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淡泊名利,不強求完美(1 / 3)

淡泊是一個人的修養,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種靈魂的典雅。淡泊名利,不等於是你逃避社會和生活的選擇,也絕非是庸人所為。當你擁有了淡泊名利的心態,就可以不再為名利的沉浮與得失所累,也不再為人間的蜚短流長所左右,從此可以寵辱不驚、不卑不亢,自然地工作,真實地生活。當你擁有了淡泊名利的心境,就能拋開人世間的喧嘯、浮躁,按自己的能力所及,去細細地品味人生,生活會更加陽光燦爛!

不必追求完美境界

凡事盡職盡力、盡善盡美,這是一個人有責任心的表現。有了它,人類才不滿足於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才有風起雲湧、浪浪相推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才有人類的進化和進步。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把原本美好的完美欲放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上,它也可以變成完全不美的東西。

有位叫金樺的女孩,曾以優異成績考取全國某重點大學。但是,來自童年的某種深刻的自卑使她堅定地認為自己給異性同學留下的印象不完美,而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她曆來的生活原則是:要麼最好,要麼不要。她總想給人以最美好的印象,但是又自信不能。既然不能,那就撤走這印象的原型。於是,她“毅然”決定退學。金樺的“毅然”換來了母親無盡的淚和自己前程的急轉直下。後來,在心理訓練班裏,她對自己的生活原則進行了痛徹的反思:“我一直追求完美,但完美這家夥卻越追越遠,其結局往往是不完美,甚至可以用一個不是很雅的公式來概括:完美=完蛋。”

生活中像金樺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有的追求工作上的完美,永遠隻能第一,不能第二;有的追求人際關係上的完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喜愛自己,容不得別人對自己有半點不滿,也容不得別人有閃失和錯誤;有的追求生活上的完美,無論吃飯、穿衣,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再三……

可以說,一味追求完美境界的人往往既是自我嫌棄的高手,也是挑剔別人的專家。當自己不能達到理想中的完美高度時,他們很容易作繭自縛,自暴自棄;當別人沒有自己所期望的那樣完美時,他們便心懷不滿和怨恨。他們在精神和感情上隻能享用“純淨水”,但是卻忽視了一點:水至純則無營養。問題並不在於這些對自己、對他人的挑剔是否有根有據,而在於為這種挑剔花費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能量,卻並沒有改變什麼。所以,完美主義一旦變成對現實的苛求,立刻就成為人們成長的陷阱。

有位博士生,博士論文寫得拖拖拉拉,每到關鍵處就卡殼。可與此同時,他卻完成了其他幾篇很有水平的論文,還幫助好幾位“師弟”有效解決了論文中的難點。後來通過心理分析才發現,他之所以對自己的博士論文“精益求精”,是因為與導師存在分歧和相互懷疑,可又不好明說。當理性的光輝照亮其潛意識中的陰影時,他不再苛求論文完美,論文反而高速度高質量地完成了。可見,完美主義可以把雄鷹變成笨雞。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內心深處往往有一種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們希望時時事事都能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誇獎,而害怕被別人拒絕或否定;為了避免不完美,他們不惜多花許多時間、氣力去做事情,結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另外有些完美主義者,是想法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我們總是在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卻往往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或者不能取得成功。為此,我們十分苦惱。其實,與其越做越糟,不如灑脫地放棄。我們的前麵總是會有更好的風景在等待著我們去欣賞,何必為眼前的這點兒暗淡境遇而延誤生命的美麗呢?

隻要你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值得稱讚的。在生命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如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那麼他就此生無悔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選手,10次傳球,也有4次失誤;最出色的籃球選手,投籃的命中率,也隻有五成;最精明的股票投資專家,買五種股票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既然連最優秀的人做自己最擅長的事都不能盡善盡美,我們的失誤肯定更多。這就是說,我們絕不可能使每個人都滿意。每個人都會有他個人的感覺,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試圖讓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否則你將永遠也得不到快樂。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畫好的作品拿到市場上去,在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筆,請賜教,並在畫中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劃不被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結果是,一切曾被指責的筆畫,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最後,畫家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無論自己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見類似的事情。當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邊同事們的注意時,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讚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在做個人宣傳……總之,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如同飛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麵撲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

別人說的,讓人去說;別人做的,讓人去做。嘴巴長在人家臉上,你想控製也控製不了。然而,絕不要被人家的評論牽住自己,更不要因別人的言語而苦惱。記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在一個人的生活圈中,起碼有一半的人不讚成你所說的那些事情。因此,無論你什麼時候發表意見,你總是會有50%的機會,也總是麵對一些反對意見。

