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心底無私”,就是做人做事堅持原則,光明磊落。這樣的人當然會受人擁護與愛戴,自己也會活得自由自在。相反,不知羞恥,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反道德,自然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和反對,有的甚至會受到眾人的唾罵,的心裏總是惶恐不安。所以說,做人做事必須有顆踏實無私的心,才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才能為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懂得做人應該從善的道理
中國有句處世之道的古語:“與人為善”,是說人不論到什麼時候,都要以善的一麵對待別人。勸人向善似乎大有禪意,其實這是一個對於個人很功利,對於社會很功德的現實問題,每個人都要麵對。與人為善,麵對別人,也麵對自己的內心,用與人為善自律、自省,追求和諧與美好,是一種大境界。
如何與人為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點諒解、寬容和理解,少一點苛求與責難;多一點愛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點“氣人有笑人無的淺薄”。能夠看見別人的優點,並能夠欣賞它,讚美它,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啊!能真心祝福別人的幸福也是一種美麗的善良。永遠與人為善,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在愉悅之中。這樣的人,才會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與人為善,自己路寬。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這點,就沒有了獨木橋,大家都可以在陽關大道上闊步前進,達到理想中的狀態。
與人為善是一種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用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著與人為善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與人為善總是一種蘊藏在人內心深處的珍貴的感情,它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對行為的一種負責。生活中,許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愛的溫暖、感情的溫馨,但卻又常常用無端的猜測將滿腔的愛意、友情冰封在堅硬的假麵具後麵。其實隻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真誠和善良,那麼必定會贏得共鳴,使你從中感受一份溫馨和意想不到的收獲。。
與人為善是做人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為。它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自由天地,並享受到一種施惠與人的快樂,從而有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與人為善可以給我們帶來好心情,還可以給我們帶來身體上的健康。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討人喜歡,甚至四麵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們過不去,而是他們在與人相處時總是自以為是,對別人百般挑剔,隨意指責,人為地造成矛盾。隻有處處與人為善,嚴以責己,寬以待人,才能建立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在很多時候,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在你困難的時候,你的舉行會衍生出另一個善行。
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與人為善其實極易做到,它並不要你刻意做作,隻要有一顆平常心就行了。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無非是想豐富你的生活,實現你的價值。而這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都來自於你是否善待他人。
可見,善待他人是人們在尋求成功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我們去善待別人、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單單是行動上做出來的,更是從心底裏流出來的。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以誠待人,用心和他人交往。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任何人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裏,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應該想方設法獲得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生活就是這樣:對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與人為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是仁者個人內心世界裏一片廣闊的視野。
與人為善來源於高尚。“人心本善”,“世界終將大同”。有了這樣的情操,人們的行動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點,理想大廈才有了精神支柱。與人為善來源於自信。無論生活以什麼樣的方式回報他,他都能應對自如。人們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與人為善是一種力量。它能征服人心、征服世界。
