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經為杜邦工作了33年的查爾斯·布朗看來,在安全生產方麵承擔的社會責任給公司帶來的更大好處是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和保護。“人是杜邦最重要的資產,我們要為杜邦雇用那些最具有天分的員工。你可以設想一下,父母們肯定不會願意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到一個工作環境很危險的公司去服務。現在,我很高興有很多中國同事對我說,安全保障是他們為杜邦工作獲得的一種特別的好處。當然我相信這樣的員工工作態度會更加積極自信,生產效率也會充分提高。”
從杜邦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有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技術革新可首先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汙染,同時也可以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企業還可通過公益事業與社區共同建設環保設施,以淨化環境,保護社區及其他公民的利益。這將有助於緩解城市尤其是工業企業集中的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嚴重,人居環境惡化間的矛盾。那麼如何構建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對此,李玉萍、徐東、彭於地在在“管理上市”係列叢書之《上市·策》中指出,企業該從以下方麵著手建立社會責任戰略:第一,企業應該建立明確的流程,確保社會問題以及新興社會力量在最高級別得到充分探討,並納入公司戰略規劃中,從公司總體發展戰略出發,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貫穿到公司整體經營活動中。第二,企業應該設置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社會責任的推行,並設置相應的社會責任考核指標。第三,培養企業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的每個員工在實際的日常行為中處處履行社會責任。第四,持續定期發放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全麵真實地展現企業公民形象。
很多人都知道蒙牛公司董事長牛根生是個“摳門”的人,以至於和王永慶、李嘉誠分攬了“中國十大摳門富豪”榜單的前三甲。牛根生經常戴著那條著名的18塊錢蒙牛領帶說:“掙錢不是最難的,花錢花在刀刃上才是最難的。”
就是這麼一個“摳門”的老總,對社會公益事業卻是超乎尋常的大方:捐出自己在蒙牛的全部股份(市值超過40億元人民幣),創立了“老牛基金會”。僅2007年就支持了十多個公益項目,主要麵向教育、醫療以及“三農”事業的發展。
相比起“成功商人”這個稱呼,牛根生表示,更喜歡別人稱他為“負責任的企業家”。
牛根生多次提到了他在很多場合都說過的“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世界上80%的喜劇跟錢沒關係,而80%的悲劇卻跟錢有關係。“如果中國的企業不能為社會作出足夠的貢獻,不能把財富用於需要的人們,那麼即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再快,也不能夠對世界的重建和發展產生一點積極影響。”
牛根生對“責任”這一詞的使用頻率很高。“大品牌就得負大責任。這不是口號,不是麵具,而必須化作企業的‘實踐’與‘瓤子’。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第一要務。”
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包括自身的健康贏利責任,還包括對產業圈的良性發展責任、環境的維護責任以及對社會的公益責任。據了解,蒙牛從2000年開始其社會責任行動,並在2003年後逐漸加大力度,在2006~2007年度,社會公益的投入更是已經達到了兩億元人民幣。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蒙牛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多: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在全國的生產基地全部建設了汙水處理廠,並且60%實現了在線監測。同時還建成了裝機容量為1.36兆瓦的蒙牛澳亞國際牧場大型沼氣發電項目,實現牧場糞便汙水無公害、無汙染、零排放,形成牧場種植、奶牛養殖、產品加工良性循環的經濟體係,有效控製了環境汙染。
2007年,蒙牛還創下了行業公益投入的最高紀錄:連續兩年累計投入超過2億元人民幣推動目前中國最大規模的牛奶公益行動——“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中國牛奶愛心行動”,使1000所貧困小學的孩子們在一年的時間裏每天都能免費喝到牛奶。這一大型公益活動在人均飲奶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成的中國尚屬首次。
盡管低收入人群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可能成為蒙牛的目標客戶,但牛根生還是表示將繼續這項工程。他認定:“一個人從一文不名到富商巨賈,感受到的隻是小小的喜悅,但如果他能用積累的財富回報社會,就會感到巨大的幸福。”
責任的大小,決定企業的發展。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不可能永續經營,而一個缺少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的社會也不可能健康和諧地發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中國要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社會建設的新理念。我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不僅要賺取利潤對其股東負責,同時也要對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社會負責。中國企業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負有不可推卸和特殊的責任。因為構建和諧社會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高境界,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途徑。企業的永續經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麵,企業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把社會和環境的因素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切實處理好與相關利益群體的關係,必將直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另一方麵,和諧社會又為企業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終將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的共同發展。
毋庸置疑,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應該是技術領先、管理先進,並且要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是能將社會、環境以及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成功地融入到企業戰略、組織結構和商業經營過程的企業。在“2005年中歐企業社會責任北京國際論壇”上,與會的企業代表宣讀《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北京宣言》:“價廉物美”將不再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不二法門,隻有對員工、對環境和對社會高度負責任的“價廉物美”才具有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斷提高企業的責任競爭力,應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