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予中享受快樂
哲人說:“人生需要給予。”無論是自己給予別人,還是別人給予自己,這本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存在著。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在給予。隻是有人的給予,是為人所見,有人的給予,是不為人所知。但是這兩種給予都是高尚的,值得歌頌的……也就是因為這世界有了給予,生活因而變得如此美麗,所以這個世界讓人留戀。
曾聽過關於一個名叫沙都的人的故事。有一天,沙都和一個旅伴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山口,他們看到一個躺在雪地上的人。沙都想停下來幫助那個人,但他的同伴說:“如果我們帶上他這個累贅,我們就會送掉自己的性命。”但沙都不能想象丟下這個人。當他的旅伴跟他分別後,沙都把這個人背起來,使盡力氣往前走。漸漸地沙都的體溫使這個凍僵的身軀溫暖起來,那人活過來了。過了不久,兩人並肩前進。當他們趕上那個旅伴時,卻發現他死了,是凍死的。
在這個事例中,沙都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給予另外一個人,他保存了生命。而他那無情的旅伴隻顧自己,最後卻丟了性命。如果我們能夠都能像沙都那樣去做,並以積極方式給周圍的人全麵的關懷,就會對他們產生很好的效果,會使他們的人生更有價值,他們也會給予你豐厚的回報。著名的卡耐基就他的推銷經曆談到:“我每天早晨幹活時都這樣想:‘我今天要幫助盡可能多的人,而不是我今天要推銷盡量多的貨’,這樣我就能找到一個跟買家打交道更容易、更開放的方法,推銷的成績就會更好。誰盡力幫助其他人活得更愉快更瀟灑,誰就實踐了推銷術的最高境界。”
給予不僅僅局限於物質上,更重要是精神上的給予。給予是一項偉大、神聖的精神和行動。當有一天,你看見燭光裏的媽媽,黑發泛起了白霜,眼裏失去了光華,但是熒熒的燭光卻映照出媽媽臉上的點點笑容——她付出了,並在付出中得到了滿足。人們終於在這中間發現:偉大的母親正是用人類最神聖的乳汁,把我們哺育長大;人們終於由此而懂得:獲取固然快樂,但給予的快樂更多更大。
同樣,給予也是尋找快樂的最好方法之一。把自己的愛心無私地奉獻給別人,別人也就會在你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你幫助。在給予與回報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給予的魅力,它會使你永遠生活在快樂的海洋中,所以我們要停止自私,重塑性格,無私奉獻,快樂才會敲開你的門。
美國一位青年在十八歲生日那天,央求富有的哥哥送他一輛漂亮的轎車作禮物。鄰居一位十多歲的男孩看了後羨慕不已,在轎車旁左右端詳。青年以為少年會說“要是有人送我一輛就好了”,但出乎他的意料,少年說的卻是“我要是能送一輛給弟弟就好了”。青年深為少年的一顆誠心所感動,就主動用車送這位男孩回家。到家後這位男孩讓青年稍等一下,並進屋用輪椅推出了弟弟——原來,男孩的弟弟身有殘疾。此時,青年以為男孩要讓他的弟弟也坐一坐這輛新轎車,可是他又錯了——男孩指著轎車對自己的弟弟說:“看吧,這是他哥哥送給他的禮物,將來我也要送給你這樣的禮物。”兩次誤會使青年明白了一個道理,少年一心想的是要“給予”他人,但他因“給予”所得的快樂似乎遠比自己“索取”所得的快樂多得多。
的確,給予的快樂是索取遠遠無法企及的,盡管有些給予顯得那麼微乎其微。可能隻是一句真誠卻不一定能夠實現的夢想,可能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承諾,甚至隻是一個寬慰或讚賞的微笑,但這足以讓他人受益終身。隻因這給予多半是建立在坦蕩無私的基礎上的,因此這快樂就來得那麼親切和自然,那麼真摯而感人。
世上每一件事都需要給予才能做到,當有了給予這個名詞時獲得也就誕生了。世間萬物有給予就有獲得,當給予消失時,獲得也就茫然無存了。但是,應該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但沒有付出就一定沒有回報。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是明白的,但很多的時候當付出之後,沒有回報時,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有幾分失落和不甘的。如何去調節這樣的心態呢?此時,應該不斷地告訴自己,不是付出沒有回報,而是付出的不夠,或者我們已經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回報了。
如果說回報是天空中的一顆璀璨之星,那麼給予便是通天之梯,隻有沿著這座梯前行,才能摘下星。份耕耘,一份收獲,學會給予,回報才會張開它看似吝嗇的雙臂,主動向我們走來。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先給大家講一個關於“盲人提燈籠”的故事。或許大家心裏會覺得好笑,盲人提燈籠?不是多此一舉嗎?不過,等你看完了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的想法將會改變。
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一個路人因為有急事要去一個朋友家,為趕時間,便抄近路走入一條偏僻的小巷。路人心裏害怕得咚咚直響。真後悔不該走這條路,可是事已至此,隻得硬著頭皮向前走。走著走著,突然,路人發現前麵有一處光亮,似乎是一個人提著一個燈籠在走,路人疾步趕了上去,正想打聲招呼,卻發現他是一個盲人,一手拿著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著一隻燈籠。路人納悶了,忍不住問他:“您自己看不見,為什麼要提個燈籠走路呢?”
