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智慧(3)(1 / 3)

女王無奈,隻得再次舉手敲門。

裏邊問:“誰?”

女王柔柔地對裏麵說:“你親愛的妻子。”

這回,門馬上開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

第一次敲門,維多利亞回答“女王”,丈夫當然不願給開門,女王是全英國的女王,似乎與正生氣的丈夫關係不大。第二次雖然報上了自己的名字,但無法消除丈夫的怒氣。第三次柔柔地回答:“你親愛的妻子。”便一下子打動了丈夫的心。正是聰慧的女王迅速適應了自己所麵臨的環境,改變了自己從女王到妻子的身份,使自己免去了被拒之門外的尷尬,重新與丈夫和好如初。

其實,很多的壓力用不著煞費苦心或用盡一身苦力去改變它,那是費心費力不討好的愚笨方法。真正的智者,卻是學會適應它,而不是著力去改變它,使自己與之協調共處,所謂壓力,也就隨之煙消雲散。

別誤入滾筒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那年,我去南京的中山陵和靈穀寺遊覽,大門兩側和路旁時不時出現一個席地而坐出售雨花石的攤販,他們擺放的雨花石也色彩斑斕、光閃奪目。而攤前卻多放置一張硬紙板:“一元抓一把、二元抓三把。”

我心想,聽說南京雨花石非常名貴,如遇珍品,幾乎價值連城。而這裏的“雨花石”怎麼能論“抓”呢?定是假的。

回到旅店,與當地朋友談及此事,他說:“雨花石倒是真的,但都是人工製造的。在南京的郊區,利用石礦開采下來的碎塊,用油錘把它們砸得大小不等,然後倒入滾筒中,一推電閘,滾筒飛轉,裏麵的石塊撞石塊,棱角碰棱角,用不了10分鍾,便全部圓圓滑滑,再用水衝衝,拋一拋光,原本幾萬年才能形成的雨花石就這麼成了……”

我暗驚,無言良久。

由此我想到我曾工作過的一個單位,想到了我自己。

那個單位是一個新組建的部門,人員都是從當地各個機關調來的,這就好似那石礦中的石頭,都是來自一座天山,都是在同樣的石料上敲下來的,我們經曆差不多、學曆差不多,在機關工作的經驗、方法、路數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性格脾氣不盡相同。

於是這些性格各異的人聚在一起變得漸漸顯示出各自的棱角,於是今天你與他鬧別扭、明天他與你“想不通”。本來朝夕相處的同事漸漸變得陌生起來,但領導對這些好似並不在意,直到同事間的矛盾從背後指責發展到麵對麵爭執,領導才開始召集開會,發動大家你揭發我,我反擊你,不消幾個回合,大家都是一種麵貌了——疲疲遝遝、八麵玲瓏、按部就班、得過且過了。適應了同事中談論卻極少談心、可以在一起神吹海侃但卻極少相互串門的“機關作風”……

最“妙”也是最殘酷的是,幾乎沒有動用任何外力,都是石塊磨石塊,就把所有的棱角都蕩然磨平了。

這種情況當然不是適應的最佳效果,在各個部門也需要有獨立見解和能夠獨當一麵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就要活出個色彩,留也要留下個痕跡。

雨花石論枚,貴在天然和獨特。一旦用手“整把”去“抓”,肯定就不足為貴了。

人需要適應各種場合和環境,但卻不要“適應”掉富於個性的自我。

第3節隨機應變

大千世界是一幅流動的風景畫。因其流動、飄逸、變化,世界才奇妙、神秘,與神奇所組成的世界才五彩繽紛、燦爛無比。

正因為世界的流動、飄逸、變化,就要求我們作為這幅畫卷的觀賞者,也用一種勤快的腳步去追趕它,用一種快捷敏銳的目光去捕捉它,用一種全新的思維去應對它。

隨機應變需要合情合理的解釋,需要自圓其說的能力,更需要日常中各方麵知識和見識的積澱,這才能在關鍵時刻迅速反映出來。

一潭死水養不活鮮美的梭魚。

一座大山無法領略另一座大山後麵的精彩紛呈。

善於應對各種變化,你的人生才會從容自如。

名人的智慧

一天,蕭伯納在路上邊走邊構思一篇文章,突然被一個手拎酒瓶的醉漢纏住,並揚言要砸死他,引得一些過路的司機也駐車觀瞧。

蕭伯納卻沒有向他們求救,而是大聲喊道:“你們要記住這個傻瓜,他馬上就要因為砸死大文豪蕭伯納而名垂青史啦!”

司機們聽到這個名字,立即打開車門走下來,七手八腳地把蕭翁拉上汽車,使他擺脫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尷尬。

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是著稱於世的智者,但他的妻子卻是個有名的悍婦。有一次她當著眾多客人的麵將丈夫痛罵了一頓,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的丈夫通常會進行反擊,很少考慮後果。但蘇格拉底卻向客人解嘲說:“雷公大作,幸好房屋沒有被震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