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當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悲觀、不要自卑,因為這些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我們要戰勝這些不好的心態,培養自己樂觀的心態,用樂觀的心態戰勝自卑,勇往直前,走向成功。
3.追求夢想永不滿足
“永不滿足,激勵鬥誌”是相輔相成的,交替激勵自己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在不滿足中尋找激勵,在頑強的鬥誌中收獲滿足,一步步從弱者變成強者,從失敗走向成功,去追逐生活的幸福。
永不滿足,是指上進心的不滿足,上進心的永不滿足,已經讓我們產生了很多真正的進步和改革,這種不滿足,激勵了我們的鬥誌,讓我們從弱者變成強者,從失敗走向成功,從苦難走向幸福,從貧窮走向富裕。
“永不滿足,激勵鬥誌”是相輔相成的,交替激勵自己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在不滿足中激勵自己的鬥誌,在頑強的鬥誌中獲得自己的滿足,它們缺一不可。美國有位盲人作家,原本是收入不低的技術工人,在步入中年時因患病而雙目失明,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但他對自己的生活始終不滿足,他認為要利用自己的餘生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這種不滿足的心態激發了他的鬥誌。於是,他想通過寫作,將自己在困境中對生存的決心和勇氣記錄下來,提供給需要鼓舞的人們。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就經常去圖書館借書,一次他在圖書館借書時,有人問他借的是什麼書,他說:“一本教人如何成為作家的書。”那人又問他如何去讀,他說:“我請人念給我聽。”最後那人帶著嘲諷的口吻說:“你為什麼不做些適合盲人做的事?”
麵對別人的嘲笑,他不以為然,因為他的鬥誌激勵著他向前、向前、向前,所以他沒有讓別人的恥笑影響自己的目標和決心。憑著這份永不滿足的鬥誌,後來終於成為數十本暢銷書的作者,風靡全美。
如果你是這位盲人朋友,麵對麵前的苦難和別人的恥笑,你能不畏艱苦,用一顆不滿足的心去激發你的鬥誌,用你的鬥誌去實現你的目標嗎?很多人都很難做到,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和自暴自棄成為很多人的最終結果。我們應該向這位盲人作家學習,用不滿足激發自己的鬥誌,然後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去實現自己定下的目標,行動起來吧,隻要行動,“鐵杵也能磨成針”。
永不滿足含有等量的成功的種子,它能夠激勵你獲得成功的鬥誌,用這種鬥誌幫你取得成功。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因為對牛頓的定律不能解答他的很多問題而感到不滿足,讓他產生了不斷去探究自然和高等數學的鬥誌,後來終於提出了相對論,使他很多無法得到解答的問題得到了滿足。當然,我們並非都是愛因斯坦,我們的奮鬥結果不一定能改變客觀世界,但它卻能改變我們的主觀世界,使我們能沿著我們所要走的道路前進,並且達成我們自己確定的目標。
人有兩種能力,即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思維能力能使我們產生不滿足,能激勵我們產生奮鬥的鬥誌,而行動能力就是讓我們帶著滿腔熱血的鬥誌,去實現自己期待已久的目標,就能一步一步讓我們實現自己,滿足要求。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自己的不滿足來產生鬥誌,用鬥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循環的人生讓我們從弱者變成強者,從失敗走向成功,從苦難走向幸福,從貧窮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