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謙虛悟成功,以柔克剛留空間(2 / 3)

寬容的人能以德服人。這種人往往是一個心胸寬廣能容讓的人。這就決定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們在選擇自己所追隨的目標時,也往往是以“德”字為標準的。

哲人說,寬容和忍讓的痛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這話千真萬確。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挪。這事被陳囂發現後,心想,你不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嗎?我滿足你,他等紀伯走後,又把籬笆往後挪一丈。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又寬出了許多,知道是陳囂在讓他,他心中很慚愧,主動找上陳家,把多侵占的地統統還給了陳家。

忍讓和寬容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忍讓和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人的一生誰都會常常碰到個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為了培養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你要勇於接受忍讓和寬容的考驗,即使感情無法控製時,也要緊閉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禦急躁和魯莽,控製衝動的行為。如果能像陳囂、楊翥那樣再尋找出一條平衡自己心理和理由,說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讓的痛苦化解,產生出寬容和大度來。

人生在世,總會有許多風雨坎坷,怎樣活得痛快,活得瀟灑也是我們麵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隻要你豁達些、寬容些,有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寬容豁達,是人生的奧秘。

寬容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整天被名利纏得牢牢的,得得失失算得精細,那還何談寬容豁達,寬容豁達就要有點豪氣,乍暖還寒尋常事,濃妝淡抹總相宜。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雲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果是一回事。你就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如果條件不符,那你就得認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嘮叨這幾句話就會輕鬆得多,“功名利祿四道牆,人人翻滾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長”。與其悲悲戚戚、鬱鬱寡寡般地過一輩子,不如痛痛快快、瀟瀟灑灑地活一生,難道這不好嗎?

寬容豁達代表的是一種自信。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隻是一具皮囊。人的這個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煩惱,自信可以使人擺脫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滿了光明。寬容豁達的人,必是一條敢作也敢為的漢子,而決不是那種佝樓著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

寬容豁達不是盲目的自我表露,它是一種修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卒然臨之而不驚,尤故加之而不怒。”如此的生命,還會有什麼樣的火焰山過不去呢!

寬容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也是一種“德”。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於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給予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他們會以德服人。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記得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麵,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換句話說,采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我的意見,我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這不僅是自由,更是開闊了我們的生存空間。

豁達是一種寬容。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飛短流長怎麼樣,黑雲壓城又怎麼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亮光。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寬廣的,走過去,前麵便是一個藍天。豁達的人,心大,心寬。悲愁的,痛苦的,都在嘻笑怒罵、大喊大叫中撕個粉碎。你說,世界上的事都公平?不公平的有的是,你能讓它都公平?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麵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看生活。風和日麗,你要欣賞,光怪陸離,你也要欣賞,這才自然。你就不會有太多牢騷,太多的不平。不過,“月有陰晴圓缺”,對誰都一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變。你要曉得,陰陽對峙,此消彼長,升降出入,這就是生機,隻要用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這一切,你的心胸也就隨之寬廣起來,你也就會變得豁達起來。

銳氣不代表鋒芒

銳氣可以展現自我的內心,鋒芒卻給別人壓力。方圓之人都盡量避免這一點。

想要在事業上一展才華,有雄心壯誌的人可以用一點“心機”巧妙展露,要記得時機沒有成熟之前,千萬別鋒芒太露。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 6 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 6 名將領各射 3 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三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跑了一半時,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腿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彎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另一位大將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拿下了許都。

取以柔克剛之道

在成大事的人眼中,任何委屈都不足以讓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能鼓舞士氣,激發起一定要做成事情的欲望。

在成大事的過程中,一個人難免會有受委屈的時候,而如何以柔克剛,盡顯本色,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青年人是否可以成大事,也看你在這樣的時候是否以一種良好的習慣來控製自己,是否能夠以柔克剛。

忍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是一種永不言敗的戰鬥策略,是戰勝人生危難和險惡的有利武器。能忍一時的委屈,才會有將來的成績。

唐代武則天專權時,為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等一批酷吏。她以嚴刑厲法、獎勵告密等手段,實行高壓統治,對抱有反抗意圖的李唐宗室、貴族和官僚進行嚴厲的鎮壓,先後殺害李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接著又殺了大臣數百家;至於所殺的中下層官吏,就多得無法統計。武則天曾下令在都城長安四門設置“匭”(即意見箱)接受告密文書。對於告密者,任何管員都不得詢問,告密核實後,對告密者封官賜祿;告密失實,並不反坐。這樣一來,告密之風大興,不幸被株連者不下千萬,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來俊臣誣陷平章事狄仁傑等人有謀反行為。來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將狄仁傑逮捕入獄,然後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降旨誘供,說什麼如果罪犯承認謀反,可以減刑免死。狄仁傑突然遭到監禁,既來不及與家裏人通氣,也沒有機會麵奏武後說明事實,心中不由焦急萬分。審訊的日子到了,來俊臣在大堂上讀武後的詔書,就見狄仁傑已伏地告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裏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革命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做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狄仁傑不打自招的這一手,反倒使來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戲了。既然狄仁傑已經招供,來俊臣將計就計,判他個“謀反是實”,免去死罪,聽候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