明白了這一道理後,當有人不同意你所說的某些事情時,你不要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也不要立即改變你的意見以便贏得讚譽之詞;相反,你應該提醒自己,沒有人會是十全十美得讓每個人都滿意的。如果你知道了這一點,也就知道了走出絕望的捷徑。

現在許多人的通病就是不了解自己。他們往往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之前,便一頭栽在一個好高務遠的目標裏,每天享受著辛苦和疲憊的折磨。他們希望獲得他人的掌聲和讚美,博得別人的羨慕。為此,便將自己推向完美的邊界,做什麼事都要盡善盡美。久而久之,他們的生活就變成了負擔和苦悶,而不是充實和享受了。

人貴在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才能真正地喜悅。不管什麼時候,都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謂的完美境界,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能走得穩。

控製自己的欲望

欲望,是人的一種本能。當麵對金錢、權利、愛情等必須經曆的過程時,似乎80%的人都沒有想過滿足,總認為自己應該還能賺到更多的錢,得到更大的權力,以及更浪漫的愛情,而往往到了最後,很多人都卻弄得傾家蕩產,狼狽不堪,孤獨寂寞。

有人說欲望是天使,人不能沒有它,沒有它,人生將是危險的;有的說它是魔鬼,有了它,人可能無惡不作。讓我們來做理性的思考,如何控製欲望,才能利用欲望,化弊為利呢?

要成功,就要有欲望,如果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船。然而也要控製它,別讓欲望吞食了心靈。欲望正如一把雙刃劍,控製好欲望劍,它將為你所用而揮舞自如,然而不能控製欲望,最終你將被這把劍所滅。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短篇故事: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其所有。

於是,農夫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又拚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了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完了。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隻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可是,終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發人深省,正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裏告訴我們的“貪婪往往是禍患的根源”,“那些因貪圖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東西丟棄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進的動力。人,活著,當然要努力奮鬥往前走,但也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跑”。不然,欲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在欲望中沉淪,迷失方向,走向絕處。由於人們的欲望常常總是無止境的,尤其在錢財方麵,因此才會陷入痛苦。人的確需要欲望,但是必須有一定的限度。

從前,有位樵夫長年累月地辛勤勞作,卻始終無法改變貧困潦倒的境遇。他惟能每天燒香拜佛,祈求好運降臨。終於有一天,樵夫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他居然無意中在山坳裏挖出了一尊百來斤的金羅漢,轉眼之間,便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與此同時,他的親朋好友的數量莫名其妙地便增加了十幾倍,他們都不請自來地向他道喜。

可是,這位樵夫隻高興了一陣子,便又食不知味、睡不安穩地犯起愁來。他妻子勸導了好幾次,都沒有效果,於是埋怨道:“以我們現有的家產,就算遇上盜賊,也不可能被立馬偷光的,你又何必如此多慮呢!”樵夫深深歎了口氣,道:“你一個婦道人家,怎麼能理解我內心的煩惱呢?怕失竊隻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罷——我最煩惱的事情是,世上總共有18尊金羅漢,我卻隻挖到了其中的一尊,其它的17尊至今仍不知下落。要是全部的金羅漢都歸我所有,那該有多好!”說完之後,他又苦惱地用雙手抱緊了頭。他妻子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她的丈夫在為著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而犯愁。

上麵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隻有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欲望,才會生活得幸福;反之,如果貪得無厭,那麼陪伴自己的就是隻有痛苦了,而且,貪欲與痛苦還是成正比的。

一群聰明的猴子喜歡偷吃農民的大米,為此,人們想盡一切辦法製服它們:用裝著鎮靜劑的槍射擊,用陷阱捕捉……都無濟於事,因為它們反應太快,動作太敏捷。後來,一個動物學家找到了捕捉猴子的方法:將一隻窄口的透明玻璃瓶在樹幹上固定好,放入大米。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伸手去抓大米(這瓶子的妙處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好能伸進去),等它抓起一把大米後,由於拳頭緊抓著大米,爪子怎麼也抽不出來。貪婪的猴子始終不願放下已到手的大米。第二天,人們抓住它時,它依然不願放手……

為了一把米,猴子失去了自由,這是聰明的猴子怎麼也明白不過來的道理。它將手伸進瓶子時,滿腦子隻想著怎麼將米吃進嘴,是大米迷惑了它的思維,以致危險來了它依然“咬定青山不放鬆”,非要將這把致命的大米送進嘴才安心。

