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謙虛悟成功,以柔克剛留空間(1 / 3)

謙虛是成功的要素,謙虛的心是平靜而不張揚的,內心的平靜是做人的一種高度智慧。無論你心裏有多大的起伏,都不要表現出來,藏在心裏。

如果一味張揚、炫耀,隻會帶來負麵效應

中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深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樣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們說得都是對待榮譽的看法,在榮譽麵前保持平和,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也不會影響到別人,特別是沒有成就的人的感情。

不僅中國如此,國外也一樣。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見,隻要看出與真理衝突,都願意放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從不歌頌自己,我有財產、有家世,我花錢慷慨,朋友們說我風趣,可是我絕口不提這些。固然我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即是我謙虛……”可見,謙遜是我們人類共同珍視的美德。

愛因斯坦由於創立了“相對論”而聲名大震。據說,有一次,他 9歲的小兒子問他:“爸爸,你怎麼變得那麼出名?你到底做了什麼呀!”愛因斯坦說:“當一隻瞎眼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它看不見樹枝是彎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蟲所沒有看出的事情。”

謙虛不僅是成功的要素,謙遜與內心的平靜也是緊密相連的。內心的平靜是做人的一種高度的智慧。我們越不在眾人麵前顯示自己,就越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這樣,就容易引起別人的認同,得到別人的支持。

顯示自己是一個危險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它會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顯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試圖讓他人信服你的個人價值方麵。誇誇其談、自吹自擂通常會使你驕傲自滿,把榮譽當做自我欣賞的裝飾品,衝淡你的成就或在你引以為豪的東西上的肯定錯誤的感覺。

其實,自高自大、自傲也是缺乏智慧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如果稍稍有一點可憐的成就,於是耳朵就不靈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會走了,因為他開始自我膨脹、發燒了;自以為寫了兩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兩部電影就成了電影明星,唱了兩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個人的成就再偉大,也隻是相對於個人而言;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之中,沒有什麼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你不應該過於看重它,因為它已成為你的曆史。不要留戀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輝煌,它畢竟隻是虛無飄渺的影子而已。要知道,當你望著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時候,你正好背離著照亮你的太陽。

或許,你所自鳴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處,就好像口袋裏裝著一瓶麝香的人,不會到十字街頭去叫嚷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裏的東西,因為他身後飄出的香味已說明了一切。

有一位朋友對謙遜曾經有過深刻的體驗。在被提職後的幾天裏,他與朋友聚了一次。朋友們都不知他提升了的消息,他很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而且,他與另一個朋友都是被提升的候選人。同為候選人,他和這個朋友之間當然有些競爭,現在的結果是他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極想向大家宣稱自己被提升而那位朋友沒有。可話到嘴邊,他隱隱覺得有個聲音在說:“不,千萬別說!”於是他隻淡淡地笑了一下,隻告訴大家自己被提職,沒有提及另一個朋友未被提升之事。因為他明白,這事不用說大家也知道,說出來反而影響自己的形象,傷害朋友的感情,自己在心裏慶祝一下又何妨呢?

真正有雄心壯誌的人是決不會濫用優點和榮譽的,他不會等待著去享受榮譽,他會繼續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諄諄告誡的:“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

況且,讓事情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時越誇耀自己,別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後談論你的自誇,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時,驕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歡見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他對於那以德性受人稱讚的人會心懷嫉恨的,結果,他就會失去內心的寧靜,以至於由一個愚人變成一個狂人。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此情況剛好相反,你越少刻意尋求讚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卻會獲得更多的讚同和欣賞。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留心那些內向、自信,不隨時隨地表現自己的正確與成績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歡那些不自誇的、謙遜的人,他們總把自己藏在內心,而不是表現為自我主義。

當然,真正學會謙遜是需要實踐的。這是一件很美的事,因為你在平靜輕鬆的感覺中會立即獲得內心的充實。如果你的確有機會自誇,那麼,嚐試著去盡力抑製住這一欲望吧,那將使你受益無窮。

把你的優點掩藏起來

中國人常說,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會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

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臣子招致殺身之禍。要懂得適時地“裝傻”,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從容地觀察形勢,實在是一種聰明之舉。

一個人擁有高智商、強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的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競爭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異,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以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經驗辦事。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對手,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伏藏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下麵這兩個故事就是“藏巧”的範例。

漢高祖時,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謀殺了韓信。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衛做相國的護衛。

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由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俸祿和護衛,這並非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韓信)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這年秋天,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說:“正如上次那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

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寵。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認為有理,又依此計行事。

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比起蕭何來,王翦更勝一籌。

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討伐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為王翦大軍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秦始皇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國王的大將,往往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得不到封侯。因此,趁大王還寵信我的時候,請求大王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我子孫的家產。”

秦始皇聽後覺得這點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帶領軍隊先進函穀關,心裏還惦記著地產的事,接連幾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賞賜地產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率兵打仗還戀戀不忘田宅,覺得不可思議,便問他說:“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

王翦答道:“不過分,秦王這個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現在他把秦國的軍隊全部讓我統領,我不借此機會多要求些田宅,以示忠心,難道還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懷疑我有二心嗎?”

第二年,王翦率領的軍隊攻下了楚國,俘獲楚王負芻。秦始皇十分高興,滿足了王翦的請求,賞給他不少良田美宅、園林湖池,將他封為武成侯。

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種藏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即若有知識,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會加倍地完善。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深謀遠慮的人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亦可以相信這一辛辣的謬誤:一半多於全部,隱藏勝於盡顯。

給人以溫暖的世界

《菜根譚》裏有一句話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利已的根基。”

一個人如果心胸狹小,總是從自私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麼他又怎麼能容忍別人呢?成大事者力戒為人偏狹,主張寬容他人,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心。毫無疑問,寬容不僅是習慣,也是一種品德。是青年人應該養成有助於成功的習慣之一,是青年人成大事所必備的德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