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淡泊名利,不強求完美(3 / 3)

人生在世的諸多痛苦大都因為不知足而招致的。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無盡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填補無盡的欲望,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於是,痛苦便產生了。人生種種的不如意、不快意和不盡意,都是不知足帶來的。不知足是不幸福、不快樂結出的花朵,不快樂、不幸福也是不知足生產的果實。兩者互為因果,亙古如此。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隻有知道滿足,才能體會到由滿足而帶來的幸福的感覺。知足也是一種心態,一份從容,身邊的許多誘惑不掛礙於心,淡泊心誌,進退無憂。

知足是讓我們養成幸福的習慣,有了這個習慣,生活中的幸福就會一個接一個。如果每天都以一份知足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生活就不再像以前那樣苦悶無聊了,而是變得生動快樂起來。

從前,大森林裏居住著一個動物王國。動物王國的成員不斷發展壯大,動物王國的領地很快地就不能滿足如此多的成員棲息了。為此,獅王召開了全體動物大會,在會上獅王決定派遣一支探險隊,去沒有同類足跡、沒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地方開拓新的領地。

駱駝被獅王任命為探險隊隊長,探險隊其他成員還包括獵豹、大象、狐狸、長頸鹿、猩猩。大家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便踏上了尋找新家園的征程。

一路上,隊員們在駱駝隊長的帶領下,跋山涉水,曉行夜宿,翻山越嶺,穿過戈壁荒漠,曆盡千辛萬苦,可是沒能找到適合棲息的理想家園。於是,有的隊員就開始心灰意冷,不斷地抱怨起來,說路如何難走,說食物如何難吃……隻有猩猩一路上始終很愉快。

有一天清晨,隊員們還在熟睡中,猩猩起床去河邊洗臉,當它返回的時候,其他的隊員們才剛剛起床。

“早上好,夥計們!”猩猩心情愉快地向同伴們打招呼,可是,它們一個個都沒反應。“夥計們,嗨,今天的天氣多好啊,清晨的景色多美啊!”猩猩再一次向同伴們打招呼,並快樂地哼起歌來。猩猩的舉動很是讓人費解。

狐狸翻著白眼問道:“你好像很高興啊,你難道拾到了寶貝嗎?還是找到了什麼新鮮玩意?”

“是的,你說得沒錯,”猩猩說,“我看到了一路上我們可以看見的美麗的風景和奇觀,我被它們的美麗深深地迷住了,深深地陶醉其中,這難道還不足以高興嗎?你們為什麼隻顧低頭走路,難道大自然的饋贈還不能讓你們滿足嗎?”

有時候,我們被自己的目標牽引得太緊了,沒有放鬆的餘地,其實這樣一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也從我們身邊溜走。同樣是探險隊裏的成員,同樣的跋山涉水、艱苦行進,可是得到的生活卻不一樣。猩猩因為知足,懂得欣賞大自然的饋贈而身心愉快;同伴們隻知道一味地尋找目標,不知道滿足,更不懂得欣賞,錯過了路上優美的風景,最後疲憊不堪,一無所獲。

不知足是痛苦的根源,知足是快樂的根本。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孜孜以求於一個目標,會錯過很多原屬於你的東西。而且,一個目標實現了還會有更多個目標等著你去完成。目標是沒有終極的,不可能說一個目標完成了,生命就終止了或者就能不用努力了。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得隴望蜀,為達目的,不惜心力交瘁,這都是不知足引起的。

知足常樂是一句古訓,亦是人生的真諦。諸葛亮“寧靜致遠、淡泊明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做人不倚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的李白,把酒臨風,漠視權貴;當代“牧馬人”曲嘯,身陷囹圄,妻子離他而去,他卻仰天長嘯,大丈夫何患無妻。他們的言行蘊含著知足者的寬闊情懷,盡顯常樂者的怡然自得。

