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多疑型性格及命運(1 / 3)

喜歡懷疑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後把許多毫無關聯的現象通過自己以為合理的想象拉扯在一起,以次來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性。為了能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甚至能無中生有的製造一些證據。最後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1.多疑型性格利與弊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魯迅說;“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多疑型性格的人往往帶著固有的成見,他們經常神經過敏、疑神疑鬼。通過“想象”把生活中發生的無關事件湊合在一起,或者無中生有地製造某些事件來證實自己的成見,於是就把別人無意的行為表現,誤解為對自己懷有敵意,他們沒有足夠根據就懷疑別人對自己進行欺騙、傷害、暗算、耍弄陰謀詭計,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以致與人隔閡,在人際交往中自築鴻溝,嚴重時還有可能反目成仇。多疑心態一旦形成,相對就比較頑固,它是導致偏執性人格障礙的溫床,需要警惕。但單純的多疑,即在成為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之前,則通常在誤會或有人搬弄口舌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例如:某人因為妻子因社交需要與異性接觸就懷疑妻子不忠,聽到別人的善意批評就懷疑別人存有敵意等等,即隻有在一定的情景下,多疑型性格的人才會“疑心生暗鬼”,以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產生忿恨甚至報複心理。

多疑型性格的人一旦懷疑某人對自己不好,某事對自己不利,便耿耿於懷,悶悶不樂,情緒反常,半天都不能排解。嚴重的,好幾天都心情鬱結,臉上愁雲密布,精神病學家對這種人做過心理測定,發現他們在犯多疑的日子裏,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內分泌出現混亂,大腦電波有異位。他們多數人會患上程度不同的神經衰弱、血管硬化、高血壓,少數人會發展成為精神病。多疑的人懷疑後很快對外界做出反應,特點是針鋒相對的:如果認為別人諷刺了他,便要反唇相譏;如果覺得別人看不起他,便要冷淡回答。如果覺得自己性命受到威脅,還要殺人以“自衛”。因懷疑而打人、罵人,甚至殺人,便構成了犯法、犯罪,就成了社會禍患了。

多疑與猜疑不同。猜疑是一般的懷疑,這種懷疑可能毫無道理,純粹是神經過敏,但有一定道理並符合客觀事實。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屬於心理問題。多疑則是猜疑極端的狀態,絕大多數都無端生疑,不僅在量上表現更多的猜疑,而且在質上毫無根據,純粹是為了證明成見、偏見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現。

多疑性格的人在生活中是悲哀的,因為多疑,他們會在生活中喪失自我,總以別人為生活重心,總在一種不安寧的情緒狀態中徘徊,總將事實建立在自己假設的想象中。這種人一般很難有真正的朋友,因為他們的多疑會讓其他人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感到巨大的壓力,並且還會伴隨著一種不確定的不安感。當然,這樣惡劣的人際關係又將嚴重導致多疑性格的人人生和命運的陰暗。

2.多疑型性格怎樣去麵對“選擇”

我們隻有認識了多疑的危害,才能果斷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隻要我們心廣大如天地,虛曠如日月。就不會為這些小事而斤斤計較,無端猜疑了。

當多疑性格的人麵對選擇的時候,首先要不懷疑自己,而這就必須樹立自身的自信心和優勢感。所謂自信心,就是想方設法用事實證明自己還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隻要自己想做,千萬不要懷疑自己不行。所謂優勢感,就是說自己在大事麵前,多多斟酌再拿主意。以維護自己在性格中的“決策優勢”,達到心理的滿足。而要消除主觀臆斷的“多疑心理”,還要多做正大光明的事,把別人想了解自己的事恰當的告訴他。這樣才能使自己感到人性的溫暖和生活的樂趣。

多疑型性格的人應該多選擇理性的思考,少無端猜疑。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有利於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而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麼是有利於冷靜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