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從小開始,幫助孩子
樹立自信心
1.積極鼓勵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培養孩子初步的責任意識和自信心
孩子責任意識的養成,起先是從學做自己的事情開始的。我們經常會看到,當一個孩子剛剛學會自己吃飯時,他是不喜歡別人喂的,他會說:“我要自己吃!”當一個孩子剛剛學會自己穿衣服時,他是不喜歡別人幫忙的,他會說:“我自己會穿!”從這兩個簡單的例子中不難看出,孩子們在學做自己的事情時,他們是不想依賴別人的幫助,開始自己和獨立地做事,這就是孩子初步責任意識的形成開始。
但是,當今社會,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由於成人對孩子的包辦代替太多,孩子的依賴感很強,責任意識逐漸喪失,他們把分內應做的事情,全部推給家長來做,自己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很難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2.開展以關愛他人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孩子主動自覺地承擔任務,鞏固和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在關愛他人的活動中,有助於孩子責任感的養成。但是這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這種責任感還不夠穩定,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鞏固和增強。
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孩子在有準備的
環境中得到主動的發展
1.為孩子創設開放性的自主生活環境
首先家長要從為孩子創設開放式的自主生活環境入手,因為生活環境與孩子的關係非常密切,自主生活是孩子自主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我們的教室裏,專門有生活區,在那裏有很多供孩子們練習抓、舀、倒、縫、切、洗、夾、釘等生活技能的學具,孩子們在那裏可以切蘋果、削黃瓜、擠果汁、剝花生、剝瓜子,在自主的生活中,體驗真實生活的快樂。在我們的教室裏,孩子需要的一日生活用品用具如:剪子、刀具、釘書器、轉筆刀、梳子、夾子、針線等全部是放在孩子能拿到,取放方便的地方,隨時向幼兒敞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使用,並且每一種物品都有字卡標簽和固定的位置,使用後物歸原處。
孩子想喝水了,讓他們自己拿水杯去飲水桶接水喝;發現頭發亂了,讓他們自己取梳子梳理整齊;指甲長了,自己用指甲刀剪短;鉛筆斷了,自己用轉筆刀削好;圖書撕了,自己用膠條修補;衣櫃、書包亂了,自己隨時進行整理;衣服扣子掉了,自己拿針線把它縫好;班裏的內線電話,孩子自己接聽,把電話內容轉告老師和小朋友;進餐了,孩子們自取餐具,自取食物,自添飯菜,自己收拾餐桌。在這些活動中,孩子感覺到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需要自己去做,我自己能夠把它們做好。
日常開放性的生活環境培養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同時配合《我是小主人》、《我的小手真能幹》、《我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主題活動,引導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提高了孩子自主生活的意識,他們的小手越來越靈巧,生活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強。
2.為孩子創設有準備的自主動手環境
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要讓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發展,讓他們自由選擇、自由操作,自由活動,滿足他們內在的需求,隻有這樣,孩子們的生命才能得到主動自然的發展。
孩子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這一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活動”,因此活動對孩子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是孩子學習與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孩子在各種活動中,並不是被動地接受成人所教的一切,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主體性,這種主體性表現在孩子對活動內容的傾向性、選擇性和興趣性,也表現在活動過程中的自由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