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性化越來越強,承受能力減弱。
一個人的個性特征的形成是受長期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影響的,比較穩定的區別於他人的心理特征的綜合。個性意識日益增強是當代青少年責任心的重要特點之一,這突出地表現在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和批判精神上。他們渴望擺脫對成人的依附,家長和教師的權威地位日益動搖。為了滿足自我表現和引人注目的需要,他們可以做出極不負責的過激行為,對正麵教育具有逆反心理。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競爭意識,目標期望值大,缺少順從和謙讓,對任何事總帶有一種信手拈來,滿不在乎、不負責任的情緒和感覺,他們比較有膽量,少有顧忌,自信心強,敢於藐視困難。他們還具有覺醒和自覺的民主意識、法律意識,重視自己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學習責任心較強。
青少年學生麵臨著升學的壓力,對他們來說,成功與失敗,機遇與挑戰是一個需要經常麵對的課題,這就要求青少年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但是由於他們在社會性發展方麵遠沒有成熟,心理調適能力不強,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一旦學生在生活中出現問題,則會出現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甚至迷茫、困惑和悲觀厭世等極不負責的現象。
三、青少年責任心的形成及其發展的規律
培養青少年責任心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對青少年責任心的形成及發展規律進行研究。這也是目前很有爭議的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每個人從兒童時代起就從家庭、學校、社會中接受了各種關於人生義務的觀念,並仿效大人為自己親近的人而盡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責任感逐漸強化,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以及社會崇尚的自我責任規範、原則、理想及信仰等聯係在一起。這時,我們就可以說作為自我主體內心的一種自覺要求的責任心也就真正誕生了。下麵我們從責任心的心理結構和機製出發,探討一下青少年責任心形成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
1.環境影響律。
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周圍的環境、周圍人們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水平等對青少年的責任心形成和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在整個社會環境中對青少年責任心的形成及其發展影響最直接最深刻的是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模式,在眾多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教育型和民主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學習責任心最強。教育型的孩子,父母一般文化水平較高,修養較好,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榜樣作用及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和諧一致。這類家庭的孩子學習勤奮、待人熱情、富有理想和拚搏精神,責任心最強;民主型的家庭,家長與子女處於平等地位,尊重孩子,愛而又嚴的態度,使孩子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這類孩子學習主動性、自覺性較強,自我負責精神也較好。嬌慣型、放任型和棍棒型的家庭教育,最容易傷及孩子的學習責任心。嬌慣型的孩子,由於懦弱無能、懶散貪玩、愛虛榮,許多方麵也就自然表現為無責任心了。放任型的孩子常無視校規、校紀,膽大、冷酷無情,常常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容易沾染惡習,而大多數不愛學習。棍棒型的孩子,對家庭沒有感情,習慣說謊,動不動就發火、厭惡學習,並由此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最沒有責任心。
學校環境也是影響青少年責任心形成的重要場所。學校環境主要指的是校園文化,它最經常、最多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責任心。其中校風、教風、學風對學生學習責任心的影響最大。一名學生在一所具有良好校風的環境中,他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青少年有著較強的可塑性,良好的校風,可以感染和帶領他們的責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