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俊臣退堂後,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壽悄悄地對狄仁傑說:“你也要再誣告幾個人,如把平章事楊執柔等幾個人牽扯進來,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罪行。”狄仁傑聽後,感歎地說:“皇天在上,後土在下,我既沒有幹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能再加害他人?”說完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麵。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狄仁傑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裏休息,又趕緊處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漬。狄仁傑見王德壽出去了,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麵,寫好後,又將棉衣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傑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
狄仁傑對王德壽說:“天氣這麼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裏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狄仁傑的兒子接到棉衣,聽到父親要他將棉絮拆了,就想:這裏麵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壽後,急忙將棉衣拆開,看了血書,才知道父親遭人誣陷。他幾經周折,托人將狀子遞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看後,弄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派人把來俊臣叫來詢問。來俊臣做賊心虛,一聽說太後要召見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偽造了一張狄仁傑的“謝死表”奏上。又過了一段時間,曾被來俊臣妄殺的平章事樂思晦的兒子也出來替父伸冤,並得到武則天的召見。他在回答武則天的詢問後說:“現在我父親已死了,人死不能複生,但可惜的是太後的法律卻被來俊臣等人給玩弄了。如果太後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吩咐一個忠厚清廉,你平時信賴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謀反的狀子,交給來俊臣處理,我敢擔保,在他酷虐的刑訊下,那人沒有不承認的。”武則天聽了這話,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傑一案,忙把狄仁傑召來,不解地問道:“你既然有冤,為何又承認謀反呢?”狄仁傑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死於嚴刑酷法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又寫‘謝死表’上奏呢?”狄仁傑斷然否認說:“根本沒這事,請太後明察。”武則天拿出“謝死表”核對了狄仁傑的筆跡,發覺完全不同,才知道是來俊臣從中做了手腳,於是,下令將狄仁傑釋放。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柔克剛,忍一時委屈,而最終達到目的的例子。狄仁傑的做法告訴我們,有時候忍耐住剛強直率的性格與對手周旋,是鬥爭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會讓自己吃大虧,這樣做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都是不明智的。青年人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在事業的開創中,以此為鑒,學會耐住委屈的習慣,記住柔亦可克剛。
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像韓國因商業樓倒塌而產生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便是因為韓國的建築承包商在建造大樓時偷工減料;像中國生產鱉精廠家的秘密徹底被揭露,是因為生產鱉精的廠家生產的竟是沒有鱉的鱉精,為此他們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學問信奉的是一個“實”字。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長進方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那些虛假的沽名釣譽之輩終將會成為人類的笑柄。
做人要圓。這個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隨波逐流,要對別人潛移默化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這圓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強自信,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麵想,凡事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人著想,人的弱點皆能原諒,即便是遇見惡魔也堅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樣,人還有什麼做不好呢?
如若不是這樣,凡內心孤獨的人必喜虛張聲勢;內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愛玩弄伎倆;沒有自信的人必會尖酸刻薄,試問這樣的做人又從何談圓?
