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淡泊名利,不強求完美(2 / 3)

姚靈光看來,僅僅做對作業還不夠好,還要書寫規整、簿本整潔,以體驗學習之美;僅僅與別人打招呼還不夠好,還要真誠對視、麵帶微笑,以享受交流之美;走路左搖右晃當然不夠好,要昂首挺胸、步履矯健,以展示自信之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個個下意識的習慣培養,出現好的學習成績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電影《張思德》,從一開始首映就受到觀眾的好評,從某種意義也說明群眾對張思德的那種平凡而偉大的為人民服務精神在新時代裏所得到的充分肯定。張思德是一位平凡但卻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是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影片就是牢牢把握住毛澤東和張思德這兩個人物,既表現出深刻思考著“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沉重曆史命題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身上伸手可觸的平凡之處,也表現出扛著輪胎奔跑、幫助老鄉捉豬的普通一兵張思德身上令人敬仰的偉大精神。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心底打動觀眾,讓人們看到了偉大與平凡之間並沒有天然的鴻溝。一部《張思德》讓人從中感悟到了許多東西,正如毛主席所說:“一個人做件好事並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好事應該包括偉大的事和細小的事,隻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就應該像張思德、姚靈光那樣認認真真地做好,小事做好也精彩。

三國時的劉備為了世襲蜀製,延續蜀業,在他彌留之際,遺詔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由於他做事認真細致,不放過一絲一毫的事情,才使得天下豪傑爭相歸附,有了與曹操、孫權抗衡的能力。時隔千年,今天重溫這一古訓,仍有一定現實意義。

確實,人世間有許多事,隻要你想做,都能做到。正如俗話說,沒有辦不到的,隻有想不到的。很多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有著超人的智力、非凡的體力、鋼鐵般的意誌或身後的背景、難得的機緣,但他一定有著勇敢的精神、不妥協的毅力、樸實而勤勉的態度。

老子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應該做人不貪大,做事不計小。從小事做起,從小處做起,從小方麵做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成、真正做好我們所要做的大事。

生活如鏈條,細節如鏈扣。我們隻要能本著做人不貪大、做事不計小的心態,抓住細節,生活便會很美好。

高標處世,低調做人

當今社會,與人相處,隻要稍有點處理不當,就會招致不少麻煩。輕則,工作不愉快;重則,影響職業生涯。因此,與人相處,我認為關鍵是要學會低調。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富蘭克林記住了,也就成功了。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學會低調做人,就要不喧鬧、不矯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拙。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那隻是膚淺的行為。

在一個群體裏,如果一個人太在乎自己的形象,便會不擇手段地粉墨登台,爭取一切出頭露臉的機會。結果,其周圍的人似乎都成了“敵人”,自己則變成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有一位姓吳的女士,每天總是利用一切機會讓人們知道她的存在。一位老兄在遺憾兒子差兩分沒被清華大學錄取。一旁的吳女士生怕沒了機會:“真是的,我那兒子也不爭氣,要升初中了,才考了個99分。”旁人不難看出,她到底是自貶還是自誇……去年秋季,她辦完調動手續,滿以為會被熱情歡送,豈料送行的隻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幹部。她哭了,哭得很傷心,她把這一切都歸結為“人走茶涼”、“人情薄如紙”。

吳女士的悲劇在於她太看重自己。她無節製地表現、張揚,促成了他人的逆反情緒。可見,與人相處的確是門學問。

不知您是否讀過這個故事:有一位將軍,在大軍撤退時總是斷後,回到京城後,人們都稱讚他的勇敢,將軍卻說:“並非吾勇,馬不進也。”將軍把自己斷後的無畏行為說成是由於馬走得太慢。其實,在人們心目中,“馬走得太慢”絕對無法抵消將軍的英雄形象。