盲人緩緩的說道:“這個問題不止一個人問我了,其實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並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就可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且,這麼多年來,由於我的燈籠為別人帶來光亮,為別人引路,人們也常常熱情地攙扶我,引領我走過一個又一個溝坎,使我免受許多危險。你看,我這不是既幫助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嗎?所以,每到晚上出門,我總提著一盞燈籠。”
盲人說完,繼續往前走著,趕路的人跟在他身邊,再也沒有說一句話,隻是每有路障,路人都小心翼翼地扶他一把。該拐彎了,趕路的人想對盲人說句感謝的話,卻不知該怎樣表達才好。最後分手時,路人隻說了一句:“您好走?”這時,路人發現天空似乎亮了好多……
看了這個故事,你對此有什麼感想?你還會覺得,盲人提燈籠是多此一舉嗎?對那個盲人來說,燈籠確實是多此一舉,白費蠟,可對別人來說,卻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燈籠帶來了光亮,才使人們在黑暗中不至於摔跤。同時,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幫助。這不正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最好寫照嗎?
照亮別人,多麼令人感動!一個盲人都能想到為別人帶來光明,我們正常人呢?假如我們都能學學那個提燈籠的盲人,為別人照路,也照亮自己,該多好!
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一個人無力去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而且,要一個人走完這漫漫人生之路,是多麼孤寂,又多麼危險。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常言:“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正是由於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關懷,這世界才會這般溫暖,這般美好。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幫助我,我就會幫助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人隻有大方而熱情地幫助和關懷他人,他人才會給你以幫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你自己首先必須幫助別人。
我們應該時時伸出熱情的手,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不僅能助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給對方帶來力量和信心,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戰勝困難。特別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處於逆境之中時,如果我們能熱情相助,那將猶如雪中送炭,別人也定會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激。“危難中見真情”,很多人在受到別人真誠的幫助後,總能以更真誠的感激報答別人。
像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身邊比比皆是。幾年前,在“老北京胡同遊”的三輪車隊中有著這樣一位的三輪車夫,他家境非常艱苦,妻子常年臥病在床,一對雙胞胎孩子上學,全家人就靠他一個人蹬三輪車來維持生計。但他從來不怨天尤人,而且更讓人感動的是當他見了比他還困難的人總要幫一把。比如,對那些年事高、身體弱的老頭、老太太他總是免收拉腳錢,院子裏有誰病了,他的三輪車常常就是救護車,哪怕三更半夜,他都要從床上爬起來,送病人去醫院……他經常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愛心能感染人。”後來,事實證明,他的善心得到了回報。兩個孩子爭氣,同時考上了大學,他卻為孩子的學費愁白了頭,家裏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錢。這時,眾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鄰居、孩子的老師、同學家長,那些受過他幫助的人,紛紛解囊相助,不僅湊足了學費,而且還為孩子們送來了棉被、蚊帳、暖瓶等生活日用品,讓兩個孩子高高興興地邁進了大學的校門。
為人處世,不能僅從“為己”考慮,隻有多為別人著想,人們才會給你以友善的回報。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有一些人,卻很少願意幫助別人。在他們眼中,沒有誰比自己更重要了,時時事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有事則登三寶殿,而不求於人時,則對人沒有絲毫熱情,更不要說去幫助別人了。似乎人人都是為他而活著,為他服務的。這種人最終隻會使自己走向孤立無援的地步,別人都會對他敬而遠之。誰會願意幫助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呢?
