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的整體文化中,完美主義是必然存在的,至少人們要知道有這麼一個標準,正如儒家學說裏的“去欲成仁”以及“仁、義、禮、信”,而在西方文化裏則是“愛與包容”;所以在在希臘的古典哲學中,有了蘇格拉底外,還必須要有伯拉圖以及烏托邦,但是將完美主義做為文化的、道德的唯一標準,那便是恐怖的,往往在宗教裏出現宗教極端分子就是這麼回事,而對完美主義朝聖的結果和命運就是走向自我毀滅和毀滅他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無數悲劇,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完美性格思想裏對人性認識的脆弱,以及唯物質主義造成現代社會到了過度功利性的誤區。這一切最終造成了我們文化的不合理,使完美性格的人不知道人與社會必須要分層次和結構,以及再從結構性到整體性的劃分,反而從道德、審美上的完美觀念造成了個人精神上的虛無主義,再由虛無主義發展到精神虛幻,隻需要再來一點無知的鼓動與吹棒作為催化劑,最終必然導致心智困惑與自我迷失。便“不成功便成仁、殺身成仁”,而在人本主義社會裏,生命權是最高權利,做了最大努力以後,應該要學會放棄“殺身取義”來追求真理的至高境界。
2007年12月5日13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兼職教授餘虹,在他北京所居住的小區樓上飛身墜下,中國文學從此失去了這位理論大師。餘他年方50歲,在2002年作為重點人才引進到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文藝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餘虹在學術領域內堪稱處於前列。他是對學術研究非常純情和投入的人,對國際前瞻話題非常敏銳,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是嚴謹而有創見的人。餘虹對中國文論詩學很熟悉,同時對西方詩集也很了解。他當時的博士論文《西方詩學與中國文論》一書就被收入三聯書店《哈佛燕京係列》當中,該係列收錄了人文社會等各領域頂尖學術著作,也表明社會對他在權威學術地位的認可。
事發後,人大文學院的網站上貼出“餘虹教授辭世”的公告,稱餘虹在留給文學院的遺言中,將在人大的經曆稱為“最有意義的幾年”。他將自己的全部藏書“捐給文學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時,表示:“如果有來世,願一起工作。”公告中還說:“餘虹教授深厚的學術造詣及其率性自真的人格魅力,在學術界和師生中享有極高的讚譽。”文學院將在校內人文樓設立餘虹教授紀念室,並將在近期為其舉行追思會。
該校中文係比較文學的一名姓黃的教授,也是餘虹在暨大時的同門師弟,對於餘虹的死他感到非常難過。黃稱“他很有才氣,很有追求,”今年7月,餘虹在參加完他的老師石璞先生的百歲華誕後不久,在《南方周末》上發表了他人生最後一篇公開文章,裏麵寫道:“我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樓自殺,去年的同一天新聞係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樓自殺。這些年不斷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而且多為女性。聽到這些消息,我總是沉默而難以認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議論。事實上,一個人選擇自殺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裏知道,選擇自殺一定有不幸根由。”
這樣一個泰鬥人物主動選擇死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也感到很驚訝”,黃教授說,“早前他的性格非常開朗,並非孤僻的人。跟人交往也很好,很有學者風度,不是不能接近的人。”黃教授猜測說,他的死肯定有別的原因,比如說疾病。“今年9月份他才來過廣州,聽其他師友說,他的身體不太好,看上去沒什麼精神,性格也變得沒原來開朗了。”不過,一些熟悉餘虹的同事友人也表示,病痛似乎不足以構成墜摟的理由。餘虹的一位同事表示,餘虹雖有兩度不成功的婚姻,在生前處於單身階段,但有朋友同事及學生的陪伴,這些經曆並未造成太多創傷,平時,他總以微笑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