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幾個小朝廷之一的隆武朝,是由武將鄭鴻逵、鄭芝龍和文臣黃道周等人,擁護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建建立的。這些武將文臣,各立門戶,使得朝政十分混亂。“鄭芝龍是海盜出身,為人釋道,他企圖左右朝政,讓隆武帝朱聿鍵聽他的擺布。黃道周眼光比較遠大,對鄭芝龍的飛揚跋扈深為不滿。他建議隆武帝出師北伐,收複中原。隆武帝接受了黃道周的建議,命他帶兵北伐。黃道周文人帶兵,他雖有愛國熱心,怎奈北伐軍與清軍的力量對比過分懸殊,而鄭芝龍又處處刁難,不給援助。最後,黃道周的北伐軍全軍覆沒,黃道周本人英勇犧牲。不久,清軍大舉南下,鄭芝龍投降淸軍,其他文臣武將有的壯烈殉難,有的逃亡隱藏,隆武朝滅亡。
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本名森,字大木,是個與他父親截然不同的熱血青年。他看到父親操縱隆武朝政權,飛揚跋扈,人人側目,心裏很不是滋味。有一次,他去朝見隆武帝,隆武帝見他少年英俊,賜他姓朱,授以招討大將軍之職。因此,人們稱鄭成功為“國姓爺”。鄭成功向隆武帝表示,他一定忠誠報國,在忠孝不能兩全之際,他一定把忠字放在前頭,大義滅親,為國效忠。
鄭芝龍投降後,鄭成功跟父親決裂,聯合叔父鄭芝豹,帶著少數誌同道合的將士出走到廈門,結寨水上,誓死抗清。他到廣東澳島去招兵買馬,很快集合起1萬人的叭伍。他在軍營前立起了兩麵大旗,一麵上寫“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一麵上寫“背父救國”。
鄭成功出身武將家庭,熟讀兵書,富有帶兵的才能。他把招募來的義軍和叔父手下的軍隊加以整編,編為親兵、水兵、騎兵等營,各營又設前後中左右的編製,分別以“仁”“義”“禮”“智”“信”命名。他帶兵進攻泉州、同安,旗開得勝。這時候已經退到西南的南明永曆帝朱由聽說鄭成功抗清得勝,下詔慰問,封他為延平郡主,希望他趕快去收複南京。鄭成功多次進軍長江沿岸。有一次,在崇明島登陸,連下瓜州、鎮江,包圍南京,眼看南京已指日可下。可惜大隊清軍趕到廠猛烈反攻,鄭成功隻好撤出長江口,退回到舟山等海島上。他在戰爭中清醒地認識到,隻靠沿海幾個小島做根據地還不夠,要長期抗清,非要找個大一點的地方作根據地不可,於是決定渡海去台灣。
有時候也叫琉球或澎湖,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因為當時已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所以鄭成功在進軍台灣前,采取先禮後兵的做法,先寫信給荷蘭殖民統治者,要他歸還台灣。信上義正詞嚴地說:“台灣乃我中華領土,不容外人長期霸占,如今我限令你立猶出,還我神聖領土!”
接到書信,派翻譯何廷斌前來刺探鄭軍虛實。何廷斌原籍福建同安,為生活所迫,流落台灣,做了荷蘭人的翻譯。他良心泯滅,具有愛國熱情,他見到鄭成功後,警告說:“啟稟國姓爺,小人何廷斌乃中華男兒,為生活所迫,流落台灣,因為自幼學得荷蘭語,故為荷蘭人當翻譯為生。小人深明大義,知台灣乃我中華領土,荷蘭人恃強霸占,殊屬無理。國姓爺要收複台灣,小人一定盡力協助。”鄭成功見何廷斌真的想要報國,就對他說:“你若真心報國,可先把台灣的情勢向我詳細稟報!”何廷斌聽從吩咐,交出一幅他親手繪製的地圖,並要過紙筆,邊說邊繪,詳細地介紹了台灣的山川形勢,港灣交通,以及何處易攻,何處難進的戰略布置情況,供鄭成功進軍參考。
鄭成功聽了何廷斌的稟報,拿來與偵探得到的情況相對照見基本屬實,就決定於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四月,率領戰士25萬人,駕著戰船200艘,從金門島出發,浩浩蕩蕩向台灣進軍。他們乘漲潮之際,在台灣的鹿耳門登陸。鹿耳門是台灣西海岸的.重要門戶,鄭軍在鹿耳門登陸,進軍台灣的道路就打開了。鹿耳門附近的嵌城(今安平縣)居民,見盼望多年的祖國軍隊從天而降,大喜過望,奔走相告。他們爭先恐後地拿出小車、扁擔、籮筐及其他運輸工具,趕來迎接鄭軍。在他們的幫助下,不到兩個小時,鄭軍的幾千名士兵登陸完畢,分頭占據要衝地點,包圍了城,並迅速進入縱深地帶,包圍了荷蘭殖民軍在島的另一重要嵌樓(在今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