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對家庭負責(2)(1 / 2)

下午,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我請來了廚藝高手——姥姥。在姥姥的親自指揮下,我才不至於忙得手忙腳亂。不知不覺,三個小時過去了,“萬事具備,隻欠東風。”隻聽門響了,姥姥說:“燦燦,你爸爸、媽媽,回來了,回來了。”“別出聲。”我小聲對姥姥說。爸爸媽媽推開門,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姥姥在一旁嘮叨著:“這是你們的寶貝女兒的點子,要為你們過生日……”隻見爸爸媽媽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緊緊把我摟在懷裏,不無動情地說:“燦燦,爸爸媽媽的好孩子,你真的長大了……”

讀完此文,我們會樂在心裏,笑在臉上。

是啊!母愛如海,父愛如山,兒女也應該湧泉相報。作為教師,有義務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家長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愛的橋梁。

二、家長是學生家庭責任感的監督者

由於現代家庭的特殊性,使父母們對自己的子女疼愛有加,大都依順著子女的性子,而對意誌、自理能力、協作精神及責任感的培養都存在嚴重不足。

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問要變壞。

三、學生是學生養成家庭責任感的體驗者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生)就是不可能的。”

“小小采購員”活動是家庭責任意識培養研究係列體驗活動之一。布置任務後,學生在假日期間紛紛上街采購,主動做飯,自覺擔負起家庭責任。活動結束,學生深有感觸地說:“這次活動,不僅讓我懂得了掙錢的不容易,而且還讓我們知道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在活動中,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真正了解父母的苦和累、甜和樂,以後,我會成為父母的小幫手,生活的小主人,成為自己的驕傲,”“鍛煉了自己的自主能力。”真是體驗是最好的老師。

學會感恩從孝敬父母開始

人的一生中,不斷地受著他人的恩。小而言之,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到上學,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後,又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年紀大了之後,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輩的贍養、照顧之恩;大而言之,作為單個的社會成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多層次的社會大環境之中,都首先從這個大環境裏獲得了一定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也就是說,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於我們每個人的。

人一旦有了知恩的意識,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報恩意識——用自己的勤奮工作和無私奉獻,來回報所有人的恩惠,回報這個社會的恩惠,就能有自覺地、無條件地為他人和社會付出的責任感,而不大在乎自己是否吃虧,是否得不償失。

說到報恩,我們會首先想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中國古人講求孝道,原本稱得上一種傳統美德,但古人往往把它絕對化、極端化,甚至傳說有的晚輩做出了“哭竹”(三國時吳國孟宗的後母喜歡吃竹筍,大冬天讓孟宗外出采集,孟宗到竹林後,失聲慟哭,一大片竹筍便奇跡般地長出來了)、“臥冰”(晉代王祥的後母喜歡吃魚,王祥在冬天中脫掉衣服,準備剖冰捕魚,突然冰自動解開,兩條鯉魚跳了出來)、“嚐穢”(南朝庾黔的父親庾易生病,庾黔為了探知病情,取來父親的糞便品嚐)、“割股”(相傳有古人割取自己的大腿肉煎藥,以醫治父母的重病)之類的“愚孝”,理所當然要遭到後人的反感和唾棄。

但是,如有的人現在反過來,完全不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不過問父母的生活,不關心他們的健康,則又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化和絕對化。浙江湖州市南潯鎮有一位母親,生了一對有出息的雙胞胎兒子,小兒子即將出國,大兒子也在國內一所大學戴上了博士帽。可就是這個大兒子,在22歲大學畢業時,僅僅因為母親提醒他泡了三天的衣服如果再不洗就要發臭了這樣一件生活小事,便從此不再對母親開口叫一聲“媽”;當母親不大同意他與其身患乙肝的對象結婚時,他固執己見結了婚不說,更從此不認親娘了;母親給他寫的信,他全都原封不動地退回;為了避開母親的“糾纏”,他連住址都不告訴老師和同學;好心的老師把他的傳呼機號碼告訴了他母親,但母親打通電話後,他一聽是母親的聲音,就“啪”的一聲把電話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