人固然比猴聰明,但在麵對利益誘惑時,也往往缺乏理智。明明知道是圈套,卻又經不住誘惑,總以為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又能進退自如。豈不知在伸手的瞬間,貪婪的欲望就使他注定落入他人設好的圈套,注定了被設圈套的人牽著走。從此身不由己,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背自己意願的事,輕則弄得狼狽不堪,重則身敗名裂,身陷囹圄,悔之晚矣。如慕綏新之流,他們不是敗給自己的聰明,而是敗給自己的貪欲。這世上哪有免費的午餐,沒有誰會無所求地奉上鮮花、美酒來博你一樂,沒有誰會平白無故地陪著笑臉,唱讚美的歌……其實很多時候,多想幾個為什麼,就不至於利欲熏心,為糖衣炮彈所迷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笑看風卷雲舒。“無欲則剛”,摒棄不該有的欲望,心就能亮堂堂,照得見自己也照得見他人。

由此可見,人活著,僅有聰明是不夠的,還需要善於理性思考,用理智駕馭自己的欲望,明辨是非,認清潛在的危險,不貪非分之利。名利本身並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的,追求名利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必須從根本入手,控製住自己的物欲。俗話說,“世上莫如人欲險”。一個人的物欲越強,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強。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寡欲,也就比較容易淡泊功名,達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境界。

不要強迫自己成為全才

人的才幹可能有長有短,但絕對的全才和專才是沒有的。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無論每件事,都一定會有比自己做得好的人。玩什麼都不必精通,從創造性的消遣中自得其樂,仍不失為自我改造的辦法。美國的斯特莉克曾給人們留下了這麼一個頗具欣賞和玩味的故事:

一天下午,斯特莉克正在彈鋼琴時,七歲的兒子走了進來。他聽了一會說:“媽,你彈得不怎麼專業啊?”斯特莉克心說,不錯,是不怎麼專業。任何認真學琴的人聽了我的演奏都會退避三舍,不過我並不在乎。多年來斯特莉克一直是這樣不專業地彈著,但是她一直彈得很高興、很開心。

斯特莉克也喜歡“不專業”地歌唱和“不專業”地繪畫。從前她還自得其樂於“不專業”地縫紉,後來做久了終於做得還算不錯。斯特莉克在彈琴、繪畫方麵的能力是不很強,但她不以為恥。在斯特莉克看來,任何人能夠有一兩樣就應該夠了。

在人們的眼中無論誰若是能唱兩句,畫兩筆,拉拉提琴,仿佛就能顯示其高雅的素質。可是在如今競爭激烈的世界裏,我們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行行優秀,好像自己必須成為全能的專家一樣。斯特莉克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管從事什麼活動,不要勉強自己達到超越自我的能力,去奢求難以企及的標準或目標。

我們不反對自我的進取,但也不讚成盲目超越自我,讓目標、幹勁和好勝心在合理的範圍內才是值得欽佩的。可是,現在許多人已不知道何謂合理範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依據自身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不要要求自己事事精通。我們有一兩樣做得很不錯,其實,任何人有一兩樣就應該夠了。就像下麵的白兔子那樣,就可以得到滿足。

兩隻兔子在森林裏散步,白兔子的鞋帶有些鬆散了,它卻視而不見,依然悠閑自得地往前晃晃悠悠。灰兔子好心地提醒說:“你真懶,把它係上不好嗎?”

“又沒什麼猛獸趕來,急什麼?”白兔子回答道。

灰兔子又問:“為什麼要有猛獸追趕你才會係鞋帶呢?”

“那個時候我就會跑得快啊!”白兔子說。

“但是你也跑不過猛獸啊!”灰兔子提醒道。

白兔子半開玩笑地說:“我不是要跑得快過猛獸,我是要跑得快過你。”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你不需要比所有人都強,隻要強過自己的對手或同行就行了,這樣就足以使你出類拔萃。

全才肯定會更能適應現在社會,他們可以有很多選擇的餘地,可以在許多不同工作環境下工作。隻要他用心,肯定會脫穎而出。全才不一定是365行樣樣都行,但至少要會幾種東西,並且要精。會各方麵知識但隻是會皮毛的人,就算不上是全才。因為他們隻“全”不“才”。

專才也不一定不適應現在社會,他隻要找準自己特長方麵的工作,一定比一些隻懂得皮毛的全才要行。專才有專才的好處,因為他很“專”,所以隻會在某一方麵下工夫,不會盼東顧西,所以會用心去做自己專長的事情,那樣幹起來也得心應手。

俗話說:“隻要工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所以你無論是想當全才還是專才,都必須下工夫。“才”字不是全才和專才自己評的,隻是你在某方麵或是幾個方麵幹起來比一般人行,更專業些,就不會被社會淘汰。