和與人為善相對的是與人為惡。與人為惡者把一生的奮鬥目標放在損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或者疑神疑鬼,坐臥不寧;或者厚顏無恥,卑鄙下流;或者貪婪無度,違法亂紀……由於他們擔驚受怕,神經高度緊張,必然導致五行失調,陰陽錯亂,如入煉獄,如墜火海,最後的結果便是早衰早亡。而與人為善者經常處在和諧之中,人際平和,心態平和,豁達樂觀,無憂無慮,其身必健,其壽自長。
與人為善是一壺洗滌靈魂的淨水。與人為善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同情心,它是一種無形的相助,一種博大的愛,是一股矯正世俗的春風。道家的始祖老子說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萬物而不爭”,與人為善者與水一樣能溶解萬事萬物,化解人間恩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為善者能包容一切,氣度恢宏,胸懷博大;“水質透明,清澈見底”,與人為善者白日為善,夜來省己,心如明鏡……與人為善跟水一樣精深博大。
善小而為之或善小而不為,受所處環境和心境的影響很大,受個人道德和修養規範的影響很大,受社會整體文明和和諧水平的影響很大。與人為善在脫離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階段之後,是需要著力培植的。從社會的角度看,對公民公德的要求是對與人為善的規定性培植;從人性的角度看,激發與人為善的情感,是追求心靈美好安寧的有效途徑;從人的價值取向看,激勵與人為善的追求,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從人的幸福指數來看,與人為善的普及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越強烈。
孟子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善待他人是人們在尋求成功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我們去善待別人、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當然,與人為善的付出,理應不懷任何個人目的,不求任何回報,你所付出與人的,不必念念不忘,而你所收獲於人的,應當銘記在心,這就是與人為善的胸懷。總之,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同我國有句古語說的那樣: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把奉獻當做一種快樂
奉獻,如同清晨初升的太陽,山間流動的清泉,寬廣無邊的田野,奔騰不息的大海。它能使不可能成為可能,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無私的奉獻。李時珍曆經千山萬水,嚐遍草藥,為後人留下了醫藥著作《本草綱目》;林則徐暗查私訪,不計個人得失,最終在虎門銷毀英商的鴉片;魯迅以筆作刀槍,喚醒了人們的良知……他們的行為是值得讚賞與肯定的,因為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以為人奉獻而樂。
“奉獻”這個話題,雖說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它絕對不是一個過時的話題。下麵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有一位公主患重病,危在旦夕。國王公告天下,誰要是能治好公主的病,不僅將公主嫁給他,還立他為王位繼承人。有住在遠方的兄弟三人,老大用他的千裏眼,看到了這個公告,老二有日行千裏的飛毯,而老三有一粒可包治百病的蘋果,於是兄弟三人坐飛毯來到皇宮,合力治好了公主的病。
到了論功行賞時,國王犯難了,因為救公主,兄弟三人都有功勞,但公主隻有一個,把她嫁給誰好呢?經過反複思考,最後,國王決定把老三招為駙馬。國王的理由是,老大的千裏眼、老二的飛毯用過一次後,東西還在,而老三僅有的一個蘋果被公主吃掉後,就不複存在了。
國王的決定應該說是合理的,因為,奉獻越多,收獲越大。蘋果隻有一個,懂得奉獻的人,才是最能發揮它價值的人。
下麵同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某公司,曾有一批同年被錄用的大學畢業生,他們都被安排在銷售一線。銷售員是按比例提成的,這一批畢業生都使出了各自的拿手好戲,最後領到的獎金也都差不多。幾年後,公司銷售部經理被提拔到決策層,誰來擔任新的銷售部經理呢?就在大家互相猜測時,公司召集所有的銷售員開會,並推薦小劉作候選人,征求大家的意見。小劉的業績與其他同事相比並不是最突出的,但小劉兩次配合公司工作,主動把自己開拓出來的市場讓給兩位同事,使兩個長期分居的家庭得以團聚,也使公司的銷售員隊伍得以穩定。當公司負責人將這一點公之於眾時,不僅那兩位同事心服口服,其他同事也拍手鼓掌,百分之百通過。
通過上麵的故事可以看出,奉獻越多,收獲越大。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人都是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地為自己爭取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於一個胸懷大誌者來說,他往往更具全局觀念,在關鍵時,總比別人付出得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他不一定要刻意為之,但早晚一定會被領導和同事們看到;他不一定總是能像故事中的老三和小劉那樣得到最好的回報,但隻要他能堅守這種奉獻精神,就一定會遇到賞識他的人。
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也將怎樣對待你。走入人心靈的深處,才能真正體會心靈的美好,懂得奉獻與付出的人,才能感受關懷與獲得幸福。
有一首歌唱得好:“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啊,如果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的話,那麼世界還愁變不成美好的人間嗎?
