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底無私天地寬(3 / 3)

要想克服偏見,謹防偏見,就要加強多方麵修養,就要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培養公正待人的優良品德,養成冷靜觀察問題的習慣,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印象,不去接受未加分析的判斷,不聽信流言,不隨人說三道四論長短。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人雲亦雲,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正所謂“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

猜疑是信任的大敵

所謂“猜疑”,便是無根無據地猜測懷疑。僅憑自己的主觀想象,或是聽信別人的飛短流長,捕風捉影,由此去猜測對方如何如何。然後產生戒心,造成自己對他人的不信任,由此產生心理上的隔閡。

猜疑與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是與溝通有關。由於缺乏與人溝通,就不了解別人的想法,隻好靠猜測來推斷和分析,這樣誤會也就乘虛而入了。喜歡猜疑的人通常是那些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敵意、戒備,不願相信別人的人。歸根到底則是個人對自己信心不足,有潛意識的自卑傾向造成的。因為自卑而特別敏感,因為敏感而特別多疑。

無端猜疑是人生中的大敵,既易傷害別人,又易作繭自縛,令自己苦惱不堪。就像下麵這個故事中的人物一樣:王平性格內向,不愛言語。平時很少與同學交往,即便是與同寢室的同學也很少接觸。有一次,王平偶爾經過寢室,恰好聽到室友們正在以一種譏諷的口氣議論她。當時她很傷心,卻沒有勇氣走進門捍衛自己,隻是悄悄地走開了,但從此在心裏卻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漸漸地,她變得越來越不愛與人交往,而且也越來越多疑了。平時,隻要看到同學們聚在一起說話,便覺得她們在說自己的不是;看到同學朝自己微笑,則覺得她們是在不懷好意地譏笑自己,有意在孤立自己。王平自己也意識到這些想法大多數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的,但那些奇怪的念頭常會莫名其妙地從腦中冒出來,弄得她心神不寧,寢食不安,學習也沒心思。為此,王平苦惱極了。

王平同學被不安情緒籠罩的原因是“猜疑”這一不良心理。所謂猜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自我暗示,指一個人在缺乏客觀依據時,依舊對別人進行毫無根據的猜想與懷疑。在猜疑心理作用下,人常會作繭自縛,陷入一種自圓其說的封閉性思路中,即從某一假設目標出發最後又回到假設中去,得出一些荒唐、可笑的結論。

英國哲學家培根是這樣告誡人們:“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鳥中的蝙蝠,它們永遠是在黃昏裏飛的……這種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遠朋友,而且也擾亂事物,使之不能順利有恒。”古詩雲:“長相知,不相疑。”意思是說,彼此要深切了解,才不會彼此猜疑。與人交往要不相疑,就必須“長相知”,“讓一個靈魂孕育在兩個軀體裏”,努力改變有礙於與人交流的癖性。

猜疑是一種十分不負責任的心態,也是一種不信任他人的心理,更是和睦人際關係的一大禍害。古時候,有這樣一個猜疑心很重的人。有一天,他家裏少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偷的,但苦於沒有證據。於是,那天他仔細地觀察他的鄰居,越看越覺得鄰人有偷斧子的跡象,言談舉止透露出做賊心虛的情形。他看到鄰居跟往常一樣從自己家門口走過,覺得鄰居沒走得太靠近他是因為偷了東西後不敢麵對他;看到鄰居和往常一樣對他點頭笑笑打招呼,則認為是由於心裏愧疚而在討好他。總之,鄰居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個賊。第二天,他在自己家的角落裏找到了那把斧頭,才發覺自己是冤枉了鄰居。這時他再看鄰居,真奇怪,怎麼又和平時一樣,一舉一動再正常不過了,一點也不像是偷別人東西的人了。

故事中懷疑鄰居偷斧頭的人沒找到斧頭時,為什麼會覺得鄰居的言行舉止都像個賊?想象一下,如果那人始終沒找到斧頭,會發生什麼事情?也許猜疑將成為他們鄰裏間永遠解不開的症結。