當然也不乏有人為了某種利益和目的不惜斂聲屏息,不惜八麵討好,不惜左右逢“圓”。但這種圓和那種圓絕對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圓”的後麵是虛偽和醜惡。
任何成功的後麵都包含著犧牲。如果說有人能做到內方外圓的話,那也肯定包含了許多的犧牲。比如說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規矩、有原則,那就意味著許多事不能做、許多事又非要做,那無疑也就意味著會得罪許多人,惹惱許多人,意味著要舍棄許多利益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如中國的民族英雄嶽飛,為了“忠”舍棄了“孝”。但在“忠”君和“忠”國之間,他做不到隻為了忠於昏君而放棄抗擊金兵,為了這種原則,他慘死在風波亭。
做人圓,那也會有犧牲。有時要犧牲小我,有時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還有更多的時候要承受屈辱、誤解,甚至來自至親至愛的人的傷害。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種神聖的職責,他卻以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在深謀遠慮,他卻認為你是嘩眾取寵。
小犧牲換來小成功,大犧牲換來大成功,這就要講究“方”與“圓”的“心機”了。能做到“方”“圓”的,同時卻並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願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圓,隻要有利,不擇手段,什麼都敢幹;做人是方,刁鑽古怪,鋒芒畢露,心狠手辣的話,那這個人一定會糟糕透頂,不能容於天下了。
做人要懂得以退為進之道,因為以退為進,不但不會減緩成功的腳步,反而還會給它增加動力,忍人所不能忍,這需要勇氣和毅力,需要青年人擁有良好的寬容與忍讓的習慣和作風,同時,更需要一種成事者的大家風範。青年人要成大事,這種習慣和作風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會在關鍵時刻顯出英雄的寬宏大量的風範,才贏得人心,從而成就大事。
你要想擁有寬容忍讓的習慣——做一個胸懷大度的人,在關鍵時刻就要顯出英雄的寬宏大量的風範。
善於控製自己,才能控製別人
你播種了寬厚,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寬容,你播種了忍讓,你就會贏得更廣闊的天空。
一個不能控製自己的人,往往情緒激動,指手畫腳,就會把本來可以辦成的事辦不成。這是成大事者一大戒,有雄心的人的習慣是:先控製自己,再控製別人。
不管你心裏有多大波濤在起伏,你都不要表現出來,都要藏在心裏。這樣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你心裏的事是你自己的,讓別人來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其二,你都表現出來人家會覺得你這個人太淺薄,沒有“心機”,什麼事都藏不住。
在生活中,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往往是能夠成大事的。
此種人並非是卑躬屈膝,裝出笑臉,更不是為了奉承上司,強露笑齒,而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喜怒不形於色。沒有一定的知識和閱曆的人,尤其是剛工作不久的人,是很難做到的。但隻要你想做,並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後,或睡覺之前,對自己說一聲:“我絕不表現出不耐煩的神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日記上,仔細寫出來,要每天持續不斷地做。
自古以來,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憂的。當然,人有時會高興,有時候不免憂愁,但千萬不要被情緒所左右。有高興的事,表現在臉上無妨,但悲哀的事就不要表現出來。因為將一切都表現在表麵上,更會促使情緒強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如把忿恨表現在臉上,恨也會加倍。因此,成功立業之人,對這方麵都盡量不形於色。
當你有不愉快的事,突然被上司看到,並因你不形於色感到奇怪,你應該高興。因為上司會覺得:這個人遇到這種情況仍臉色不變,究竟此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因而無法知你的底細。
當你被大家認定是不會隨便改變臉色的人,你的上司可能早已在心裏對你敬畏三分。無論上司如何罵你、嘲諷你、冷淡你,你都能默默忍受,連眉頭都不皺一下,這種修養需要有相當的自信才可做到。
當你失意或得意時,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現出不悅之色或驕矜之色,在旁人看來,會覺得你很了不起。
與上司交涉時,要堂堂正正地由正麵接觸,談論的道理要有證據,如此上司便不敢不重視你。迫於爭辯時,你必須說一聲:“我不敢跟你強爭,否則會傷感情,但請你多多考慮。”
如此一來,上司會覺得你替他保留了一點麵子,抗拒心就會減少。如你逼他太甚,一定會激起他的怒火,他勢必不肯認輸,而跟你爭辯到底,一場爭鬥就免不了了。
所以,我們要為對方留下一條退路。當你的上司向你表示折服,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誠意:
“因為我有我的立場,因此不得不向你提出這些違背你的議案。事實上,我並不是要反駁,隻是為了整體的利益才這樣做,這點請多多包涵……幸虧能得到你的諒解,讓我鬆了一口氣,今後還請多多指教……”這樣以低姿態來跟他說出你的真意。
正麵的爭論和充滿著誠意,這兩者都具備,則上司必然無法戰勝你,且你也會認輸,說:“這個人的頭腦真好,這人也真不錯,看樣子我原來誤解了他。”
不管是沉默還是有必要的爭論,都必須就事論事,不帶感情色彩,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