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對夥伴負責(2)(1 / 3)

讓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自主動手操作各種學具。在語言區裏,通過操作語音盒,感知了漢語拚音的認讀,利用語音盒中的物品與字卡對應的練習感知了漢字,練習了造句、說兒歌和創編故事,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在科學區,孩子們操作各種動植物嵌板和三段卡,學習製作動植物小書,認識了動植物各部位的名稱,了解了動植物發展的過程,提高了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在藝術區,孩子們利用各種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己動手以藝術的各種形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感官區,孩子們操作不同材質的自然材料物品,如貝殼、石頭、果核、種子、樹葉等進行配對、分類、排序及觸覺方麵的訓練,促進了動手動腦和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

有一次,有兩個孩子在數學區做數棒10的合成活動,其中一個孩子把最長的數棒10放在工作毯上,另一個孩子拿了一根1又拿了一根9,把1和9放在一起與10的數棒相比,發現它們一樣長,這時一個孩子自言自語地說:“1和9合起來是10”。兩個人繼續往下操作,不一會兒,一個小朋友把2、3、5三根數棒合在一起,發現它們也和10的數棒一樣長,他們馬上再試一試,還有哪三個數合起來是10,更多的數合起來能不能變成10。一個孩子接著操作數棒,另一個孩子認真地做記錄,在這個活動中,他們又發現了多種合成10的方法。

3.為混齡班的孩子們創設自主交往的生活環境

混齡班裏,孩子的年齡有大有小,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年長、年幼或同齡的遊戲夥伴,他們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觀摩、互相學習、互相交往,傳遞不同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之間互相關愛之情,互助合作的社會行為。

混齡班裏孩子們可以觀察、注意、感受到不同年齡孩子的生活。不同年齡的大孩子、小孩子天天學習生活在一個大集體中,應該像一家人一樣,大孩子是哥哥姐姐,小孩子是弟弟妹妹,在班裏大家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孩子之間由此形成了真摯的情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班裏新來的弟弟妹妹,由於開始不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出現哭鬧現象,大孩子看到此情此景時,就主動上前來勸慰他們:“小弟弟別哭了,媽媽一會兒就來接你。”有的大哥哥給小弟弟疊個小飛機,帶著弟弟一起玩,轉移他們想媽媽的注意力;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帶來的新玩具讓弟弟妹妹先玩,把自己帶來的糖果送給弟弟妹妹吃;還有一些小朋友主動幫助新來的小朋友穿脫衣服,喂他們吃飯,教他們做學具。這些新來的小朋友,剛剛來到蒙氏混齡班,就能感受到這個集體的溫暖,感受到夥伴之間的親情和友情,因此,他們能很快融入這個大集體中,也很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孩子們在混齡班裏,通過自主的交往,增進了夥伴之間的友誼和情感,同時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提高與夥伴交往的能力

一、與夥伴交往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由於年齡、智力、身心發展水平都很相近,孩子與夥伴有相同或相近的興趣,在交往時更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出更平等的關係。夥伴交往可以鍛煉孩子自主、獨立的能力,與夥伴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都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父母教給孩子的交往經驗和行為指導,孩子要通過與夥伴的交往來實踐、體會和調整,並最終掌握它。

1.與夥伴交往是孩子成長的基本需要

與他人交往是孩子的天性。“愛紮堆”是孩子與夥伴交往需要的典型表現。缺乏與夥伴交往的經驗可能造成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交往適應不良。沒有正常的夥伴交往,不能和他人建立友情,孩子會產生孤獨的感受和孤僻的行為,久而久之,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極為不利。缺乏夥伴交往的鍛煉,在父母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2.夥伴交往在孩子成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

孩子在與夥伴交往中掌握的交往技能,獲得的社交地位等等都為其成年後的人際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礎。與夥伴的交往直接影響孩子情緒、情感和個性的發展。樂於並善於和夥伴交往的孩子,其情緒、情感與個性發展通常較好,反之則容易出現問題與障礙。

與夥伴的交往可以鍛煉和形成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愛。孩子對自己形成明確的認識並建立合理、積極的自我期望也是在與夥伴的交往中實現的。與夥伴交往為孩子提供了獨立應對世界、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因此與夥伴的交往是孩子鍛煉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