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隻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孔子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彙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製欲望的目的是使欲望不必遏製,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裏的“勿使惹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隻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裏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煉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網友回應四海無心客:
主題從日本茶道可以看出——日本人隻會形式而不懂內涵。
茶道本禪出,而禪性逸然。
日本人因參不透至深禪理,因而把禪修歸於“束縛”,本來怡神養性的茶道也就淪落於繁縟的窠臼了。
試想,喝口茶要那麼多俗套,豈不著相嗎?又怎麼能通達禪意呢?形式是修行的必要輔佐,而不是目的。過於講求過程,不啻於舍本逐末。
可歎的是台灣被日本統治既久,年輕人甚而以日本人自居,茶道也漸漸接受日本那一套,真正的中國茶道反而被拋棄了。唉!
更可歎現在國人也正在接受那些異化了的“傳統”。唉!文絮:
早想詳細了解一下日本茶道的情況了,但既沒時間也沒這個耐心,南門的介紹正合此願,受益良多!可以達到管中窺豹的目的了。日本和韓國是兩個繼承中國古代傳統比較徹底和執著的國家了,特別是佛學和儒學方麵。相比之下,在中國本土卻有沒落之嫌了。日本人做事講“道”,道也不少。還有一個武士道,據說規矩也是不勝繁瑣的(南門如有研究,也可多介紹些),其要旨大概可用一個“忍”字概括,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佛與儒的思想。但是不管什麼道,想像最初恐怕都是王宮貴族進而包括富賈階層(實質上的統治階層)的享受形式(或有產生於僧侶,而為其移植過來了),普通老百姓是消受不起的,隻有豔羨的份兒。久而久之,改良後傳入民間,也是統治階層所願意看到的(或者說有其推動作用),正可以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就個人來說,確可以達到磨煉心智,戒急用忍的效果,但任何人是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由此引出能夠淩駕於所有道之上而又隨時可消於無形的至尊道——皇道。不然,武士道的一個“忍”字何以使大半個亞洲陷於生靈塗炭之中,而國人又為此甘願赴湯蹈火,就不好解釋了,這肯定不是佛與儒,甚至禪的本意了。以道治人是一步很高的著數。所以,作為老百姓,借其精華來修身養性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甄別的能力,不必一味推崇。判斷標準,個人以為是——美,何以為美?和諧、自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