知足常樂是福。人生隻有知足才會“幸福”。金錢、地位、名利這些閃閃發光的東西,誰不想擁有。然而這都是過眼煙雲、身外之物。古人雲: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萬間,夜眠八尺。得隴望蜀,這山望到那山高,隻會招致煩惱,增添麻煩,讓愉悅的心蒙上沮喪和埋怨。

知足常樂,貴在知足。有人說知足是根,常樂是果,知足彌深,常樂的果才會豐碩甜美。隻有知足的人,才會懂得珍惜,才會開心快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美國一位作家說過,貧窮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感覺窮,所以窮。足與不足是相對的,是心靈感覺而已,心態好時,視不足為滿足,心情糟時,滿足成了不足。知足常樂對人的一生來說尤為重要。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物欲橫流,誘惑無處不在,人隻有從內心告誡自己,要知足,不困於名韁,不縛於利鎖,“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以平常心、寧靜心麵對周圍的一切,真誠、善良地為人、處事,才能贏得人生的至樂。

正確地對待所受到的屈辱

在進退、得失、榮辱、毀譽之間,無論古今,都有許多能善處之人。單就屈辱這一麵來說,也是有兩重性的,筆者在前麵已作過簡略的分析。屈辱既有使人激憤、奮進、化辱為榮的積極因素,又包含使人沮喪、頹廢、悲涼,從而一蹶不振,不能自拔的絕境。因此,正確對待屈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難題。

同樣是蹉跎失路,“落魄不隅”,而氣常自若者有之。如白居易說:“無事日月長,不霸天地闊”。韓信青年時期,落魄鄉裏,有人奚落、嘲弄他,致受胯下之辱,但他卻“得失何當寵辱驚”,終成“將略兵機命世雄”,榮膺漢代開國功臣之一。

原來,在漢高帝元年的一天,漢王劉邦的都城南鄭忽然旌旗蔽日,鼓號齊鳴,壇台高築,劉邦要親自登壇拜將。跟隨劉邦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眾將領們個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心中暗自高興,都希望漢王能拜自己為大將。然而,他們見到登壇受拜的大將時,不禁麵麵相覷,“一軍皆驚”。誰能想到,這位大將竟是軍中的一個小小的治粟都尉韓信。

韓信是秦末淮陰人(今江蘇省清江西南),父母早喪,家貧如洗。雖有滿腹韜略,但求充小吏,尚且不得,因此萬分拮據。他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隻好終日掛劍閑遊,靠乞食度日,人們都厭煩他。

南昌有一位亭長,平時很看得起韓信,對他十分照顧,於是韓信便常在亭長家裏吃閑飯。時間一久,亭長的妻子便不耐煩起來,蓄意設法將他趕出去。有一天,亭長的妻子早早起來燒火做飯,吃飯時也未招呼韓信。待韓信像往常一樣來吃早飯時,見什麼吃的也沒剩下,討了個沒趣兒,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隻好無可奈何地離開亭長家,另謀生路去了。

韓信離開亭長家後,流浪到淮陰城下,臨水釣魚。釣著魚,就大吃一頓;釣不著魚,隻好挨餓。這樣,沒過多久,韓信便變得形容憔悴了。一天,韓信在河邊釣魚,見一位老嫗在瀕水邊漂洗棉絮,便上前問道:“老媽媽,您漂洗一天,能得多少工錢?”老嫗答道:“隻有三五十錢。”“您老人家賺錢雖少,畢竟還能吃飽。我年紀輕輕,雖然持竿釣魚,常常還要挨餓,實在可憐!”說完,韓信一陣心酸。

那漂母見韓信少年落魄,形容憔悴,餓得可憐,便把自己帶的食物分給他吃,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韓信大為感動。他非常感激地對漂母說:“承老媽媽如此厚待,將來我若有出頭之日,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的恩情。”漂母聽了,十分生氣,很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別人施舍過日子,能有什麼出息。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豈是希望你報答。你既然這樣說,那今後就算了吧!”說完,提起棉絮走了。韓信碰了一鼻子灰,呆呆地望著漂母遠去的背影,心裏又是感激又是慚愧。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奮發進取,決不辜負這位洗衣老媽媽的一番苦心。

