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博大精深給了你無窮無盡的充滿著哲理和智慧的闡發。你在一片純淨的土地與塵世巨大的誘惑之間徘徊著,你在心靈的窗口裏瞭望著不同的風景,統統把它們占為己有,企圖給你豐富的思想增添一個亮而不刺眼的光環。一些記憶給了你天涯咫尺的畫卷,色彩潮水般地湧來,你用新鮮的墨重新為它著了色,一切在複歸初始的同時又額外重重的落下了一筆。你為之提名曰“心靈的故鄉”。
背負著那些記憶,你說累也無悔。背負著那些美麗,你說笑也燦爛。聽著那些隱約的耳語,你說雖然遙遠但是異常的親切,像是最溫情的撫摩,在瞬間消融了你的疲倦。既然選擇了一些回憶,就要負擔起一些憂傷與快樂。當你走在繁華的街頭或是村中的小徑,你和無數的人一樣。所不同的是你在一種從容、恬靜中,似燕子銜泥,漸漸地在愈合著你的傷口。背負那些記憶和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你說它是你這一生中最最寶貴的財富,隻有那個時候你才會會心的與你的心靈相似一笑,你為此而覺得心靈上獲得了一種富足。
累了麼?累的時候就到你心靈的故鄉裏去坐坐吧,感受一下刻畫在你心的帷幕上那道永不褪色的風景,體味一下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走吧,一起走吧。到心靈的故鄉去吧,去聽聽故鄉的聲音。讓她來鬆懈一下你心靈的結構。什麼都不要說,隻是靜靜地享受著一片靜謐,獨自一人聽著你血管裏的那條河流的每一滴水在拚命地向前奔跑。
沒有規則可循的後期作品
著名畫家畢加索196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個人回顧展,所有的作品依照畢加索創作年代的先後依序排列。
從這一次的回顧展中,可以看出畢加索畫風的轉變與沿革。他初期的畫作都是一些風景畫以及靜物的寫生;接下來的作品,可以看到風景畫上出現了一些不搭調的新顏色,而靜物寫生也不像原先那樣的風格。
再向後期發展,畢加索的作品開始展現出世人所熟知的畫風,抽象而變形的人體、筆下充滿活力的線條以及各種用色大膽的方塊圖形,形成一代大師的完美風格。
有一位畫家兼評論家的友人,在看完這次回顧展之後,對當時85歲高齡的畢加索質疑道:“對於你這次畫展的年代排列順序,真是令我感到不解。你初期的作品看起來是如此穩重、端莊和嚴肅,而越往後發展,越是變得不同,顯得狂放不羈、沒有規則可循。依我看,你的畫作按年代排列,應該要倒過來才對,你對於這一點,有什麼看法?”
85歲的畢加索兩眼閃著光芒,頑謔地回答道:“我的看法很簡單!人一旦開始有了年紀,往往需要用很長的時間,方才能夠回歸青春!”
大師的看法的確有其引人省思之處。從孩提階段開始,我們每天期待著能夠盡快成長,隨著年紀日漸增加,卻又在不經意間,讓自己受到一些無謂成見的困惑影響,而讓我們限於原地打轉,無法再有任何突破和創新。
讓自己的思緒回歸青春,重新變得柔軟而具有彈性;讓心弦不再那麼緊繃,試著放鬆對自我嚴苛的要求。或許在青春而放鬆的心境中,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快樂。同時,我們也能真正地自己拯救自己。
為了母親的心願
有這樣一個故事:
我認識一位從事鋼琴教育三十多年的教授,他教過很多優秀的學生,非常有威望。有一次,他說想對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他說:“這些年來,我發現孩子們的音樂能力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雖然我教過一些很有天賦的學生,卻從未有過提攜人才的快樂。我還教過一些我稱作‘受音樂挑戰’的孩子,羅比就是其中之一。”
當羅比的媽媽把他帶來上第一堂鋼琴課的時候,他已經11歲了。
教授向羅比解釋,男孩兒如果能夠在小一點的年齡開始學習鋼琴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