奉獻是一種自我犧牲行為。它是為了實現某一事業或理想,不顧個人得失,拋棄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犧牲生命的行為。不同時期,它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就其核心而言處理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一方麵,從個人角度來講,通過奉獻行為,個人價值得以體現;另一方麵,就社會而言,個人的奉獻行為滿足了一定的社會需要,並得到社會的承認。
奉獻也是一種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樂於奉獻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淡化了物質享受。對於他們來說,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世界。“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快樂是魔法因子,它會在溫暖中滋生和傳遞。“共享快樂”比“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更富感情色彩,因為它多了一份溫情,一點豁達,一份愛心。
保持真誠的本色
真誠這個常常掛在人們嘴邊的字眼,字裏麵的意思是:真實誠懇,沒有一點虛假。而我更願意把真誠理解成認真、誠實、誠信,沒有欺瞞。
在人生的舞台上最重要的信條之一便是真誠。我們呼喚真誠,大力宣傳“做人要做老實人”的口號,並非沒有緣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真誠卻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現實中人與人之間關係複雜,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兩麵性,即一個是經過包裝的“外在自我”,一個是沒有經過包裝的“內在自我”。兩者都具有適應社會的雙重屬性,是矛盾的統一體,但不可回避的是:“外在自我”帶有虛假性和偽裝性,“內在自我”則是一種純真,是人性中本性的表現。
愛特·威廉是一位大商人,他的成功竟然是別人饋贈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愛特·威廉二十歲的時候,還是個整日守在河邊打魚的年輕人,天地十分狹小,根本看不出他的將來會有什麼輝煌的成就。一天,一位過河人求助於威廉,原來過河人的一枚戒指不慎掉進了河裏。過河人很著急,請威廉幫他到水裏摸一摸。誰曾想到,威廉一個上午竟然別的什麼也沒幹,反反複複一連紮到水下二十幾次,當他一無所獲的時候,他請全村的男人幫忙一起尋找。而且,威廉一點都沒有提報酬的亊,他隻是想為過河人解決難題。不久,過河人出於感動,送給他一個在路邊修補汽車輪胎的活兒。
有一天,一輛小車停在威廉的小店前,車上人要找一顆很不值錢但又很特別的螺絲釘,否則車無法行駛。威廉翻遍了自己的小店,沒有找到,於是他騎上自行車,趕了六七裏路,在另一家修車店找到了。當威廉滿頭大汗返回,並將那顆螺絲釘安裝在對方的車上時,他卻一分錢也不肯收。威廉真是太讓人感動了。不久,這輛小車的主人特地趕來,給了威廉一個五金店讓他代理經營。為什麼威廉能夠一次次獲得別人的饋贈呢?就是因為他的真誠,是他做事認真誠懇的態度,是他不計回報的付出。
在人與人的相互溝通與交流現實生活的中,如果能夠更多地以本來的“內在自我”真誠地與人交往,將會起到長久的效果。現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往往都被自身的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工作職位、學識高低等包裹著。由於有這層外在的包裝,也就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產生了距離。但是,如果能撕開這層包裝,人與人之間除了性格之外,在人格、尊嚴、生存需求等方麵都是同等的、無差異的,如果能以這種無差異的“內在自我”與人真誠地溝通與交流,必將獲得更多的尊重、信任與信賴。
在風起雲湧的IT行業,有這麼一個令人矚目的人物:他曾經是一個微軟的普通程序員,卻因為一個“異想天開”的創意引起高層注意,成長為身價上千萬的中國區總裁;2004年,他又就任盛大總裁一職,創造了身價4個億的神話……這位從江蘇常州的貧寒子弟到“天價”經理人——唐駿。當媒體問他:“你為什麼成功?”他卻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中國人最怕的是被感動。如果你感動了他,那麼,他會為你赴湯蹈火。這是中國人的性格。”當他用真誠感動了同事、家人、上司、競爭對手、社會大眾……他夢想中的成功,怎麼會不隨之而來?
真誠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人與人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原則,它是基礎,也是關鍵。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裏,所以我們要用心做橋梁與周圍的人相處。相反,與真誠相悖的是謊言、是欺騙。試想一下:一個經常說假話、講謊言的人來和你說些事情,你是相信還是不相信呢?答案顯而易見。一個經常說謊言而缺少真誠的人,人們怎麼敢與其打交道?真誠是無價之寶,有時它比金錢、才學、機敏、容貌更重要。
做人真誠不僅是理念,而且也是經驗,不隻是掛在嘴上說說,還需要用心對待,真誠會讓生活非常坦然,謊言會讓人坐立不安。俗話說:“天下沒有揭不穿的謊言。”不要讓真誠成為一種迷惑對方的手段,不要自以為很聰明、很高明,把別人都當成傻子。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愚蠢至極的行為,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與人真誠相處,朋友之間相處需要真誠,合作夥伴之間需要真誠,對於戀人、夫妻間更需要真誠相待。我想,很少有人喜歡聽謊言,願意生活在謊言之中。要知道哪怕是善意的謊言,也會給對方以傷害;謊言猶如一把雙刃劍,傷人害己。這些最簡單最樸素的道理,是否非要等到自食惡果時才能明白嗎?
