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隊從北京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朝的前後,曾經頒布了一道:“薙發令”,鄭重其事地宣告:“凡大清軍所到之處,漢民限於10日內盡行薙發改裝,服飾儀節皆滿製,違令者殺無赦。”這道命令的用意是:清朝政府要用強迫手段推行滿族的風俗習慣,凡清軍所到之處,漢族民眾不但必須歸降,作為順民,並且衣冠儀節和風俗習慣也要全部改成與滿族一樣。他們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消磨掉漢族人的民族意識,逐漸地與滿族同化。為了推行這道薙發令,南下的清軍都帶有隨剃發匠,每攻占一地,剃發匠挑著剃頭擔子巡行街市,抓住漢族民眾就強行剃頭,並有所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規定,也就是想要保住腦袋,就得剃去頭發,如要保住頭發,那就把腦袋給砍下來,掛在剃頭擔子那根帶有一個鬥狀物的杆子上,借以殺一儆百。
長期以來,漢族人的風俗習慣是男人蓄發加冠,穿寬大的袍服。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是男人剃去頭發的前半部,在後半部留一根細長的辮子,穿帶有馬蹄袖的束腰袍服。兩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出於自願,漢族人作滿族裝束,滿族人學漢族打扮,都是可以隨意為之,不會傷感情,更不會牽動民族意識的。但是,如果一個民族要強迫另一個民族改變裝束,隻許這樣,不許那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成為民族壓迫,也就會傷感情,甚至牽動民族意識而引起強烈的反抗了。
明朝滅亡,清朝入關,漢族民眾本來已有國破家亡之痛,如今又要強迫他們剃發改裝,內心自然十分反感,便憤怒地起來反抗,自發地組織起義軍,展開武裝鬥爭。當時參加義軍的有紳士、市民、手工業者、農民,甚至還有和尚、尼姑、道士,幾乎包括了漢族各個階層的人。
在長江以南的義軍抗清鬥爭中,規模最大,鬥爭最激烈、犧牲最壯烈的,首推江陰的抗清鬥爭。
江陰是鎮江以東、長江南岸的一座縣城,水陸交通方便,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軍攻下南京後,接連攻破常州、無錫,逼近江陰。駐守江陰的明朝官吏,收拾細軟,逃之夭夭,全城陷入一片混亂,清軍輕易地就占領了江陰,派一個名叫方亨的人做江陰知縣,減後大隊兵馬又去進攻別的地方。方亨一到任,立刻貼出了要嚴格執行剃發令的布告,限令民眾於10日內剃發改裝。
江陰民眾看到街頭巷尾貼出許多白紙土字蓋有大紅印的布告,開始還不知道是什麼事情,都一群群地圍著看熱鬧。有個叫許用德的秀才,看到城隍廟前圍觀布告的人很多,就聲淚俱下地對圍觀的人說:“父老鄉親們!這是清朝皇帝下的薙發令,命令我們薙發改裝,也就是叫我們要改變從老祖宗手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強迫我們做滿洲的順民,你們說這惡毒不惡毒!”圍觀的民眾聽許用德一說,立刻齊聲嚷道:“這太惡毒了,老祖宗留下來的衣冠製度怎能隨便改變!”許用德趁機鼓動說:“你們說得對,老祖宗留下來的衣冠製度決不能隨便改變!我們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有人聽了這話,立即衝上俞去,一把撕下布告,扯個粉碎,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幾腳。許用德又鼓動說:“被清朝派來江陰知縣的方亨,他身為漢人,卻背叛祖宗,強製推行剃發令。
這樣的人,我們豈能容他!”民眾們立即應和說:“不能容,不能容,我們去宰了他!”人們成群結隊地衝進知縣衙門,捉住方亨,當場就把他殺了。為了怕清軍前來報複,大夥兒推舉江陰主簿(管文書的官)陳明遇為首領,組織抗清義軍,主持抗清大計。江陰民眾發動抗清起義的消息一傳出,清軍立即派兵趕來鎮壓。陳明遇率領義軍打退清軍,他怕戰爭規模擴大,自己擔當不了這個責任,就把住在城外的前任江陰縣史(管緝捕、監獄的官,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閻應元請進城來,請他來主持抗清鬥爭。
閻應元字麗亨,武秀才出身。他本來已升任江西德安縣主簿,因為路途遙遠,還未來得及去報到就遇到了國難,隻好暫住於江陰城外的沙山。他一進城,立即召集各界代表到縣衙門開會。閻應元對大家說:“各位父老鄉親!今日之事已處於危急關頭,務請大家群策群力,不怕犧牲。”大夥兒齊聲回答說:“我們決不怕死,一切聽候典史大人吩咐!”閻應元問:“我們守城有糧飽嗎?”巨商程璧立刻站起來拍拍胸脯說:“我程璧願捐3萬5千兩銀子助餉!”程璧的話音剛落,頓時就有許多人起來響應,這個認捐1萬兩,那個肯出5000兩,一下子就募集到了幾十萬兩銀子。閻應元又問:“我們守城有軍器嗎?”陳明遇回答說:“前兵備道製造的火藥火器都還在,我派人清點過,計有火藥300罌,鉛鐵9000石,大炮200門,鳥槍1000支。”閻應元接著說:“捐獻不限於金銀,凡是糧食、草料、布帛、酒、鹽、醬等對抗淸有用之物可以。隻要城能保全,這些東西將來還可以置備。性命尚且不保,身外之物的家產又有什麼用?”大夥兒聽了回答說:“典史大人說得對,隻要抗淸有用,我們一定盡力捐獻!”於是這個捐糧食,那個獻草料;有的扛來成匹的布帛,有的抬來一缸缸油鹽醬醋,各種守城的用品很快就齊備了。閻應元指揮民工加高加厚了城牆,為了防備清軍火攻,用鐵皮包裹了城門。把壯丁組織起來,分成幾隊,輪流登城放哨。遇有清軍攻城,出現緊急情況,就敲響梆子和銅鑼報警,招呼隊伍上牆抵抗。為了防備清軍趁著黑夜攻城,在城牆上每隔幾個城垛掛上一盞燈籠照明,閻應元還請著名弓箭師黃雲江設計出一種小型弓箭,既能節省材料,又便於在敵人爬上城牆的時候近距離發射,提髙命中率。經營醫藥的商人為了支援守城,把劇毒的藥物貢獻出來,泡製帶毒的箭簇,加強殺傷力。閻應元又把善製火銃的工匠陳瑞請來,研究如何改良火銃,加強火力。陳瑞造出了殺傷力很大的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