有一則寓言講得好。兩隻大雁與一隻青蛙結成了朋友。秋天來了,大雁要飛回南方,三個朋友舍不得分開。大雁對青蛙說;“要是你也能飛上天多好呀,我們可以經常在一起了。”青蛙靈機一動:它讓兩個大雁銜住一根樹枝,然後它自己用嘴銜在樹枝中間,三個朋友一起飛上了天。地上的青蛙們都羨慕地拍手叫絕。這時有人問:是誰這麼聰明?那隻青蛙生怕錯過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於是大聲說:“這是我想出來的……”話還沒說完,它便從空中掉下來。

其實,不把自己太當回事,是一種力量的曲徑展示,是一種爆發前的積蓄和磨礪。坦誠而平淡地看待自己,沒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無能;反倒是你可能在匍匐前進中出其不意地接近目標。

低調做人是最老到的匍匐前進藝術;是最絕妙的明哲保身藝術;是最沉穩的中庸平和藝術。

在行為上低調:免得槍打出頭鳥;在言辭上低調:話到嘴邊留半截;在心態上低調:知足者常樂;在社會上低調:須知爬得高跌得重;在姿態上低調:謙卑處世人常在。

低調是一種風度,高標是一種氣魄。懂得高標處世,善於低調做人,不僅是體麵生存和尊嚴立世的根本,也是贏得人生、成就事業的最佳姿態。高標處世以低調做人為基點,因為低調做人既可處逆又可處順,既可韜晦又可精進,實可為圓熟睿智的處世哲學

在淡泊中心靜如鏡

淡泊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一種美德,一種做人的要求;淡泊是一種簡單,一種超然,一種執著。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淡泊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但不計個人得失。生活中擁有這份淡泊,是文化修養與人生經曆凝練的結晶,有了這份淡泊,在困境中就擁有了綿綿不絕的力量。淡泊是一種力量,在衝突與不愉快發生時,淡泊使你心靜如鏡。

是的,在生活中常會聽到一些人歎息著吐出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淡泊寧靜。可在那一聲歎息的背後透著的卻是種種無奈。難道不思進取、逃避現實就淡泊了麼?對於這樣一種生活狀態,似乎曾經思考過,但一踏上現實舞台便又舊病複發。到底該如何淡泊?

淡泊,是一種純粹的感覺,一份遠離名利和非分欲望的清澈心智。上學的時候,看到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名句,朦朧中感到的那是一種高尚、神秘和聖潔。那樣的心境下,人生清淡得好似一杯通透的綠茶,更像湖麵上清風吹過的微波,像小溪裏無痕的淡月,寧靜而雅致。入鏡的人獨享著那份心境,體會著那份恬淡。於是,那時的我,欣賞著“寧靜淡泊”的精神境界,為之讚歎著,也尋求著。做到心智淡泊是一種很極致的精神境界。

可有人將一種不思進取的退縮的生活態度也叫做淡泊。

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在人生這個大舞台滿懷激情展示自己時,或是屢遭人生挫敗,或是遭遇無情與冷漠。於是熱情不再,也厭倦了與人交往。疲於了生存所需的不斷充實、更新和競爭,也放棄了曾經的夢想和追求。自認為已看破紅塵,倍覺世態炎涼,對待任何事物開始淡漠旁觀,與世無爭,獨來獨往。

可是,在客觀的世界裏充滿了競爭與誘惑,積極的和消極的。相應的人也就有了各色的欲望。人類的欲望無時不在喚醒各自追求的意識。追求中,要經曆與大自然的對抗,與邪惡勢力的對抗,甚至與自己的不良習性對抗。於是就有了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

然而,人們在追求完美的人生目標的時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屢遭失敗就輕言放棄,去找尋所謂的淡泊心境,那不是“淡泊”,是逃避、是無奈、是借口。人生沒有了執著追求,沒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也就沒有了從容的步履,生活會更加枯燥,也許還會更加痛苦。遭遇挫折就放棄、就回避,那社會豈不是停滯不前,人類豈不是日益退化?因此,盲目地淡泊人生是消極的,是不可取的。

有一位中國的MBA留學生,在紐約華爾街附近的一間餐館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對著餐館大廚說:“你等著看吧,我總有一天會打進華爾街的。”

大廚好奇地問道:“年輕人,你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學業一完成,最好馬上進入一流的跨國企業工作,不但收入豐厚,而且前途無量。”

大廚搖搖頭:“我不是問你的前途,我是問你將來的工作興趣和人生興趣。”

MBA一時無語。顯然他不懂大廚的意思。

大廚卻長歎道:“如果經濟繼續低迷下去,餐館不景氣,那我就隻好去做銀行家了。”

驚得目瞪口呆,幾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這個一身油煙味的廚子,怎麼會跟銀行家沾得上邊呢?