時有四季,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分老幼。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真誠也是如此,真誠並不是對於任何人都表現為真誠,比如對於你的敵人或是對手,就不能真誠,而更多的則是爾虞我詐與欺騙,但這些並不是我們所追尋的。真誠需要信任與信賴為基礎,而信任與信賴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它緣於彼此的一種默契,一種彼此的寬容。如果缺少了彼此的信任與信賴,談何真誠地相處呢?俗話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感動對方,是因為誠意不夠,是因為不能把心真誠地交給對方,是因為沒能信任對方。
真誠是可貴的,虛偽是可怕的,沒有了真誠,這個世界除了汙穢就是虛偽。做人千萬別失落真誠,因為真誠還沒有發現代用品,人生的曆程亦是不可以重來的,越是珍惜的東西也越是脆弱,也越是容易失去,所以真誠更顯無比珍貴,一旦玷汙就很難還其清白。
切忌“趨炎附勢”
麵對劇變的社會,麵對紛繁的生活,許多人感到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為人處世也變得越來越難。實際上,凡是隻要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態,剛正不阿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的人,仍然會受到人們的欽佩。趨炎附勢、奴顏媚骨、阿諛奉承,最為人所不齒,活在世上誰都瞧不起。
當今社會,趨炎附勢的人多,避世的人多,敢於直麵醜惡並與之鬥爭的人少。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圖的事,就削尖腦袋往裏鑽,貪圖一點便宜;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周圍,天天都有趨炎附勢的人聚集一堂,都是懷著一個貪字有求而來。所以,如此以利益為驅動的人際交往不可能有人間真情,因而出現了“富居深山有遠親,貧在鬧市無人問”,即所謂世態炎涼是不足為奇的。
每個人都有欲望,也許有時你會為了得到提拔而絞盡腦汁地在領導麵前表現自己的才能,也許有時你會對繁華的物質世界產生強烈的占有欲。或許,你也知道這些欲望的產生對你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終日忙忙碌碌而根本無暇思索這一切。當你能夠靜靜地待一會兒時,不妨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會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心靈的寧靜。既然你不能擺脫這個塵世,那麼你就應當學會經常地反思人生,始終給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塊淨土。
權勢名利是現實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但的確還有許多在權力、金錢麵前,卻依然保持高潔,不因權力而貪汙,不因金錢而墮落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原則,出汙泥而不染,視權勢如浮雲,即所謂“富貴不能淫”。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不僅在文壇上享有盛譽,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同樣令人敬佩。
曹雪芹一生從不趨炎附勢,而且對那些諂媚取寵的人十分憎厭。在都統老爺五十大壽的酒席宴上,他送去兩壇水做的酒和一副對聯。對聯上寫著“朋友之交,淡淡如水”。這是極具諷刺意味的禮物。他諷刺了都統老爺和客人們的虛偽。他們所謂的交情隻不過是裝出來的,是表麵上的,他們的友情就像清水一樣淡。曹雪芹的人格實在令我們折服。
在我們的生活中,趨炎附勢的人比比皆是,如果讓這股風氣繼續擴展下去,我們的社會就沒救了。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遏製這股歪風邪氣。平時,不要因為某人有權、有勢、有錢就和他沒有原則地混在一起,而對那些沒權、沒勢、沒錢的人就另眼看待。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是很難預料的,今天有錢、做官,明天也許就是階下囚。所以,我們做人要有自己的尊嚴,對人要平等,切忌“趨炎附勢”。
在現代這個會社上,維護自尊才是人的本能與天性,我們要活在自己的尊嚴裏。尊重自己,就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與價值。也許一些人認為做人會“趨炎附勢”才算圓滑,才算精明,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價值。
法國電影明星洛伊德將車開到檢修站,一個女工接待了他。她熟練靈巧的雙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個法國全知道他,但這位女工卻絲毫不表示驚異和興奮。
“您喜歡看電影嗎?”他禁不住問道。
“當然喜歡,我是個影迷。”
她手腳麻利,很快修好了車:“您可以開走了,先生。”
他卻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風嗎?”
“不!我還有工作。”
“這同樣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車,最好親自檢驗一下。”
“好吧,是您開還是我開?”女工問道。
“當然是我開,是我邀請您的嘛。”
車行駛得很好。女工問道:“看來沒有什麼問題,請讓我下車好嗎?”
“怎麼,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問您一遍,您喜歡看電影嗎?”洛伊德問道。
“我回答過了,喜歡,而且是個影迷。”
“您不認識我?”
“怎麼不認識,您一來我就認出您是當代法國影帝阿曆克斯·洛伊德。”
“既然如此,您為何這樣冷淡?”
“不!您錯了,我沒有冷淡,隻是沒有像別的女孩子那樣狂熱。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來修車是我的顧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來修車,我也會一樣的接待您。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是這樣嗎?”
洛伊德沉默了。在這個普通女工麵前他感到自己的淺薄與虛妄。
洛伊德最後很有禮貌地對那位女工說:“小姐,謝謝!您使我想到應該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價值。好,現在讓我送您回去。”
一個人能否受到別人的尊敬,並不是由於他所處的地位和工作所決定。這位普通女工之所以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就是因為她重視自己的工作與價值。那些所謂的“大人物”之所以高大,是因為你自己在跪著;你仰慕他們頭上的光環,卻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與價值。
為人要正派,不要趨炎附勢,充當牆頭草,那樣做人會失去尊嚴,會喪失自身的價值。
莊子曾說過:“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這句話大意是說那些不追求官爵的人,不會因為高官厚祿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窮困潦倒、前途無望而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在榮辱麵前一樣達觀,所以他也就無所謂憂愁。莊子主張“至譽無譽”,在他看來,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他把榮譽看得很淡,他認為,名譽、地位、聲望都算不了什麼。盡管莊子的“無欲”、“無譽”觀有許多偏激之處,但是當我們為官爵所累、為金錢所累的時候,何不從莊子的哲理中發掘一點值得效法和借鑒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