當然,那些懂得做人道理的人,依然擁有著一副樂於助人的熱心腸。在他們眼中,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難道不是嗎?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擺脫困境,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振作,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高興與快樂。這些人因為幫助他人而受到人們的喜歡,他們走倒哪裏,哪裏就有朋友。如果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也必定會得到他人的熱情幫助。
所以,請大家記住,當你給別人一份快樂時,你就擁有了兩份快樂!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相互幫助,相互快樂,相互關懷,讓我們人人都獻出一份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智慧品德。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無論生活還是生命,人們都需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隻知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麵激勵因素中,感恩被認為是培養道德良知、增強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長力量的最好催化劑。感恩之心驅使下的人有別於常人,他們執著而無私,博愛而善良,敬業而忠誠,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個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質不全麵的人;一個缺乏感恩的集體,是沒有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的集體;一個拋棄感恩的社會,是充滿爾虞我詐、假冒偽劣、沒有安全感的社會。懂得感恩的人,總是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充滿感激,並且將這種感激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孝敬父母、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會發現生活如此美麗,你會感到人生如此絢麗。不論你是腰纏萬貫的富翁,還是沿街乞討的流浪人,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了它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麗。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他的推銷進行得很不順利,傍晚時他疲憊萬分,饑餓難耐,絕望地想放棄一切。走投無路的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笑著遞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男孩和著眼淚把它喝了下去,從此對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氣。許多年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嚴重的婦女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大夫順利地為婦女做完手術,救了她的命。無意中,大夫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交迫時給過他那杯熱牛奶的年輕女子!他決定悄悄地為她做點什麼。一直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的那位婦女硬著頭皮辦理出院手續時,在手術費用單上看到的是這樣七個字:手術費:一杯牛奶。作為回報,外科醫生免除了那個女人的手術費。因為一杯牛奶使醫生在孤獨無助時獲得春天般的溫暖,使他在萬念俱灰時看到了希望,使他會在迷茫之中找到曙光。
感恩是一種境界,感恩的人,經常想的是自己應該如何奉獻;不懂感恩的人,經常想的是別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學會感恩,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於一般的知恩圖報,而是跳出狹隘的視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堅定崇高的信仰,樹立遠大的理想。不但關心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更關心他人、社會、國家、民族和人類的進步事業。感恩需要砥礪德行,自覺培養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僅學會如何做事,更要學會如何做人。
一個流浪者流浪街頭因饑餓而倒,一位好心人給了他十元錢,那位流浪漢因那十元錢而重新站了起來。對那位好心人感激不盡,他求好心人留下聯係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報他。好心人對流浪漢說了一句話:我曾經也與你一樣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給了我十元錢,讓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對我說了一句話,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別人。所以今天我對你所做的一切,也真心地希望,明天你也能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又是感恩之心,使人與人之間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閡;多一些團結,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給別人掌聲,自己周圍掌聲響起;給別人機會,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給別人關照,就是關照自己。感恩組織、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讓我們在感恩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和境界,不斷服務社會、回報人民、擔當責任,做一個讓他人尊敬、令親人自豪、受社會稱道的人。
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據說,有一次羅斯福家裏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會快樂永存,會使你更好地通向成功之路,會讓你的人生旅途一帆風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都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每時每刻的我們都很幸運。感恩於朋友,給我們的友誼,讓我們的生命旅程不再孤單;感恩於挫折,讓我們在一次次失敗中變得堅強;感恩於坎坷,讓我們在不斷完善自己中前行……就像羅斯福那樣,在困境中依舊心存感恩之心。