大廚對呆鵝般的MBA解釋:“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一家銀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沒有半點自己的業餘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歡烹飪,家人朋友也都很讚賞我的廚藝,每次看到他們津津有味地品嚐我燒的菜,我就高興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寫字樓裏忙到淩晨1點鍾才結束了例行公務,當我啃著令人生厭的漢堡包充饑時,我下定決心要辭職,擺脫這種工作機器般的刻板生活,選擇我熱愛的烹飪為職業,現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這個事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中國人在選擇職業時,第一看體麵,第二看收入,兩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後風光炫耀了。成敗榮辱,全都擺在麵子上,而麵子是要人捧的,無人喝彩,就如同錦衣夜行般無趣。可對於西方人來說,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更注重的是對事業的興趣。而且,自我價值的實現,成功與否的體現,不必通過與別人比較來證實,更不需要別人肯定來滿足。

因此說,淡泊並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要用一顆純美的靈魂積極地對待生活,追求更加完美的人生,那樣才能讓心智清澈、讓生活從容而恬淡。在人生的征途上,要讓淡泊成為審視行為的驛站,讓淡泊成為蕩滌名利的港灣。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一個快樂的人生,不見得要賺很多的錢,也不見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簡樸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樂而自在,也是一種上乘的人生境界。

追求簡單的生活

現實是一個“複雜”的社會:複雜的人心、複雜的政治、複雜的媒體、複雜的法令、複雜的理財、複雜的產品、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全球化時代,現在已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對付複雜隻有靠簡單。麵對牛毛般的法令,簡單的對策就是“不觸法”。麵對糾纏不清的利益紛爭,簡單的對策就是“不參與”。麵對層出不窮的誘惑,簡單的對策就是“不動心”。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做簡單的人,不世故,不虛偽,不自欺欺人,不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網中作繭自縛;以平靜的心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做簡單的人需要真誠,需要勇氣,需要坦率,需要不斷舍棄心靈的累贅和迷茫。

追求簡單的生活,做簡單的人不是幼稚,不是退縮,不是頭腦簡單,不是不去奮鬥追求進步;而是要洗淨心靈的積垢,保持心靈的簡約與寧靜,不為紛繁所擾。做簡單的人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對生活詞典裏的一些詞彙做最簡潔明了的注釋,愛、幸福、快樂、希望、陽光、生命、真誠清靜、平等慈悲。就連這些優美的詞彙,也是別人給予的雅稱。做簡單的人愛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執意愛某人,也不執意恨某人。然而你若來到他跟前就能感覺到一種深深的愛散發著,那是一種單純的品質在散發。你若想要愛,那麼他就是全部的愛的化身,想要智慧,他就是全部的智慧……

追求去簡單的生活,完全滿足於現狀,享受現有的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於追求簡單生活的人來講,都是一種享受。他直接進入生活,麵對生活,他不加分別的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謂生活,隻會去體驗生活,讓生活來充滿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體,他融入了整體之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處在整體之中,他沒有得的感受,也沒有失的感受。

做簡單的人就像太陽一樣,不會在意人們對他是好是壞,有人說他好,必然也會有人罵他壞,然而太陽並不會因人們的譴責與讚歎而改變自己的軌道。

人類的痛苦幾乎大半都是來自於比較,將自己和周圍的人比較,自私自利,我執我見,嚴重困擾著人們;倘若能夠進入內在使靈性開花,那麼也就不會和外麵的人事物比較了,簡單的人他喜悅、他寧靜、他滿足、他仁慈博愛。就是因為他內在的靈性之花開放了。

其實,追求簡單也是一種生活哲學。人為物累,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擁有的財物超過實際需要太多,便成為累贅,是沒有意義的。而現代人卻大多不這麼想,都像能活千秋萬代似的,有了這個要那個,走到這山看那山,欲山無頂,欲壑無底,致使人們終日處於一種為了贏得的奔波忙碌之中,無暇一顧閑雲靜花。須知,一個人如果在欲望之路上走得太急太遠,就要喪失了起碼的自在,還何談享受生活?

