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樹立一個榜樣作為努力的標準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者要充分運用榜樣的力量,去推動學生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在學校裏,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報、專欄、校園廣播、班會、校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學校的好人好事。隻有這樣才能發揚正氣,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教師在言教的同時,更要注重身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教師要努力掌握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以勝任新形勢下教書育人的重擔,將教育職責落實到每一節課、每一天的具體工作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嚴格要求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
5.強化法製教育
為了增強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必須加強對他們法製知識的宣傳和輔導。我校曾多次請當地公安、司法部門的有關領導給全體師生上法製課,也多次請學校裏的政治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法律知識。隻有懂法才能守法,才能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所以,學生在校期間要認真學習與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職業紀律、崗位規則,以提高執行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增強法製責任意識。
6.進行道德評價
在對青少年進行責任心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入道德評價,促使學生全麵提高。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思想言行,需要有人從側麵對自己或自己對自己進行監督,這就是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人們在生活中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所作的善惡判斷。隻有通過道德評價,才能深入到人們的內心世界,鼓勵他們棄惡揚善。以往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評優、評先過多地注重分數,造成了不少學生人格的畸形發展。所以,教育者要轉換觀念,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不能隻看成績,要把是否能承擔責任作為一項評優、評先的政治標準。
對青少年進行責任心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首先要讓他們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並對國家、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自己承擔起責任。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使學生能把今天的學習同明天祖國的建設大業聯係起來,同振興中華聯係起來。要把培養學生責任心的教育堅持到底,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肩負的責任。
責任心的構成要素
責任心是一種的重要心理品質,有著自己的結構。它既與人的心理過程有關,也與人的個性特點有關,牽涉到人的心理的各個方麵。分析責任心的心理結構,有助於對責任心這一特定心理現象的理解,也有助於責任心的培養與鑒定。責任心主要由下麵心理要素構成:
一、責任認識
責任認識是指個體對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的認識,是責任心其他心理成分的基礎。例如,是否應當完成個體所承擔的任務?要不要維護群體行為的規範?應不應該對共同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負責?為什麼?等等。責任認識的形成以一定的認識能力為基礎,也與責任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關。
二、責任情感
責任情感指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自己完成任務、履行責任的情況持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責任感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情緒體驗,它由下述情緒體驗構成:
1.有同情心。
有同情心即個人能主觀體驗到別人內心的感情,又叫同情。別人痛苦,自己也痛苦;別人歡樂,自己也歡樂。與同情心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種情感叫同理心,即移情,它是指設身處地地以當事人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的心情(感覺、需要和痛苦等),也即我國古人所提倡的“將心比心”等。同情心的形成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感人之所感”,二是“知人之所感”,前者離不開個人的生活經驗,後者要依賴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為了感受到憐憫之情,我們顯然必須有能力設想某種災難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或我們的某個友人身上。”(注:莫特瑪?阿德勒等編:《西方思想寶庫》,周漢林等譯,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版。)同情心和同理心在責任感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責任感的重要前提。一個人隻有對他人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才會產生負責的心理體驗,即產生責任感。
2.有義務感。
許多情況下,義務感與責任感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間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義務感主要指個人對社會、他人承擔道德責任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並帶有某種強製性。密爾指出:“義務這個觀念總含著照理應當強迫當事人履行這個義務的意思。”(注:莫特瑪?阿德勒等編:《西方思想寶庫》,周漢林等譯,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版。)義務是帶有強製性、必須履行的責任。人明確了自己的義務之後,就會產生強烈的與履行義務有關的情緒體驗。個人履行了義務,就產生滿意、心安的情緒體驗;沒有履行義務,就會產生內疚、不安、痛苦和自責的情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