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並不難。隻要你會對陽光雨露的美有所感悟,隻要你對七彩絢麗的人生有一些感激,隻要你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所感動,隻要你對所有人對你的愛有一絲體會,隻要你麵對困難有幾分樂觀,隻要你麵對挫折毫不氣餒,隻要你讓愛的陽光永駐於心,你便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真愛自己。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
千萬不要小瞧這顆感恩的心,它是你茫茫大海中的指向標,是你通向成功彼岸的風帆……擁有了感恩的心,你就擁有了一切。天地之間,萬物有情。但凡生命,草芥也好,林木也好,海河也好,疆土也好,魚鳥也好,獸禽也好,隻要是動的,隻要是思想著的,都過來吧,讓我們永懷一顆感恩的心,不為什麼,隻為所接納的和所給予的恩賜。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我們就會明白事理,更快地長大,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美好未來。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可以使我們活得更充沛;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可以使我們活得更有力量;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可以使我們活得更有價值。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認識一個事物要從其“本源”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去感知,千萬不要先入為主,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看事。否則,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偏見,對事物的誤會也會越來越多。所謂偏見,就是片麵、偏激、不公正的見解,是一種妨礙認知信息的行為態度。
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難免失真,容易形成偏見。其實,偏見人人都會有,說自己沒有偏見的人就已經有了偏見。偏見造成的失誤比愚昧造成的失誤更離譜。想起曹操誤殺華佗的故事,這純然是偏見造成的。華佗本來是個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名醫,他根本不問政治,可是曹操卻持政治偏見去看他。華佗對曹操講述關雲長刮骨療毒的好效果,勸告曹操的頭風病也動動手術。而曹操以其特有的神經過敏來推想:華佗既然那麼誠心給關雲長刮骨療毒,必然是做了蜀國的奸細。況且手臂開刀怎可以與腦袋開刀同日而語?這分明是華佗受了蜀國之托,利用醫我頭風病來行刺我。就這樣,一位譽滿華夏的名醫斷送於政治偏見之手。華佗遇害之後,他的老婆也是用偏見的眼光看問題,以為是華佗的醫理和藥方害了他的命,於是便把那些醫著當作廢紙付之一炬。
偏見之所以比愚昧為害更大,這恐怕是由於偏見亂用推理來扭曲客觀事實,弄得真假顛倒,麵目全非。大者可以如曹操那樣濫殺精英,給民族造成重大損失,小者也可以妒意橫生,埋沒人才。可見,偏見真是一大禍害也!
記得有一則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閑,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閑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記得對於偏見還有這麼一段妙喻,當你深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也有人會說:“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實際上這些發表評論的人並不了解實事的真相,而妄下定論是由於他們存在著偏見,顛倒黑白,甚至玷汙了世道。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有色眼鏡”去看人待物。
英國人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說得一點都不錯。“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也就有了“偏”了。偏見,就是這樣,在我們有意無意中影響著我們。一個人身體上有病,吃藥打針也許就能痊愈。但是,如果有了偏見,就像有了毒素,則如病入膏肓,不複救藥矣!
看來,偏見的確可怕,自己不能保證別人對自己沒有偏見,但可以保證自己不對別人產生偏見。要讓別人對自己少產生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盡量不做錯事,少做錯事,做了錯事及時認識並加以改正。至於即使自己沒有錯誤,或改了錯誤,別人還存有偏見,那也真的沒有辦法,隻能隨他而去……要對別人不產生偏見,作為自己一定要好好修身養性,盡量做到善解人意,以誠待人,將心比心,決不偏聽偏信,以一種海納百川的心態對待人和事,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輕鬆的工作環境、生活氛圍。
一般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自己雙眼所見、親眼所見,絕對不會錯。其實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正確。我們看一般木匠吊線測量水平,都是隻用一隻眼睛來看,可見一眼比兩眼正確;甚至不用眼睛看比用一隻眼睛看,又更真實。不用眼睛看,而用心來看,才能看出真相;用眼睛看,隻能看到假相,所以也有偏見。然而隻有那些能認識到自己可能存在偏見的人,才不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人,才不會困陷到偏見之中。
帶著“有色眼鏡”看人是偏見之根源。一個人對某人某事一旦有了偏見,待人處事就會產生偏向,有偏見者常常把人把事看偏。其實,我們每個人仔細想一想,就會感覺到在我們的身邊就存在著不少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曾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事,或許我們本人就是一個偏見者。當一個人被偏見俘虜之後,對自己喜歡的人,就會隻看到他的優點,缺點被偏見遮掩;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就隻會看到他的缺點,優點被偏見覆蓋,偏見會給人帶來偏愛和偏低,“情人眼裏出西施,情敵口裏變東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分析產生偏見的原因主要就是為了謹防偏見,使每個人在生活中摘掉“有色眼鏡”,以便能夠客觀、公平地對待人和事,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猜忌;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狹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看人要看到他人的長處,不要把眼睛隻停留在他人的缺點或短處上,不要讓偏見蒙蔽了你的眼睛,俘獲了你的心靈,從而影響了你的判斷。通常情況下,有偏見的人常常意識不到或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偏見,因而克服偏見是很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