則包容或棄之,如此而已。道家講世間萬物由陰陽二極而成,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然是矛盾,就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有優有劣,有苦有甜,不同的判斷體現不同的價值觀,矛盾雙方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

人們向往完美,有完美便有不完美,因為有了不完美才會向往完美。但是向往追求的事物未必都能實現,或許正因為遙不可及才更有誘惑力,人還是要在現實中生活的。於是隻好將眼睛一睜一閉,反而更加心明眼亮。在此,還以交朋友為例講述這用眼之道。一個人要贏得友誼,就要多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比如某人事業心強,工作成績突出,但生活處世能力差,那麼就擇其長處學習,這樣你會和對方和睦相處。相反,你睜開兩隻眼看對方,要求對方什麼都好,什麼都順你的眼,那麼最終是你失去友誼嚇跑了朋友。

做人還是簡單一些好,不要把事情想的過於複雜。閉一隻眼看朋友,就是一種寬容的處世之道。千萬不可斤斤計較,看到某個朋友的缺陷就不願與對方相處。比如你的朋友曾有過什麼不足,或者存在著某些致命的弱點,在你與他相處的過程中,不妨回避對方的缺陷,忘記他的不足,尊重他的人格,寄希望於他能有美好的未來,那麼,你交朋友的視野就更為寬廣,你的受益會更加豐富多彩。又比如說,某人曾經冒犯過你,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如果他已經認識了,你不妨閉一隻眼,讓昨天的誤會與衝突隨著歲月而流逝。這不是無緣無故的寬恕和放縱,而是一種風度,同時,讓對方被你的胸襟和大度所折服。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從挫折中經受考驗,從幼稚中走向成熟,從認識弱點走向克服弱點,那麼,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別人的過去洞察得一清二楚。你隻要認為對方是一個真誠的人,或對你很真誠的人,即使他有某些與你格格不入的東西,你也不必大加追究。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如果你睜大眼睛看對方,總可以發現對方有許多弱點或缺點。拿尺子去量人,尺寸總會有差距。睜一隻眼,即是多看對方的長處,閉一隻眼,即是少看對方的弱點,惟有如此,才能永遠保持處世的樂趣。如果你睜大雙眼,想將世界和世人看個透,結果勞累的不隻是眼睛。

人總得在一堆目光下活著。有的人總是將世界看得過於複雜,忙於看人家的眼色,並且依順他人的眼色去從事,或是興奮或是驚訝,老是怯怯地懸著心,這樣活得多緊張啊!請用你的慧眼去擇善,就像貓頭鷹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睜一隻眼為的是洞察周圍,將良辰美景盡收眼底,閉一隻眼是將烏煙瘴氣巧妙地忽略掉。唯有如此,你才能永遠保持處世的樂趣。

運用“圓場”的技巧

大多的糾紛並非動武那麼刺激,一般都是文戲。諸如家庭糾紛,親戚朋友之間的糾紛,同事之間的糾紛,鄰居之間的糾紛,陌生人之間的糾紛。如果不及時地加以解決,無疑就會影響相互關係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掌握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語言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打圓場很多情況下是憑口齒實施的。

“打圓場”有別於“和稀泥”,它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語言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意義。“打圓場”有技巧。如何才能使之收到最佳的效果呢這裏,不妨先聽一個小故事:

有個理發師傅帶了個徒弟。徒弟學藝3個月後,這天正式上崗。他給第一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留得太長。”徒弟不語。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發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顧客聽罷,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留得太短。”徒弟不語。師傅笑著解釋:“頭發短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了,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邊交錢邊嘟囔:“剪個頭花這麼長的時間。”徒弟無語。師傅馬上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顧客聽罷,大笑而去。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邊付款邊埋怨:“用的時間太短了,20分鍾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張,不知所措。師傅馬上笑著搶答:“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您何樂而不為?”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故事中的這位師傅,真是能說會道。他機智靈活,巧妙地“打圓場”,每次得體的解說,都使徒弟擺脫了尷尬,讓對方轉怨為喜,高興而去。他成功地“打圓場”的經驗,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在“打圓場”時師傅善用“吉言”,以“動聽”的話語來打動顧客,求得顧客的歡喜,是師傅成功“解圍”的首要訣竅。“吉言順耳”,愛聽“吉言”幾乎是人們共有的一種心理。師傅巧妙地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在顧客抱怨時,有針對性地擇用其易於接受的話語來博得對方的歡喜。這樣,顧客的抱怨消釋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撫”,“欣喜而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著兩重性,其中的對與錯、利與弊是相對的。辯證地看待問題,得體地“揚長避短”,是“打圓場”的又一技巧。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采取“揚長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語言去作解釋,通過“揚長”,引領對方換個視角,對先前不滿意的事來一番變位思考,讓對方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體會佳妙之處,從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幽默也是化解尷尬的良方,幽默的話語常能令人轉怨為喜,開懷大笑,並且能使人在笑聲中有所悟,有所得。如故事中這位師傅使用的“首腦”一詞就頗為幽默。將頭說成“首腦”,寓諧於莊,調侃中不失文雅,莊重中又含風趣,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顧客的身份。顧客能不開心地大笑嗎再看那“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之語,更是幽默詼諧、妙語解頤。至於“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您何樂而不為”的解釋,幽默的話語中又含帶了“與時俱進”的因素,頗有時代氣息,這就大大地增加了說服力,更易為對方所接受。