人生已經夠複雜的了,令人頭痛的東西也足夠多的了。如果我們能夠追求簡單,或許就會走出繁複冗雜的生活,多獲得一些悠閑,從而遠離煩惱和痛苦。據說佛門大派臨濟宗的創始人義弦禪師向弟子們講法,說到佛禪的最高境界時,妙語驚人:佛法是無須用功,也無處用功的。佛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撒尿;,冷了穿衣;困了睡覺……此語既出,不僅眾弟子訝然,便是塵世中人,也會大感意外吧?然而,細品味禪師的話,卻道出了禪機:世上最玄妙複雜的往往也是最簡單的,佛法當然也不例外。簡單不僅是萬物的根基,簡單本身也是生命自在的。

說到這裏,不禁想起了一句話:“家有萬石糧,一日隻吃三餐;家有千間房,一夜隻睡一張床。”現在想來,這古樸的老話,和現代人開始追求過得簡單、享受簡單的生活理想,倒是殊途同歸呢。

簡單的生活實在是人生中的至美,一種值得追求的高境界。其實,人生在世的生活原本很簡單,隻是由於人為製造的原因,才使之變得複雜起來;而這種複雜的活法又多是功名利祿惹的禍。還有一種使簡單的生活變得複雜起來的原因,就是狹隘的心胸與偏執的心態使然。

其實,真正追求簡單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再聰明的人都無法認清世間萬象,運轉再快的頭腦也跟不上世界萬物的變化;所以老子要求人們“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還要“大智若愚”;如此才能掌握世間萬物,掌握我們自己。這並不意味著根本不行動,而是要我們不動聲色不顯山露水,不作無謂的爭鬥。

追求簡單的生活不是糊塗而是智慧,生活永遠不會平靜也不會簡單,但需要我們從中尋求平靜,化繁為簡是需要一種心智的。莎士比亞曾說“簡潔是機智的靈魂”。簡單不是淺陋而是美好。生活不正是如此嗎?最簡單的裝扮往往是最美的,最簡單的話語往往是最真誠的,最簡單的行為往往最能打動人心。

明白“麵子”不等於尊嚴

中國人講麵子,無論是貴為天子,還是賤若草民,都要麵子。沒有麵子就“沒臉見人”,就沒法生活在這個世上,說話沒人聽,出門沒人理,隨時有可能被拋棄。托人辦事靠“麵子”,受人之托靠“麵子”,吃喝穿戴講“麵子”,風花雪月看“麵子”,左右逢源有“麵子”,前呼後擁顯“麵子”,欲蓋彌彰假“麵子”,不好意思愛“麵子”。

“麵子”的概念並不是東方所獨有。西方社會學家戈夫曼將“麵子”定義為一種積極的社會價值,在特定的環境中可以很有效地表現自己。他將人的社會交往描繪成戲劇表情,每個人都有與他人協調表現自己的方式,在社會環境中維持適當的形象,以確保獲得他人的良好評價,戈夫曼是從個人主義文化出發來認識臉麵。

“麵子”的含義不一而定。“麵子”永遠沒有實際內容,而總是華麗的外殼,任人套取各自所需的潛規則。“生命誠可貴,麵子價更高。”人人都講麵子;不要給父母、祖宗丟臉;家醜不可外揚是不可給家庭丟麵子;出了錯千方百計掩蓋也是為了麵子。許多長者也都感慨:“活了一輩子就為這張老臉啊!”跌跌撞撞銀行在人生路上,我們隻要稍一反省也會發現,所做過的許多事情,居然也都是為了麵子。

