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在天堂還是如在地獄,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能夠忍辱負重,不讓怒火燃燒理智,不讓仇恨、惡念等控製頭腦,並且懂得關愛,生活便猶如天堂般美好。如果不懂得忍耐,放縱自己,怒火隨處燃燒,你就如同進了地獄。
孔子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人們常說做人做事要“堅忍”,包括兩方麵的意思:一是“堅”,是堅持目標與信念;“忍”是忍受一切不公正、傷害、壓力與屈辱。所謂“堅忍”,就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追求,而忍受一切難以忍受的東西。還有一句成語“忍辱負重”,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不忍辱,又怎能負重趙簡子是春秋末年晉國的六卿之一,他臨終前留下遺囑,要將二兒子趙無恤立為繼承人。
有位臣僚名叫董閼於的問他:“曆來都以長子繼位,無恤是庶出,又不是長子,怎麼可以繼位呢?”
趙簡子回答說:“我把自己的一群兒子都考慮過了,隻有無恤為人能顧全大局,能為國家忍受羞辱。”
趙無恤繼位以後,有一天,他在宮殿請一個大貴族知伯喝酒。知伯倨傲無禮,酒席間百般侮辱趙無恤。可趙無恤不但不發怒,而且還勸知伯“別生氣,別生氣”。但知伯不知好歹,竟還當著眾人的麵,打了無恤兩個響亮的耳光。
左右侍臣都按捺不住怒火,要無恤把知伯殺了。無恤勸住他們,說:“先君立我為後,說過我能為社稷忍辱,我怎能因小失大而去殺人呢?”
過了10個月,知伯倚仗自己勢力強大,向無恤索要領地,無恤沒有答應。知伯惱羞成怒,重兵將無恤圍困在晉陽,又決汾水灌城,大有一口吞吃之勢。但是趙無恤絕不服輸,頑強禦敵。
第二年,趙無恤聯合晉國的韓、魏二卿,分兵出擊,將知伯軍隊徹底擊潰,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勢。在慶賀勝利的宴席上,趙無恤將知伯的頭顱做成酒器,勞軍痛飲。
若是意氣用事,時機不成熟時與強敵正麵交鋒,勝算無幾,結果可能性命不保。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為楚霸王項羽而發感慨雲:“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項羽一世英雄,卻做不到包羞忍恥,隻因轟轟烈烈的輝煌之後遇上了慘敗,便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寧願送人頭顱,也不肯渡江稱王,收拾河山卷土重來。
生活最重要的原則是懂得如何忍耐,智慧的一半真諦就在其中,容忍愚蠢與屈辱更需要耐心。男兒之所以能夠包羞忍恥,是因為他氣度寬廣,能夠審時度勢,心中有更為遠大的抱負。像韓信少年能蒙受胯下之辱,後來官拜淮陰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以三千越甲吞滅吳國,由此可見忍耐的力量。能忍辱者必能負重!能忍辱負重者也必定是生活的強者,能打開通達人生成功的大門。
有這麼一個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故事。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著雙腿,兩手交握在衣襟之下,正在沉思之中。
突然,他的沉思被打斷。“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一個武士用嘶啞而懇求的聲音問道。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但他慢慢地睜開了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武士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你也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秘密?”老僧說道,“你這等粗野之人,手腳沾滿汙泥,頭發蓬亂,胡須肮髒,劍上鐵鏽斑斑,一看就知道沒有好好愛護。像你這等家夥,你娘把你打扮得像個小醜,你還來問我天堂和地獄的秘密?”
隻聽“唰”的一聲武士拔出劍來,他被激怒了,把劍舉到老僧頭上。他滿臉血紅,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頭。利劍將要落下時,老僧忽然輕輕地說道:“這就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