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互作用律。
交互作用律在青少年的責任心形成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受到教育主體、客體和媒介之間多向交流、交互作用的影響。
青少年責任心的形成是發生在主體間的一種整體影響,其特點就在於是在教育環境中多向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僅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心形成具有影響作用,學生也影響著夥伴和教師,師生雙方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其化解的動態過程同樣是對責任心形成的重要影響力量。在青少年學生責任心形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是有許多社會雙麵形成的媒介作用,包括家庭、團體、大眾傳媒、社會組織、社區文化等等,這些因素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各自發揮其功能,形成對青少年學生責任心形成的複雜的作用過程,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青少年責任心發展的水平。
3.整合吸收律。
在各要素交互作用下,每一位青少年學生都會構建起一定層次的責任心結構。當外來的信息與原有的責任心結構中的責任認識、責任情感,特別是責任需要等具有指向一致性時,新的信息就會被建構到原有的責任心結構中,而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責任認識、責任情感、責任需要指向不一致時,整合的力量會打破原有的結構體係的邊界,重構原有的責任心結構,使其適應信息客體的性質和要求。因此,從本質上講,整合包含著建構和重構兩個方麵,但在建構或重構過程中形成的新的責任心結構並不牢固,其正確與否不以接受主體的主觀判斷為標準,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固有規律和社會規範為標準,也就是說主體獲得的觀念必須投放到社會實踐中去進行檢驗才能使之深化。這個經過社會實踐檢驗後,形成的用以指導主體責任行為的主體意識的積澱過程,我們稱之為內化。青少年的責任心就是在這樣的整合和內化過程中形成的。
4.實踐操作律。
所謂實踐操作律指的是青少年將自身由內化而形成的責任認識和情感自主地轉化為自己的責任行為,並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這一過程一般包括三個階段:①接受主體將其由內化所形成的責任認識和情感轉化為其踐行責任要求的行為動機。②在行為動機的製約下,接受主體依據自身所擁有的認識,選擇恰當的行為方式。③行為主體按照正確的行為方式,經過長期的練習與實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踐行責任要求的自動化的行為動作,是責任意誌的形成過程,它是外化的結果,也是責任心培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5.循序漸進律。
青少年責任心的養成有一個特點,它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從他律到自律和他律結合。不可想象,一個對自己不能負責的人,會對他人產生責任心?對家庭不能承擔責任,又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孩子的責任心是從對具體事物產生喜愛開始的,起初表現為對他所敬愛的人交給的任務有責任心,而對其他人交給的同樣任務沒有責任心;對他愛做的事有責任心,對他不愛做的事沒有責任心;以後發展為能對自己說過的話、應該完成的任務負責,對夥伴、集體負責;到青少年期便能形成更抽象、更概括的責任心,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事業負責。青少年責任心是在日常生活的認知和體驗中日積月累起來的,每一件生活小事都包含著責任心,他們正是通過具體的、一點一滴的生活實踐體驗,從認識自我開始,逐漸擴大到家庭、學校和社會,責任心也隨之擴展。當他們超越“以自我為中心”,了解了周圍的世界,從而由對自己負責擴展到對他人負責、對周圍環境負責,乃至對國家和社會負責,這樣人的責任心就不斷地得到了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