多一分猜疑,人際之間就少一分誠意,多一分庸俗的煩惱和無聊的憂愁,給了別有用心的人多一分可乘之機。互相猜疑,會使集體渙散,人心各異,影響學習,影響生活。無端地互相猜疑,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與矛盾,難免傷感情,結芥蒂。好朋友之間也可能因此反目,產生怨恨。

一個人,如果過分猜疑,而又不知醒悟,很可能就會釀成大禍。因猜疑這一人性弱點釀成的悲劇,古往今來,舉不勝舉。如奧瑟羅錯殺貞潔的妻子,吳王賜死忠誠的伍子胥等等。中國古代三十六計中的反間計,便是抓住人性中好猜疑的弱點而設計的,其結果是加速自身的毀滅。對現代人而言,猜疑不僅會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無端傷害他人的感情,而且還會使猜疑者本人加重心理負擔。嚴重的猜疑心還會導致心因性狂想症,那便是一種病態心理了。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猜疑心理產生的緣由是“自我安全感的缺乏”,即是由於個人缺乏自信及對他人缺乏信任而造成。產生一些猜疑的心理體驗是正常現象,不必過分擔心,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它,不使它蔓延滋生,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學會冷靜地思考與分析問題。好疑者往往靠感覺來評判事情,喜歡感情用事,在缺乏客觀依據的情況下,不經理智思考與分析便妄下定論。這種缺乏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想往往會使人產生一些錯誤的結論,導致像王平同學、丟斧人那樣“草木皆兵”的奇怪念頭,別人對自己微笑認為是在向自己示威,別人對自己冷淡則認為是對自己表示輕蔑。而事實上,問題不在別人,是自己由於沒有冷靜思考問題而產生的自我困擾,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觀察,認真分析與思考,才可避免空穴來風的猜疑心理。

要克服猜疑這一不良心理還要靠自己。通常,一個人產生消極情緒與他自己的觀念、思考問題的方式與角度有關。所謂理智即用合理的觀念與思維方式來解釋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別人在路上沒與自己打招呼,可告訴自己對方可能是有急事或沒看見自己,而不是義憤填膺地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意見。學會用理智的觀念與思維方式來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便可避免或減少如猜疑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增強自信,避免消極暗示也是避免猜疑的方法。《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多疑正是由於常年寄人籬下,自卑加自尊混合的心理引發的。為此,一個人隻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信心,並不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才能真正告別猜疑心理。

做人要擁有開闊的心胸,“心底無私天地寬”,對於別人的議論,你如果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正確而心平氣和地對待別人善意或惡意的批評,不在乎別人指指點點,自然也就不會產生那些毫無意義的猜疑了。

化解來自內心的嫉妒

自從人性開始有私心出現以來就有了嫉妒。是嫉妒使人迷失了方向。嫉妒可以使人的心靈扭曲和錯位,使人顛倒過來看人看事,把是當非,猶如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看事,把白的看成黑的,把黑的看成白的。這樣,隻有正確地對待嫉妒,正確理解愛的內涵,才能使心靈得以平衡。如果隻有盲目去愛,恨也會伴隨而生。巴爾紮克說過:“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受到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能使他痛苦萬分。”

嫉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然而在激烈的競爭當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敗。失敗之後所產生的由羞愧、憤怒和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有兩方麵的意義:一方麵,嫉妒具有積極的意義。莎士比亞把嫉妒比作愛情的衛道士。確實,你的戀人如果反對你同別的異性接觸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對你的愛的程度。反之,如果他(她)從不“吃醋”,那麼你們之間的愛情恐怕還處在很低的水平,或者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因此,嫉妒在愛情裏麵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如果嫉妒能夠轉化成為前進的動力,則是積極的。

另一方麵,嫉妒在更多的時候表現為消極的意義。嫉妒常常會導致中傷別人、怨恨別人、詆毀別人等消極的行為。嫉妒往往是和心胸狹隘、缺乏修養聯係在一起的。心胸狹隘的人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產生嫉妒心理,別人任何比他強的方麵都成了他嫉妒的緣起。缺乏修養的人會將嫉妒心理轉化成消極的嫉妒行為,嚴重地破壞人際關係。

