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這樣學術造詣那麼高的人,對生死已經看得很透徹了。”黃教授透露,在粵的同門師友可能會有其他追悼活動。
有人認為:他走這條路與他的經曆有關。
餘虹祖籍湖北,但卻是從川東達州一個小鎮走出去的教授。餘虹走過的道路非常曲折。1970年,他因父母有曆史問題,而被學校拒之門外。隨後他投親靠友浪跡到湖北求學。在那裏他拚命改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上了高中。1977年恢複高考後,給了他一個“意外驚喜”,但初選政審時又落選了。正當他身臨絕境時,1978年春擴大招生,餘虹終於進了大學。他強大的人格背後隱藏抑鬱。他在人前越是表現得越開朗樂觀,在人後則心裏就越淒苦,完美性格的人的人格看似很“強大”,很積極,追求完美,對自己他人要求都很苛刻。越是這樣,在遇到挫折時他越不會把自己軟弱的一麵向別人傾訴。這樣的話,抑鬱的情緒在心中長久積累,是很危險的。從一些跡象看,餘虹自殺並不是一時衝動,可能是婚變、工作壓力等長期積累的抑鬱所致。
餘虹的跳樓自殺驚呆他的親友,餘虹的師生和朋友均表示,聽到其死訊後很驚訝,“他平時是個很開明通透的人啊,怎麼會看不開呢?”學生說“他是很機智的人啊,性格一點都不迂。當年在暨大教書的時候,是有名的才子,我們很喜歡他的課。”餘虹早年的學生胡女士聽到消息後很驚訝。她說餘虹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人”,很敏銳。“他怎麼就這麼走了呢?”廣東省作協《作品》雜誌社副編審艾雲是餘虹的多年好友。在艾雲的印象中,餘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這幾年裏,艾雲和餘虹一直保持聯絡。艾雲說,餘虹在北京的生活還不錯,有房有車,不過是一個人生活。他的前妻在廣州一所大學教書,兒子和前妻一起住。艾雲最近一次見到餘虹是在今年10月。餘虹到廣州來送兒子去美國讀研究生。最後一次交談仍然很愉快,“餘虹還是很關注現實,一點要走的跡象都沒有。”餘虹1993年調入暨南大學,1994年到1996年跟隨著名文藝學學者饒子讀博士,被譽為饒門“四大金剛”之首。如今,白發人送黑發人,72歲的饒老難抑悲痛:“他是一位有才氣、有學術追求的中年學者,他的辭世,是文藝學界的損失。”饒子說,今年9月,餘虹送兒子到美國留學,還到廣州看望她。她當時發現餘虹的身體不太好,還勸他注意休息。對於外界認為餘虹比較“開朗”的印象,饒老並不認同:“盡管他的學術道路相當順利,頗多創見,但他對人生的終極主題有追求,多思善思,並不開朗。”
“哭無淚,痛看老天無情……”12月5日餘虹的母校——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已向餘虹家人發去唁電。
“他很機智,一點都不迂!”而這麼一個人為什麼說走就走了?這是餘虹很多學生親友想不通的問題。據川大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吳興明透露,患上抑鬱症,是導致餘虹踏上不歸路的主要原因。
麵對命運的死角,完美型性格的人該如何突破命運的重圍、突破自我,把握理想與現實間的尺度呢?思維突破到知識體係的合理構成是先決條件,如此才能產生與現實相符的合理意識,但是合理意識與完美性格的人的心理認同之間還需要一段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形成一種放棄完美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其過程就更複雜。然而在人生的平常生活中,如果你對每天每件事情的要求標準變得客觀且現實,而你能夠達到或者能實現你的這些目標,你會常常感到輕鬆而愉快,自然而然的感覺到自己富有創造精神和價值,你才會為你的工作效益很高而充滿自信。然後,你的心情才會因為快樂而漸漸變得開朗,從而走出命運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