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一個無賴少年迎麵擋住韓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說:“韓信,你平時腰裏總掛著個寶劍,能幹什麼用?別看你是高高的個頭,其實不過是一個外強中幹的弱夫。”圍觀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韓信像是沒有聽見那無賴的話似的,繼續向前走。那無賴見狀,更加得意,當眾攔住韓信說:“你如果是條漢子,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你沒有這點勇氣,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說著便叉開兩腿,作騎馬式,立在街上。

韓信默默地注視他好一會兒,雖然感到很難堪,最後還是忍氣吞聲地伏下身子,從那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哄然大笑,那無賴也顯得神氣十足。但韓信卻像剛才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起身而去。於是,這件事成為當時淮陰家喻戶曉的笑談。其實,胯下受辱的經曆恰恰表現了韓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氣度。少年時這一特殊的經曆鍛煉了韓信百折不撓、虛懷若穀的性格,而這一性格成了他日後成為傑出將領的潛在條件。

麵對屈辱,有的人能當作動力,有的人就從此沉淪。韓信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就是因為他有忍受屈辱的能力。鑽褲襠是奇恥大辱,但當時的他是不得不鑽的,如果不鑽,他隻有兩個結果,一是他被那個人殺掉,從此沒有韓信了;二是他把那個人殺掉,他贏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從此也沒有了韓信。因為他殺人了,殺人者償命,他就會被法律殺掉。任何一個結果都會消滅韓信,曆史上就不會有韓信這個人。韓信之所以能作為忍辱負重而成大業的形象,在中國曆史上千古流傳,就是因為他鑽了褲襠。鑽褲襠的同時眼睛是看著未來的,心中有著遠大的目標,有了這種目標以後,忍受暫時的苦難和屈辱是必要的。

當然,曆史上對屈辱、逆境不善處之的,也不乏其人。其中,帶典型的有唐代詩人孟郊。孟郊早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成進士。他對名落孫山,感慨萬千,傷心流淚。在《再下第》詩中說:“兩次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在一首贈別友人的詩中又說:“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在孟郊看來,天地雖寬,但到了幾乎無以容身的地步。

項羽兵敗垓下,這無疑是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一生中極大的屈辱。他承受不了這一屈辱而走上自殺的絕路。唐代詩人杜牧對此有一番頗為精辟的議論。杜牧認為:“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兵家勝敗難於預料,即使失敗,含垢受辱,忍小就大,也是英雄本色,何苦悲觀絕望,自刎烏江?何況,江東子弟多英俊之才,如果重振鬥誌,渡江以謀東山再起,是有可能轉敗為勝,死裏求生的。

所以,忍受孤獨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忍受失敗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業的必然前提。“忍受”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背後的巨大動力,也是成功的絕對要素。沒有強大的精神狀態,沒有精神狀態的人活著是不可能有成就和創造的。

“忍”字當頭,等待時機

每個淡泊名利的人都知道忍耐的道理,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天地之間,紛繁複雜,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人或事物發生各種關係。由於任何事物都有製約,人在社會中同樣不能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因而,當我們與外界發生衝突時,如何才能化幹戈為玉帛?如何運用我們的智慧與謀略,走向成功的彼岸?又如何麵對人生的榮辱成敗、利害得失?人在世間必須要“忍”字當頭,隻有忍耐才會有時機。

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因一時意氣招災惹禍、身敗名裂者大有人在,他們大多有急躁的心理,這是做人最大的弊病。實際生活中,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情願不情願,在環境要求你忍的時候,你必須去忍。真可謂心字上麵一把刀,能忍則安,從而躲避禍端。