有一個人遇見上帝,上帝對他說:從現在起我可以滿足你任何一個願望,但前提是你的鄰居會同時得到雙份的回報。那人高興不已,但他細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產,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產,如果我要得到一箱金子,鄰居就會得到兩箱金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我得到一個絕色美女,那個看來一輩子要打光棍的家夥就會同時得到兩個絕色美女了。他想來想去,不知提出什麼要求才好,他實在不甘心被鄰居占盡便宜。最後他一咬牙:哎,你挖掉我一隻眼睛吧!

這是一個流傳在東南亞一帶的故事,是反映東方式的嫉妒。如果讓人類這種惡性循環,會將所有美好的一切東西都變成嫉妒的陪葬品,狹隘、自私而產生的嫉妒是消極的,而奮發向上的強者會將這種嫉妒心化為動力,催促自己更進步。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往往深藏於人的潛意識中,不易覺察。嫉妒是由於別人勝過自己而引起抵觸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嫉妒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大大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另外,嫉妒心可能使我們結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事事好勝,常想方設法阻止別人的發展,總想壓倒別人。這可能使周圍的人、朋友想躲開你,不願與你交往。從而給自己造成一個不良的人際關係氛圍,你會感到孤獨、寂寞。

嫉妒是一種心理疾病,嫉妒者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害怕別人得到自己無法得到的名譽、地位等。在他看來,自己辦不到的事別人也不要辦成,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不要得到。

研究結果表明,嫉妒還會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能造成人體內分泌紊亂,消化活動下降,腸胃功能失調,經常腰酸背痛和胃痛腹脹,夜間失眠,血壓升高,脾氣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情緒低沉,久而久之,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抑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身心疾病就和嫉妒者如影相隨了。現代身心醫學研究還揭示,腦和人體免疫係統有密切聯係,嫉妒可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引起人體免疫係統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體內免疫細胞和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使機體抗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見,嫉妒不僅使精神受到折磨,對身體也是一種摧殘。

那麼,怎樣才能消除嫉妒心理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嫉妒心理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環境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所以,應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自我控製、自我調節來校正。

首先應將壓力變動力。將不服氣變為誌氣,使自己有一種競爭意識,把別人的長處作為促進自己發憤向上的因素。你比我好,我要比你更好,要不服輸。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去超過別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健康意識。這種意識表現得恰當,就會使自己的想法成為達到目標的動力,使自己的追求具有良知和道義。相反,總是想自己不如別人而隻會嫉妒,就會造成精神負擔,對自己和他人都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

同時,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價值,這是培養自尊心、消除自卑感和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再者,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精神支持,所以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嫉妒的時候,不妨大度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誠懇地讚揚他。因為信任和友誼會使你感到充實,你也可以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心理體驗。

勇敢打破冷漠的心牆

20世紀30年代,一位猶太傳教士每天早晨,總是按時到一條鄉間土路上散步。無論見到任何人,總是熱情地打一聲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個叫米勒的年輕農民,對傳教士這聲問候,起初反應冷漠。在當時,當地的居民對傳教士和猶太人的態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輕人的冷漠,未曾改變傳教士的熱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給這個一臉冷漠的年輕人道一聲早安。終於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脫下帽子,也向傳教士道一聲:“早安。”

好幾年過去了,納粹黨上台執政。

這一天,傳教士與村中所有的人,都被納粹黨集中起來,送往集中營。在下火車、列隊前行的時候,有一個手拿指揮棒的指揮官,在前麵揮動著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邊的是死路一條,被指向右邊的則還有生還的機會。

傳教士的名字被這位指揮官點到了,他渾身顫抖,走上前去。當他無望地抬起頭來,眼睛一下子和指揮官的眼睛相遇了。

傳教士習慣地脫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雖然沒有過多的表情變化,但仍禁不住還了一句問候:“早安。”聲音低得隻有他們兩人才能聽到。最後的結果是:傳教士被指向了右邊——意思是生還者。像這位傳教士對人的關愛感動了無情的納粹分子,得到了生存的機會。

