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對方處於被動策略
(一)製止自我誇耀的策略
以為自己是個大美人的電影明星,或是認為自以為聰明過人的年輕政治家,往往得不到眾人的好感,雖然他們的美麗或者聰明,都是事實,可是在我們尚未發出評定之前,對方卻現出強迫你承認的態度,就會引起我們的反感。因為這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優點,沒有必要特別強調,可是在他們說來,不表現一下就覺得不滿足。依我的經驗看來,我要跟這樣的人見麵時,一定先誇獎他們的優點,讓他們在誌得意滿之際,走入我的圈套而毫無所覺。
這種過分沉醉在自己的優點之中的人,往往不了解人們微妙的心理,反而很容易對付。
如果你與人初次見麵時,對方先誇獎你,讓你先掌握說話的主動權,最後再貫徹他的意見,你就必須提高警覺了。如果你上了他的當,在他佩服的表情之下滔滔不絕地發表“高論”,一時之間你會以為自己已占勝算,可是回去之後,就會發現對方是個專家,因為他先下手誇獎你,使你在無毫無防備的狀況下,將內心一覽無餘的展現出來。
(二)限製對方的思路的策略
人的一些想法或言論,往往因為當時氣氛而受到限製,在形式化的打著官腔的環境中,個人自由的思想難以發揮。我們雖不應像前述那位部長或政府官員那般重視形式,但在有必要時,不妨也采用此態度來局限對方思緒。譬如老師希望學生在校遵守秩序時,不妨告訴學生:“今天請各位前來集合,是希望大家在即將來臨的校慶中,遵守過去良好的校風,讓這次校慶有更豐碩的成果。”
與此相反,采用開放的自由構想,可以廢除一切形式主義。有位企業界的朋友問我:“如何才能使公司發揮嶄新而獨特的構思呢?”這問題很簡單,隻要改變平日開會時的台上主席台、台下聽眾一排排的嚴肅氣氛,領導與員工並肩坐到圓桌旁,便使員工開放思想,踴躍表示意見。
(三)運用聲音吸引聽眾的策略
人們多數認為:“在開會的時候,大聲疾呼才是勝利者。”這是因為聲音大,具有擾亂對方說話的作用。比如:大聲呼叫與開懷大笑的政治家或實業家,不論其說話內容如何,至少比起音量低的人更易給人留下豪放磊落與大膽的印象。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會話具有密室性,如果大聲疾呼。會摧毀這密室性,也許大聲可讓對方驚訝,但反觀大聲疾呼的人,是企圖利用“威嚇效果”讓自己處於優勢。
那麼,向來聲大如雷的人,如果突然變得輕言細語,會帶給對方何種反應呢?一般而言,“輕言細語”讓人聯想到悄悄話或秘密。因此,當對方忽然降低音量時,即使不是重要內容,也會讓人自然而然去細聽話中內容。
越是大聲疾呼,其接著而來的輕言慢語也越有效果,這即表示兩者間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因此,在會話中想領先一著,最好是音量大小配合無間。簡單地說,先以大聲疾呼來威嚇對方,再以輕聲細語來吸引對方的注意。把威嚇與引起注意的效果交替使用,亦即是利用兩者間的差距,讓對方疲於奔命,完全亂了陣腳,這便是在大聲疾呼與輕言細語輪流使用的意圖所在。
(四)拒絕傾聽的策略
經常出現這種情景,當我們對對方的談話無絲毫興趣,或是產生厭煩心理時,我們不是走開,便是捂上耳朵。這類動作反應隻適合於兩種情境:其一是來自我們親人的沒完沒了的嘮叨;其二是我們深惡痛絕的人。
無論是哪種情形,這都是不禮貌的。
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地利用利用我們會說話的嘴巴呢?
當你已經對對方的談話表示厭煩時,你不妨用平和的態度,高頻率地對他說“我知道”。這一招據說是非常靈驗的。
可以想象,當你去找某人訴說時,你才說至一半,他便說“我知道”,即使你還有萬語千言,你還有說下去的必要嗎?
(五)“氣壓對方”的策略
如果你與對方麵談的目的,是希望知道對方的想法,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之內,盡量正確地掌握對方的形象。掌握的方法必須靠各種深度的心理技巧。其中有一種稱為“壓迫麵談”的手法,使用起來效果很不錯。典型的例子是,提出一個令對方不快的質問,置對方於困境狀態,迫使他作出兩者間的選擇。換句話說,其實是“欺壓對方”。
談判高手速成技巧
從現代社會的大眾傳媒中,人們已經不知多少次地接觸過“談判”這個字眼,因此,不能說陌生。然而,人們又以為談判是高檔飯店會議廳裏才出現的事情,與一般人無關,因此,又不能說熟悉。那麼,談判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活動?它與人們的關係怎樣?它有什麼特點?如此種種的問題一經解說,疑團必然豁然而解,談判智慧也就如在囊中。
一般人認為談判是很高層次的活動,與普通人無關。過去,每逢人們提及談判,認為涉及的必是國家大事、外交事務,最少也是重大的商務活動。然而,隨著社會法製的建立與健全,談判作為一種溝通思想、緩解矛盾、維持和創造社會平衡的手段,其存在越來越普遍,作用越來越大。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人間平凡小伿的討論等等也可說是談判,這使談判平民化、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