從古至今,因為麵子,我們也做了許多愚蠢的事,或做了許多違心的事,或做了許多表裏不一的事;因為麵子,現代人的虛榮心日益膨脹,聞捧則喜,聞過則怒,逆耳忠言開始日漸消亡;因為麵子,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夾雜了些許欺詐與蒙蔽,而社會也在不斷地被虛假充斥,真實、誠懇則成了明日黃花,難以尋覓。

為了麵子,多少人正在用同樣的借口:“沒辦法。”“怎麼說得出口。”“就那樣了。”“不好意思。”“朋友嘛!”等等。為自己找台階下,豈不知這對自己包括家人是多麼的無奈與不公。這不是很虛偽嗎?

麵子問題的確不能輕看。把麵子問題看輕了,不是脊梁斷了,就是骨裏缺鈣,就會為人所不齒。袁世凱賣國求榮,汪精衛甘當漢奸,不僅僅是自己不要麵子,連老祖宗的麵子也讓他們給丟盡了,以致落得千載罵名。

然而,也不能把麵子問題看得太重了。在不該愛麵子的時候愛麵子,這恰恰是件很丟麵子的事。有不少人,他們因為一句“丟麵子”的閑言碎語而雞爭鵝鬥,甚至不惜以命相抵,這更是愚蠢之舉。因為無論是說服了別人,還是被別人說服了,或者誰都沒能說服誰,都是很丟麵子的事。

其實,隻要認真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麵子隻不過是一種表麵的虛榮,是虛假的體麵,是異化的尊嚴。講究尊嚴不能依賴於麵子,而應依賴於人格,隻有塑造高尚的人格,才能樹立起人的尊嚴,因為人格是道德品質的體現。

曾經,有一個人常因感到沒麵子而心情晦暗,便去找一位大師請教。大師說:“當你再感到沒麵子的時候,就往口袋中放個雞蛋,但要保護它不被打破,而且必須時時隨身攜帶。一個月後再來找我,自然會告訴你答案。”這人照大師的話去做了,可放在口袋中的雞蛋沒過幾天就變質發臭了,散發出極難聞的氣味,不僅讓別人避之不及,連自己也難以忍受。

一個月之後,再見到大師時,大師說:“其實你口袋中的雞蛋已然告訴了答案,越在意麵子,就越放不下麵子。麵子就會像這個雞蛋一樣變質發臭,最後你自己都難以忍受。”大師又對他說:“倘若你做了捍衛尊嚴的事,就往口袋裏放一塊金子,一個月後再來見我,我便會告訴你尊嚴和麵了究竟有何區別。”這人也按大師的去做了,但因清貧,即使做了捍衛尊嚴之事,也拿不出金子往口袋裏放。

一個月後再見到大師,這人顯得精神很愉快。大師問:“我知道你沒有金子往口袋放,可為什麼還這麼愉快?”這人答曰:“我感覺做人有了尊嚴就很愉快,至於有沒有金子放口袋裏已經不重要了。”大師笑了:“這就是尊嚴和麵子的根本區別。尊嚴是做人的本質,會使心靈像金子一樣閃光,麵子隻是一種表象,若為麵子而虛偽地活著,時間一長,就像發臭的雞蛋,連自己都厭惡自己。”

麵子與尊嚴的區別是,麵子非得通過與他人的比較才談得上,尊嚴則不以他人是否認可、欣賞為前提,有尊嚴的人,做到無愧於心,於願已足;好麵子的人,根本不知道啥叫“無愧於心”,凡是不能令他人刮目相看的舉動,在他眼裏都將毫無意義。舉例來說,好麵子的人外出旅遊時,無論眼前山水多麼美麗,如果他無法讓人知道那地方的來頭,山水在他眼裏就會淪為一個豬圈。麵子和尊嚴隻具有皮相的相似,這份相似,最終會使得麵子的追逐者忘卻尊嚴。

知足才能常樂

我們生活在色彩繽紛的世界中,幾乎每個人都處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境地,如果太愛攀比,心理失去平衡,很可能會影響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必要時還要學會放棄,學會退一步,這樣展現在麵前的就是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