另外,有些人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也不切實際,變得好高騖遠時,失望也就會隨之而來。由於他們與現實脫鉤,由於現實與願望總存在差距,因而他們得不到滿足,更沒有快樂而言。他們實際上是在不斷地給自己製造麻煩,他們很難輕鬆起來,甚至會感到沮喪不安。

有一個自以為是全才的年輕人,畢業以後屢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感到非常失望。

多次的碰壁讓他傷心而絕望,他感到沒有伯樂來賞識他這匹“千裏馬”。痛苦絕望之下,有一天,他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殺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從附近走過,看見了他,並且救了他。老人問他為什麼要走絕路,他說自己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並且重用他……

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年輕人看了看,然後就隨便地扔在了地上,對年輕人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

“這根本不可能!”年輕人說。

老人沒有說話,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是隨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後對年輕人說:“你能不能把這顆珍珠撿起來呢?”

“當然可以!”

“那你就應該明白是為什麼了吧?你應該知道,現在你自己還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別人立即承認你。如果要別人承認,那你就要想辦法使自己成為一顆珍珠才行。”年輕人蹙眉低首,一時無語。

有的時候,你必須知道自己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價值連城的珍珠。你要卓爾不群,那要有鶴立雞群的資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擊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視和平淡,就很難達到輝煌。若要自己卓然出眾,那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顆珍珠。毋庸置疑,過高的期望總是會與現實不相符,原來你期望的那些美好的東西都將被現實一一擊碎。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是說:不要以為善事很小不會有人記得它就不去做。“善”雖小,隻要是對社會有利的事,多“小”的“善”也值得去做。有這樣一個故事:

窮苦的農夫弗萊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救了一個垂死的小孩,孩子的父親——一個有錢的紳士想報答農夫,農夫不願接受。後來,紳士看見了農夫的兒子,於是與農夫定下了協議:把農夫的兒子帶走,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成為更有用的人才。

若幹年後,農夫的兒子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並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後來紳士的兒子染上了肺炎,是盤尼西林救了他。那位紳士就是上議院議員老丘吉爾,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農夫的一點點善心,竟然給全人類帶來了這麼大變化,真是“善莫大焉”!如果當初他沒有發善心救那個垂死的孩子,那我們便會損失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損失一種醫治肺炎的良藥和一位能挽救炎症的有用之才。

人生短暫,幹大事固然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但人又有多少機會可以去幹那些驚天動地大事呢?人的一生說到底大多還是在做著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度過的,人生的價值也就隻能靠這些小事來體現出來,千萬勿以善小而不為。

偉大與平凡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平凡之中見偉大這已不是什麼新聞,但卻往往被人們忽視了平凡之中的那種偉大。據報載,教師節前夕山東高密的一位普通小學校長姚靈光榮獲了山東省富民興魯五一勞動獎章。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句看似平常卻擲地有聲的話:“教育無小事,校長無大事。”他還說:“育人目標和結果是大事,手段和過程是小事。關鍵在於校長怎樣引導和督促師生把每件小事做精彩。小事做不好的人,大事一定做不好。”

姚靈光的“成大事”植根於“做小事”。他主持製訂的本校教師《行為規範50條》,六易其稿反複修訂,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盡可能地作了約束規範。姚靈光說:“小學生模仿性極強,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兒,都可能讓他們銘記終生。稍有不慎,就會產生無可挽回的副作用。特別是小學年輕教師多,加快從教師到師表的曆練非常重要。”

姚靈光設立的“做小事”係列,將師德的提升,尤其是師愛的確立列為頭等大事:“師愛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采訪中,一位老師對姚靈光這句話所作的闡釋是:“老師對學生的愛不是母雞對小雞的愛,而是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和敬畏。”“讓老師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讀懂孩子的眼神,用愛與美德打造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做好了“小事”的老師,自然就會發現、指導學生該做的“小事”。姚靈光說:“習慣形成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小學生的教育關鍵是‘養成’。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確定相應的養成目標,低、中、高年級梯次遞進,形成一個完整的小學教育係列。”機械地要求孩子每天給父母洗一次腳,其實無法落實,效果也不會好。姚靈光的做法是,實事求是地觸動孩子的心靈,體味父母愛的來之不易。比如提倡學生主持一天家務,了解父母之愛的付出;組織學生到紡織廠車間,目睹社會財富創造的不易;幫助蔬菜商販經營一天攤點,體味掙錢的艱辛……姚靈光關注的小事,有時實在太“小”,比如他要求低年級學生上廁所帶手紙,是因為他發現有些小學生在忙亂中會撕下作業本當手紙。後來老師在新生入校的第一次班會上提出:每個同學要帶一塊抹布、一遝手紙和一個盛紙屑的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