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吃點小虧又何妨(1 / 2)

現實生活中,隻講付出,不問回報的人隻占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占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其實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

一方麵,天下沒有白吃的虧。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

另一方麵,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加自信。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從以上兩方麵看來,顯然,隻要不是心胸過於狹獈的人,吃虧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

古時候某人在朝為官,一日忽然接到老家書信。拆開一看,方知家人與鄰居發生爭執,起因是隔開兩家院子的牆塌了,重新砌牆時都為多占些地皮而寸土不讓。家人捎書來請他出麵說話,以讓鄰居退讓。

不久,官員的家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回信,裏邊卻隻有一首打油詩:

千裏捎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動往後退讓三尺,鄰居見狀,也不甘落後,也往後退讓三尺,於是中間出現了一條六尺寬的胡同,可供村民行走。村人於是將這條胡同命名為“仁義胡同”。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這一條人際交往的黃金定律,在什麼地點,在什麼時代都會適用。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你若得寸進尺,人便得尺進丈;你敬人一尺,人也會敬你一丈。為一些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麵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實在是遠遠不如心平氣和,讓人三分,彰顯出自己不一般的氣度來得劃算。

早年的林肯出言尖刻,甚至到了與人決鬥的地步。後來,他接受了教訓,在非原則問題上,總是避免與別人爭執,按他的話說:“寧可給一條狗讓路,也比與它衝突而被咬一口好。如果被咬傷了,即使把狗殺掉,也無濟於事,得不償失。”

林肯身材瘦高,腿長。一次,有位自命不凡的同事不無譏諷地問林肯:“一個人的兩條腿應該有多長?”

林肯沉穩地答道:“我認為至少應該碰到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