“打圓場”不是不著邊際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調的詭辯,它是一種說話的藝術。認真學習並掌握這種藝術,注意在特定的場合中“察言觀色”,適時得體地“打圓場”,能有效地擺脫尷尬和煩惱。

一個好的“打圓場”者就像是一個“救火隊員”,在保護自己的同時,迅速給受困者以台階。和人打交道,善聽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是最奧妙的人際關係操縱術。老於世故之人大都擅長話裏有話,一語雙關,精明之人無須多言直語,即讓你心裏明明白白;“高明”的小人慣會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用話中之刺讓你身敗名裂。不管說話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機,聽話者必須弄明白他的真實意圖,方能應對恰當。腦子不清,耳朵不靈,一定會多遇難堪。話裏藏話、旁敲側擊是聰明人的“遊戲”,笨人玩不了。腦子不靈光,煞風景自不必說,落笑柄更是常有的事。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其實是一種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隱含之術,較之迂回更主動,更微妙。是“妙接飛鏢又暗中回擲”的高超人際交手術,是機智聰明者才能駕馭的玄妙功夫。人際交往中需要深諳方圓之術,運用圓場技術支持,方能功德圓滿。

學會忘記與銘記

人生在世,憂慮與煩惱有時也會伴隨著歡笑與快樂的,正如失敗伴隨著成功一樣。如果一個人的腦子裏整天胡思亂想,把沒有價值的東西也記存在頭腦中,那他或她總會感到前途渺茫,倍感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頭腦中儲存的東西,給予及時清理,把該保留的保留下來,把不該保留的予以拋棄。那些給人帶來諸方麵不利的因素,實在沒有必要過了若幹年還值得回味或耿耿於懷。這樣,人才能過得快樂灑脫一點。

眾所周知,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你首先必須尊重別人,多記住別人的優點,而學會遺忘別人的過失。其次,一個人要學會遺忘自己的成績。有些人稍微做了一點成績就驕傲起來,沾沾自喜,這顯然是造成失敗的一個原因。成績隻是過去,要一切從零開始,那樣才能跨越人生新的境界。同時,一個人自己對他人的幫助,應該看作是一件微不足道小事,以至於遺忘。這樣,你的處事之道方能獲得他人的讚許。

人生需要反思,需要不斷總結教訓,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要學會遺忘,用理智過濾去自己思想上的雜質,保留真誠的情感,它會教你陶冶情操。隻有善於遺忘,才能更好地保留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裏,有一次與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同出外旅行。三個行經一處山舍時,馬沙失足滑落,眼看就要喪命,機靈的吉伯拚上命拉住了他的衣襟,將他救起。為了永遠記住這一恩德,動情的馬沙在附近的大石頭上用力鐫刻下這樣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於是三人繼續前進,不幾日來到一處河邊。可能因為長途旅行的疲勞,吉伯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起來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被打得火星直冒。然而他沒有還手,卻一口氣跑到了沙灘上,仍然用很大力氣在沙灘上寫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記耳光。”

這以後,旅行很快結束了。回到家鄉,阿裏懷著好奇心問馬沙:“你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打你耳光的事寫在沙灘上?”馬沙平靜地回答:“我將永遠感激並永遠記住吉伯救過我的命,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隨著沙子的運動忘記得一幹二淨。”

忘記是人的天性。一生中,我們要經曆許多事情,要相識相交許多人。而心靈像一個篩子,在世事滄桑顛沛變換之中,會遺漏許多人。不過,對於智者來說,他們忘記的是別人的不足和過錯,他們不會刻意去記恨一個人,而他們記住的卻是別人的好和善,並時時充盈著自己的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他們過得將是一種寬恕和大氣的生活。

浮萍的一生是忘記的一生。雖然它一生隨波逐流,居無定所,任何一處的經曆都無法成為它的回憶,但是浮萍卻擁有了寶貴的自由。它的一生輕閑而灑脫。

巨岩的一生是銘記的一生。雖然它一生沉默無言,毫無生氣,一生都在自己的石頁上鐫刻人生經曆,但是巨岩卻擁有了寶貴的人生回憶,它的一生飽滿而充實。

浮萍選擇了忘記的人生,巨岩選擇了銘記的人生,那麼,一向自詡萬物之主的人類,麵對這兩種不同的生存態度,又當作何選擇?