奉獻愛心的力量如此偉大,它能讓你取得奇跡!然而,你沒有愛心,你的世界陰暗如黑夜,你對生活的積極性遠不如以前,你感到空虛和無聊。你對你身邊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愛心會讓你活得更加愉快,而冷漠恰恰相反,它隻會指引你通向寂寞和死亡。

作為人性的一大弱點,冷漠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因為你並不知道冷漠對你的影響有如此之大。冷漠讓你孤獨地過活,讓你在別人眼中如同僵屍一樣。我想,你會下定決心改掉冷漠,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尊重和關心的需要,這是我們心理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無論你取得什麼樣的成功,或大或小,如果沒有人來與你分享,對你關心,那你所取得的成績毫無任何意義,你終將鬱鬱而終。沃倫·巴菲特就曾經是個冷漠至極的人,他對金錢過於追求,認為付出愛心遠不如去掙1毛錢有用;他是個對金錢和經濟比較敏感的人,後來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可是到頭來他感到寂寞和空虛,因為他之前對社會和朋友、家人缺少關愛,以至於沒有幾個人願意關心他的成就,別人隻是關心與他之間商業上的利益。

於是,他感到孤寂,感到無聊,他的頭發都掉光了,他全身發腫。在沃倫·巴菲特的晚年,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冷漠帶給他無盡的痛苦,最終他決定把他99%的財產奉獻給社會,來彌補他冷漠的過去。現在,他怎麼樣呢?容光煥發,每天享受和人之間互相關愛的樂趣。

社會是人與人公平生存的社會,如果你不付出愛心,也會很難收獲別人的關愛,那些不斷付出愛心的人會聯合在一起。為什麼傳教士保住了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沃倫·巴菲特最終選擇付出而不是繼續追求財富,因為他們打破了冷漠的心牆,付出愛心,讓別人得到的是另一片溫暖的天空。如果隻考慮自己,就不可能得到一個完整世界。

改掉冷漠的最大困難,是身心裏的冷漠態度已經根深蒂固。應該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改掉視如垃圾的冷漠態度。態度會影響你的事業和生活的成功,你必須勇敢打破冷漠的心牆。當你不情願主動與他人交流的時候,肯定是一副冷漠或無所謂的態度。從今天開始,你必須丟掉這樣的態度,把一個好的積極的一麵展現出來。

經常與人交流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心態和談話技巧,並且把交流作為一種生活必需,這樣的結果必然是不給冷漠任何機會。為此,我們可以付出愛心給身邊的朋友、同事和親人,或者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當我們把愛心付給這些人,那麼他們也會付給我們同樣的愛心。你們會親密聯係在一起,從此,你不會感到孤獨和空虛。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被愛,而是要懂得去愛別人。因為隻有愛人的人才會被人愛。請將你冷漠的心牆推開,讓友誼和溫情的陽光進來。因為我們的成功喜悅需要有人分享,我們的痛苦哀傷需要有人分擔。隻有擁有了真心的朋友,我們的人生才不會孤單。

每天都心存美好的期盼

沒有希望的人,就像沒有舵手的船,這船隻會在大海中漂泊,但不會到達彼岸。人活著,除了需要陽光、空氣、水和食物外,還需要心存美好的期盼。美好的期盼是催促人向前的動力,也是生命存在的最主要的激勵因素。

據說,在魯西南深處有個小村子,出了不少大學生,四鄰八縣的人都把這個村子叫“大學村”。這個村子廣出人才,原因何在?記者去采訪,可是村子裏誰也說不清楚。要說知道其中原因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最早在這兒教書的老師。這位老師曾在大學裏教過書,後來不知何故被下放到這個村子裏來教小娃娃。

