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罷,又起身向湖邊而行,在湖邊見到一座石舫,這石舫是采用一塊巨大的石塊雕刻而成,建造有兩層艙樓,乃是仿翔鳳火輪樣式,有些西域風格,眾人來到石舫中,艙內鋪著花磚,嵌五色琉璃,陳列著西域桌椅。納蘭若容見了奇道:“這麼大座石舫是怎麼雕成的,要雕多久啊?”
脂兒答道:“據說這石舫前身是前朝圓靜寺的放生台,後來圓靜寺被拆了之後,這放生台便被運到了湖邊,雕成了這座石舫,還起名叫水上石舫。”
納蘭道:“我知道宋代有個詞人在《淒涼犯》中有句詞為"追念西湖上,小舫攜歌,晚花行樂.&39;之句。”
脂兒道:“在這石舫上可以垂釣湖中的魚兒,你若能垂釣上一條大鯉魚就說明你會走好運噢!然後我再把魚放了,這放生可代表了對佛的虔誠。”
納蘭聽了,道:“你想得倒美,我釣上來,你再放生,這好事都讓你占全了,我當冤大頭啊!”
脂兒聽了,嬌笑道:“好了,好了呀!人家逗你玩拉!你若生氣的話,我送你一個法都好了。”說著她從腰間拿出一對清風明月照荷包,把其中一個黃色的代表清風的荷包送給了納蘭,還有一個藍色的代表明月的荷包自己留下。
納蘭也不便推辭便收下了,當時人腰間都有佩帶荷包的習慣,當然清初滿人男女之間也自由來往,不受程朱理學的束縛。這脂兒不知納蘭是女兒身,還送了一個荷包以示定情呢!
納蘭也不便當眾道破,便用雙手接過荷包別在腰上,這荷包滿語稱為“法都”,是滿族先人在長期狩獵生涯中形成的,當女真獵人在山林中打獵時,腰間常掛一個皮子做成的“囊”,裏麵裝些食物,用皮條子將口抽緊,很像荷包的樣子,以便在遠途狩獵的途中充饑,後來便演變成了今天的荷包。這滿族不分男女老少,均喜歡佩帶荷包,男子多掛在束腰帶的兩側,女子一般掛在“大襟嘴”上或旗袍領襟之間的第二個鈕上。這荷包後來不但是僅僅做為裝飾品,也還有些實用價值,裏麵常裝些零食,香料,煙草等。
再說眾人又一路來到一塊巨石麵前,此巨石長三丈,高二丈,寬一丈,體態秀麗,色青石潤,全身苔蘚斑駁,翠綠欲滴。納蘭見了,歎道:“哪來的這麼一塊怪石,莫非從天上飛下來的嗎!”
脂兒聽了,答道:“此石名叫青芝岫,相傳前朝太仆米萬鍾修建自家園林勺園時,到處搜羅奇石,其中就有這麼一塊巨石,他當年雇了許多人,用40匹馬拉車搬運這塊巨大的怪石,結果因為財力竭盡,半途而廢,將此石棄於路旁,後來我朝又將此石移至此玉泉山下。”
納蘭聽了,道:“這石頭長得如此怪異,有何妙處?”
脂兒答道:“這石頭怪就怪在每年一到夏秋季節,全身苔蘚斑駁,翠綠欲滴,因此被命名為青芝岫。”
旁邊張庭玉又道:“在下聽說這怪石的突出特征的一個醜字。怪石之醜為美,醜到了極處,便是美到了極點。醜石還能以雄見秀,反映出來最基本特點為瘦,透,漏,皺。瘦是指山石必體態苗條,有迎風而立之勢;透是指石紋貫通;漏是指大孔小孔,渦洞相套,上下貫穿,四方玲瓏;皺是指山石表麵褶皺,千奇百怪的形態。”
脂兒聽了,道:“張公子又開始賣弄學識了,誰不知道張公子出身書香門第,父親張英的大學士,家學淵博。”
張庭玉聽了,一笑道:“見笑了,見笑了。”眾人談笑間又來到一座建築之前,這建築簷下掛著“樂壽堂”三字大匾額。眾人進屋一看,房中有一個巨大的十五折紫檀嵌珊瑚大屏風,屏風兩側有二個大青花纏枝鳳紋梅瓶,瓶中插有孔雀羽毛掌扇,地上鋪著西域進口的客桑鏤金真絲古毯,房間的角落中還有四隻翠玉雙龍活環爾蓋香爐,專供點燃檀香調節室內空氣。房中還擺放著一張“八仙魚桌”,製作十分講究,桌麵為兩層玻璃結構,夾層嵌製以鸚烏和用象牙雕造得相當精致的“亭台樓閣”。其下為方形魚槽,可放養“金魚”,坐在此桌前可以盡情觀賞美麗的金魚穿遊在“亭台樓閣”之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