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太關鍵,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緒才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是一種很滑溜的東西,有時滑溜得讓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麼滑溜,你都要想辦法將它捏得緊緊的。因為這關係到你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地生存。

有許多人能把情緒收放自如,這個時候,忍耐已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時候,掌控不住情緒,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泄一通,結果搞得場麵十分難堪。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這種擦槍走火的狀況。但是,聰明人有將不良的情緒馬上收回來的本事。

自古以來,評價人的標準,隻要看一個人的涵養和行事的風格,就知是否可以成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將之風,因此,除了常識與能力之外,全視其能否將情緒操控得當。

春秋時,越王勾踐兵敗被俘,倘若不忍辱求生,臥薪嚐膽,甘心為奴,“身執幹戈為吳王洗馬”,甚至親口嚐糞,怎能博得吳王夫差的同情,被釋放回國,最後起兵殺死夫差報仇雪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為達到這些目標,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麵對野蠻霸道,強權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願被社會和親人的誤解,都是應該,也是值得的,因為這並不喪失自己的人格,而是在更高層次上顯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願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對待,明天你將可能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乃至敬仰,盡可能委屈自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伸長自己,發展自己。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高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忍耐需要理性的克製,需要雅量。雅量,將使你麵對攻擊者保有最完美的自尊和最充分的人格主動權;雅量,還將最終迫使攻擊者情願或不情願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地位。克製,乃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於人們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潛在危機。因而,對於一個成功的開拓者來說,它既是實現既定目標的保證,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點。假如李淵當初聽了隋煬帝的話,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采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一旦失敗,則永無機會從頭再來了。

我們這裏講的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不要以成敗論英雄

從人的根本意義來理解,冒險失敗勝於安逸平庸。轟轟烈烈地奮鬥一生,到頭來失敗了,他的一生仍然是偉大的、壯烈的。

有的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很容易因為做不好就灰心,也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信心而灰心。任何人都會對第一次碰到的事有不大自信的感覺。對第一次所做的事能得到滿分的人很少,假如有人一開始就可得到滿分,那種人就可稱天才了。凡事都該以輕鬆的心情來麵對,才能產生好的結果。

懼怕失敗,不冒風險,平平穩穩地過一輩子,雖然可靠,雖然平靜,雖然可以保住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生,但那真正是一個悲哀而無聊的人生,是一個懦夫的人生。其最為痛惜之處在於,你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潛能。你本來可以摘取成功之果,分享成功的最高喜悅,可是你卻甘願把它放棄了。與其造成這樣的悔恨和遺憾,不如去勇敢地闖蕩和探索;與其平庸地過一輩子,不如做一個失敗的英雄。

項羽被迫烏江自刎,但他仍然是一位英雄;

李自成隻做了幾天的皇帝夢,他也仍然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

孫中山雖然沒有鬥過袁世凱,他也仍然是一位偉人。

當今的世界變幻莫測,偶爾的失敗難以避免,我們必須有勇氣應付麵臨的一切。

人生如同是在大海中航行,成功的人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沒有成功到達彼岸的人,也是在人生航行的道路上探行、體會,不斷地在修正著航行的路線。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自古至今,出現英雄無數。英雄的曆史是永記史冊的。在這英雄無數的曆史長河中記載著無數精彩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是悲壯的。無可置疑,每一個英雄的出現都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光輝,我們在緬懷英雄的同時記住了那個社會的曆史,從而有了“時勢造英雄”的說法。

英雄的出現是及時的,他總出現在人類社會最關鍵的時刻,在曆史的長河中展現了光輝的亮點,或許改變曆史,或許推動了曆史的發展,成為了一個曆史時期的主宰者,又或者在悲壯中失敗。但無論結局怎麼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就有許多這樣的敗亦英雄,輸亦光榮的人物,他們曾經在一個時期內叱吒風雲,好不威風。那豪壯的英雄氣概不得不讓我們折服,其所經曆的一件件事又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悲壯的英雄,悲壯的故事,悲壯的曆史,讓人再次明白“不以成功論英雄”的深刻的含義。