村子裏的人說,這位老師不但書教得好,還能掐會算,預測學生的未來。原來,是有的學生回到家裏對大人說,老師說我將來能當作家;有的學生對大人說,老師說我將來能當科學家。不久,家長們發現他們的孩子與以前大不一樣,個個變得勤奮好學了。10年後,奇跡發生了。這些學生到了參加高考的時候,凡是過去說自己將來能當作家、能當科學家的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這位教師退休時,又將自己的秘密傳授給接他班的老師,接他班的老師又用這個方法來點燃孩子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士說:“不管什麼事情,隻要滿懷希望就會成功。你真誠地希望某種結果,就可能得到它。你希望行為善良,你便會為人善良;你如果想富有,你就會富起來;你希望博學,你就將會博學。”有什麼樣的美好的期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當一個人滿懷期盼時,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他的人生才會有驚人的閃光,那些不可能的事,也才會陸續地變成可能。

生命的本身就是由一連串美好的期盼組成的,包括對健康、對學業、對事業、對財富、對婚姻、對交友的希望等等。就拿健康來說吧,有的人跑遍了大醫院都治不好的病,而通過扭秧歌、吼秦腔不醫自愈,這就是希望產生的神奇力量。一位大西北的老鄉,5年前醫院診斷他患有癌症,據醫生說他的生命期限最多是6個月,他從醫院回來,茶不思,飯不想,心裏痛苦了好一陣子。後來一想,既然病已經得下了,發愁害怕也沒用,還不如想吃就吃,想唱就唱,想扭就扭,痛痛快快地活上6個月。

從此,他每天早上去公園扭秧歌,晚上又到渠壩上吼幾段秦腔,天天如此,雷打不動。過了半年,他不但活得好好的,還覺得疼痛減輕了許多。3年後又到北京檢查,醫生診斷他的癌症消失了。這個真實的事例,再次證明:生命之火能為神奇的希望而燃燒。人有了美好的期盼,生命就會變得強勁起來,能使病入膏肓的人起死回生。一個人無論得了什麼絕症,隻要有一口氣,就沒有絲毫理由絕望。

人常說,患癌症是發生在我們身上最倒黴的事。其實,沒有希望的活著,那才是最壞最壞的事情。在美國一家醫院裏,有位患癌症的大老板,已經病入膏肓。家人為他請來一位很有名氣的教授。教授想用心理療法來給他治療,便問病人:“先生,你想吃點什麼?”病人搖搖頭。教授又問:“先生,你喜歡聽音樂嗎?”病人又搖了搖頭。教授接著又問:“那麼你對聽故事,說笑話,或者是交女朋友,有沒有興趣?”病人用一種極其微弱的聲音回答道:“沒有興趣。”教授想繼續問下去,可家人在一邊趕緊說:“教授,沒有用,他健康時都沒有什麼愛好,就甭說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教授聽了之後,神情一下子憂鬱起來,他歎了口氣,轉身走出病房。家人追了出來很擔心地問:“教授,是不是不好救了?”教授說:“我醫治過成千上萬的病人,每次我都是全力以赴,但這個病人我是徹底地沒有希望了,因為他是一個失去希望的人,對生活沒有什麼留戀,也不會有信心活下去的,再好的醫生也治不好他的病。”不久這位大老板便離開了人世。這位老板有豪華的別墅,有高級轎車、汽艇,有花不完的美元,他應有盡有,可就是缺少了一樣——美好的期盼。

人的美好一生,是由一天接一天的希望日子所組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認為:天天做同樣的事,上學——放學;上班——下班。今天是昨天的翻版,今年又是去年的重複,覺得日子過得太平凡,太單調,太沒意思。產生這種想法和感覺的原因是缺少美好期盼的緣故。如果每天能給自己一個美好的期盼,你就會覺得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天的學習、工作就不再是單調乏味的重複,而是量的積累,成功的前奏。人有了希望,就覺得這一天活得很愉快,活得很充實,活得有意義。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期待,小小盼望,都孕育著希望。別小瞧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期盼,隻要有意義,都是美好的,都值得去努力,去實現。

希望是人們邁向成功的動力,是推動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隻要把一個個美好的期盼鎖定,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去接近目標,這時你會感到,不是你在走向成功,而是成功在向你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