當然,聰明的人類注定了他們擁有智慧的人生:忘記一切毋須銘記的,以求難得的輕鬆自由;銘記一切不可忘記的,以獲取同樣難得的飽滿與充實。

有這樣一則新編故事:上帝耶和華曾造了兩個人下派到人間,以了解人間生活境況。兩人中一人叫做“忘記”,另一人喚作“銘記”。“忘記”是一個快活的小夥子,他對人間的萬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高興不已。“銘記”則是一名中年漢子,他到人間之後,將所經之事一一銘記在心。當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時,上帝詢問此行人間的感受。“忘記”一臉快樂地搶先說著:“人間實在是太有趣了!”問及趣在何處,“忘記”一臉迷茫,不知所措。問到“銘記”,他說:“做人太累!”也難怪,“銘記”在人間從頭至尾都在銘記,以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豈能不累?上帝聽了二人之言,哈哈一笑,轉而神色凝重地說:“唉,萬事萬物切不可走極端。人生處世,忘記是寶,銘記是福,做人一味忘記,他的人生固然輕鬆,但空虛乏味,無真正快樂而言;然而一味銘記,又必然為思想壓力所累,亦無快樂可言。所以,真正快樂的人生應是忘記與銘記並重的人生哪!”

忘記與銘記是一對親密的孿生兄弟,二者不可偏取其一,否則必遭極端之苦,必受偏廢之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可以忘記的,有許多事情又是需要銘記的。所以,做人應該忘記與銘記二者並重,如此方可得到這樣的人生:輕鬆而自由,飽滿而充實,快樂而智慧。

學會忘記與銘記,人生才會智慧而幸福。

巧妙應對尷尬

尷尬:《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神色、態度不自然。但沒有人能預料尷尬出現的時刻。比如,有關男人在門的故事多得簡直比得上男人開合拉鏈的次數。最廣為流傳的還是車庫門的妙喻。當一個女秘書在公眾場合發現她的老板的在門大開時,她走過去說:“您的車庫門忘記關了。”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我們不應該忽視這個笑話中女秘書精妙的處事方式。在這麼一種完全不宜公開伸出援手的場合,幫助別人擺脫窘境的方法莫過於語言的借喻了。不過,如果現在發生在門大開的情況就絕不能提什麼車庫門了,那等於告訴別人“演出現在開始了!”

這時,你當然可以放棄語言,主動的形體動作同樣有顯著效果。你可以走過去好像要與他耳語,並用身體把他徹底擋住,讓他從容解決問題。

如果你是尷尬的旁觀者。俗話說:旁觀者清。作為尷尬的旁觀者,你不應隻偷偷地躲在背後竊笑。正因為你“清”,你就有義務幫助別人擺脫窘境。既要讓當事人不會因為該種情況的出現心情沮喪,也要做到不讓其他的旁觀者因此輕視當事人。

尷尬隻是在人與人交往中才發生的現象。如果隻有一個人,根本不成其為尷尬。相反,尷尬時現場的參與者越多,尷尬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在幫助別人擺脫困境時,必須考慮到事發當時的環境因素,盡最大的可能來將周圍的不利影響壓縮到最小。

尷尬的當事人,通常都是當時現場的公眾注意力的焦點,尷尬也因此變得更難堪。如何快速地幫助當事人降低曝光率,就成了首當其衝的問題。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有意在現場挑起另一特別惹眼的事情,以轉移公眾注意力。

尷尬的過程有時簡直就是對當事人的精神折磨。它持續的時間越長,對當事人的傷害也就越大。這種傷害不僅單指當時的心理不安,而且會隨著時間的延長,對當事人的公眾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不利影響。盡早結束尷尬,就意味著將一切不利的結果和損失控製在有限的範圍內。

理解和安慰是麵對受傷害的萬能良方,對尷尬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們。當然,你不必太過斟辭酌句,反而不知該說些什麼,等到你想出腹稿後,很可能當事人已不知所措。付出感情就足夠了,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他們未必會認真聽你說了些什麼,聽了也未必明白,拿出足夠的感情就能感動他們。

如果你是尷尬事件中的當事人,可就另當別論了。誰沒品嚐過尷尬的滋味,它說不上痛苦更談不上歡樂,但是應付起來真的很難。如果稍有不慎陷入難堪的境地,真的一不小心成了尷尬的當事人,臉紅心跳的滋味可實在不好受。沒關係,下麵教你應付尷尬的九大絕招,保你成為應付此道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