打開史冊,翻到秦末時期的曆史,最為人關注和敬佩的英雄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他給我們的曆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壯英雄,給後人留下了無數感慨。項羽一生征戰沙場,經曆了無數的戰爭,取得了無數的勝利,是他的出現改變了一個時代的曆史。遺憾的是英雄在最後卻沒有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宰者,落個自刎烏江的悲劇下場。縱使是這樣,但最後的失敗並不能掩蓋他光輝的一生,不能抹去他的豐功偉績,仍可追溯為一個時代的英雄。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突破了《史記》的體例本紀的約束。“本紀”乃記帝王當國的事,而項羽未成帝業,卻被破格“例如本紀”中,這是司馬遷對英雄的追溯,是對一個英雄的讚美。項羽在秦亡漢興之間,曾在一個時期裏發號施令,在推翻暴秦統治中表現出其勇敢無畏的英雄氣概。英雄的出現加快了曆史前進的腳步,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添加了催化劑。雖然項羽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其創造的曆史功績卻永不可磨滅,在我們人類文明史冊上深深烙上一個印,記載著曆史英雄走過的悲壯的路。

曆史給我們的英雄留下了無數的評價,功與過,成與敗,都在後人的評論中得出,什麼樣的評價都有。成功者,我們追溯其取勝之道,失敗者,我們為其失敗而深思,汲取教訓。在我們的追溯中,我們發現每一位英雄成敗得失都是跟他們的性格特征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追溯根源,項羽的成敗得失都是源於其本身的性格特征。項羽之所以能在一個時期內叱吒風雲,源於他那剛毅不屈的性格,項羽年少時就心存大誌,有遠大的抱負,又加之其出身將相之家,從小就受到家庭的影響,為他以後的成功埋下了堅實的基礎,項羽年輕的時候就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這使他在眾人麵前脫穎而出。

生於亂世的他,在關鍵的時刻能把握時機,在江東揭竿起義。在行軍打仗中又能做到運籌帷幄,驍勇善戰。憑借自己的大勇大謀,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為我們人類曆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項羽率軍抗秦,在危急時刻發揮了自己高超的軍事領導才能,贏得了我們人類戰爭曆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巨鹿之戰”。在危急時刻,項羽表現得極其鎮定和英勇,他以“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法激勵將士奮力殺敵,最後在反秦戰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推動了曆史進步的車輪。項羽取得了勝利不是別人給的,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是其將相才能的體現。

項羽最後走向失敗,也不是偶然的,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項羽的性格,就會發現其本身還存在一些劣根性,恰恰就是這種不足是他失敗的致命弱點。可以說他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在年少時,我們從他讀書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了他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而這些又是行軍打仗最忌諱的。較之劉邦,他雖無項羽那樣驍勇善戰,但他卻能心平氣和,高瞻遠矚。還有就是項羽有其殘暴的一麵,在進軍鹹陽,他縱兵屠殺鹹陽百姓,焚燒鹹陽,做出殘忍的、令人發指的事。正是項羽這種崇尚武力的性格讓他失去了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在這方麵是勝過項羽的。他進關後能安撫民心,從而也為他建立帝業打下基礎。以一人之力怎能敵萬軍之勢,失去民心的項羽隻能是失去天下,項羽各個方麵表現出來的性格弱點使他走向失敗、造成他悲劇的根本原因。

項羽的悲壯也讓後世人深思,李清照曾用一句話概括了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一生馳騁沙場,推翻暴秦統治,實為英雄豪傑之壯舉,雖然最後兵敗垓下,但其麵對死亡毫無恐懼,至死不失一個英雄的氣節,其所具有的那種英雄氣概是我們後世之人要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