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既擅長治病,又擅長養生。他精通養生術的核心觀念是:為人處事要清心寡欲,排除雜念,思想清靜,絕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注意消除嫉妒心理。在當上大官以後,他仍然把權、勢、錢看得淡如清水,從不為身外之物煩惱,繼續專心致誌地攻讀醫書,行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德行。他每天利用空餘時間為廣大百姓治病,沒有一點兒架子,隨叫隨到;對就診者,不分親疏、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並且一概隻收成本,對無錢買藥的窮人,他還解囊相助。他這樣做引起了家人的不滿。有一天,夫人抱怨說:“我們沒有指望你升官發財,和你享福,可是你每天忙,我們陪你忙,還把錢財搭進去,我們也並不富有啊!”張仲景聽後坦然一笑說:“此為人生區區小事,何必去多想!”常言道,“心底無私天地寬”,去除一個“私”字,多少煩惱憂愁化為烏有!
思想清靜,除私欲,戒妄念,實為養生一大要素。
正自身之私念,可以正其行,正國家之私欲,可以救一國。反腐倡廉一直是有國家以來政府工作的重點,但這些弊病卻總不能根除。究其原因,還是人在起作用。清朝的大貪官和珅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卻犧牲國家人民的利益。其貪已經不再是個人的私念,而是國家之貪。正如民間諺語所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鈕祜祿氏,字致齋,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人),他是清朝乾隆時代的權相,是皇帝身邊的寵臣。最初,他精明強幹,為政清廉,皇帝對他寵信有加,將最小的女兒和孝公主嫁給了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使得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一躍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增長,他的私欲也日漸膨脹,他利用職務聚斂錢財、貪汙賄賂,後來發展到結黨營私、擅權掌政,成為清朝赫赫權臣。
他的人生被曆史這樣記載:擅政二十餘年,升遷47次,權傾朝野,公然勒索納賄,又排斥異己,上下相蒙,唯事貪贓瀆貨,始如蠶食,漸至鯨吞。據後人研究,曆史記載和珅被查抄的財產,價值上億兩白銀,他的家產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國庫15年收入的總和,使和珅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貪官。
相比於和珅,同為清朝的官員的曾國藩卻能嚴於律己,其品行為世人所道。他從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財物,主要是一些書,他一般衣服的價值不超過三百兩銀子。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國藩移居經過翻修的總督衙署,他到署西的花園遊覽,花園修工未畢,正在趕辦。遊觀後,他感歎道:“偶一觀玩,深愧居處太崇,享用太過。”這是他逝世前兩個月最後一次遊覽。
晚年,他自感身體太差,實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懇辭官職,他認為:“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懷浩大是真正受用。”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人,不知道什麼叫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就知道互相攀比、炫耀,在榮華的背後藏著肮髒的交易,有的人還恬不知恥地說,“這是我的功勞應該得的。”其實這樣提心吊膽地生活,還不如像曾國藩那樣,淡泊名利,會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敬仰。權、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看淡權、錢交易,為天下百姓多作貢獻,你的名字會刻在百姓的心中,而不是遲早風化的石頭上。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多做有益的事,會使你得到曆史的承認,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而不要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