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放下是人生哲學(2)(1 / 2)

現在社會中,我們的生活節奏要快得多了,為自己騰出一些時間來看看日落、打打太極恐怕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望。這些生活工作中的諸多壓力,往往讓我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真正取得成功的人,恰恰是懂得放下的人,懂得放下,才能修身養性,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獲的往往隻是焦慮和疲憊。人生和做人一樣,要想成功,先得學會放下。

在現實生活中,權、錢的追逐,已經是打破頭撕破臉了,誰也不願放棄,但在隨波逐流中,又有誰不被碰得頭破血流,又有誰能夠放棄呢?隻有那些強者和智者,對自身價值和身邊環境有自己的一番解釋。放棄眼前的利益,去追逐更大的利益和避免自己在大眾的追逐中受傷。

拿得起放得下,是勇氣也是度量!

範蠡追隨勾踐二十多年,軍國大計多出其手,為消滅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官封上將軍。作為一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和對人生社會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憑借他多年從政的經驗深深懂得功高蓋主的後果。滅吳之後,越國君臣設宴,他看到群臣皆樂,獨勾踐鬱鬱寡歡,立即猜到勾踐的想法。勾踐在謀取天下之時愛惜群臣性命,而今天下已定,他就再也不想將功勞歸於臣下了。常言道:“大名之下,難以久安。”範蠡認為自己名聲太顯赫,不可在越國久留,何況他也深知勾踐的為人是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同安樂的。

於是,範蠡毅然決定急流勇退。他給勾踐寫了一封辭職信。越王對範蠡戀戀不舍,於是拚命挽留他。而範蠡對宦海沉浮,洞若觀火。他一語雙關地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辭而別,駕一葉扁舟,入三江,泛五湖,逃出了是非之地,人們不知其所往。而與他風雨同舟二十多年的文種卻得到了另外一種結果,被人誣告企圖謀反,盡管文種反複解釋,也無濟於事。最後文種被賜死,文種是一腔孤憤:“我始為楚國南陽之宰,終為越王之囚,後世忠臣,一定要以我為鑒!”

範蠡和文種這兩種不同的結果,不僅僅忠臣要借鑒,我們現在的每個人都要借鑒。現在許多人不但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人全部的生存價值。一旦爭名奪利失敗,便一蹶不振,對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熱情,從此人生變得黯淡無光,這實在是當代人的悲劇。

很多人總是對名譽、金錢和權力看得過重,在工作中,總是因為一些小事爭吵不休,斤斤計較,不能夠把心全部放在工作上。總是追求這追求那,追求到最後一無所有,連相處多年的同事也會悄悄離去,最終成了孤家寡人。這樣的人,在競爭中失去的不僅僅是名譽、金錢和權力,也許是一生的幸福,最終抱憾終生。所以在人生旅途中,要拿得起放得下,這是勇氣也是度量,隻有這樣人生才會收獲更多成功。

3.淡泊名利,修身養性

“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思想清靜,除私欲,戒妄念,實為養生一大要素。

曾國藩曾言:“廉者足不憂,貪者憂不足;知足者常樂,寓樂自足中。”欲望越多,快樂越少,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都應該放下身段,不與人攀比。這樣內心才能充滿寧靜,生活才不浮躁。不攀緣外境,隨遇而安,適可而止,生活才能常樂。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為了不被沉重的負擔所壓倒,我們更應該修身養性,淡泊名利。對事情應該順其自然,對朋友應該坦誠相交,對親人應該愛護有加。如果事事瞻前顧後,生活就會變得沉重,每件事都計較,人生就會煩躁。要經常反思自己,指出不經意間犯過的錯誤,糾正自己才能有所得。但是做事又不能患得患失,否則就會原地踏步,難有所成。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些,在人生發展中就會獲得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