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1 / 2)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趕走李自成。清順治帝進入北京,做了全中國的皇帝,正式建立起了清朝。明朝宗室親王紛紛南逃,先後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朝,在福建建立了隆武朝,在廣東肇慶建立了永曆朝。這些小朝廷都在南方,統稱為南明。

在南京建立弘光朝的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崧,名義上是由史可法、高弘圖、張慎言等大臣和南京司禮監掌權太監韓讚周等擁立的,實際上他是個操縱在奸臣馬士英手中的傀儡。他即位後,任命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弘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慎言為吏部尚書,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兼鳳陽總督,然後他就什麼也不管不顧自己吃喝玩樂去了。馬士英在他麵前挑撥說:史可法等大臣對皇帝的行為有不滿情緒,還是把他們調離京城為好。於是弘光帝就調史可法去揚州督師,準備對付將要南下的清兵,同時把馬士英調進南京,入閣掌權。馬士英推薦曾經做過魏忠賢幹兒子的閹黨阮大铖做了兵部尚書,並把高弘圖等大臣一一排擠出朝廷。

史可法被調去揚州督師是很不情願的。他本不願意離開南京,而把朝廷大事交給奸臣馬士英、阮大铖去擺弄。但是他又恪守臣節,認為君命難違,既然是弘光帝下的命令,他不能不服從,所以隻好默默地離開南京,打定主意為守土衛國去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到了揚州以後,一方麵努力調解江南幾位握有重兵的大將之間的矛盾,希望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對敵,保家衛國;另一方麵他在揚州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準備抗擊南下的清兵。

這時候,清朝已經在北方站穩腳跟,正由攝政王多爾袞帶兵南下,企圖一鼓蕩平南方的抗清勢力。多爾袞在進軍前先寫信給史可法勸降。信的大意說:李自成攻破北京,你朝君主慘無人道。吳三桂向我朝求師,我朝整兵入關,趕走李自成,禮葬了你朝君主,做到了仁至義盡。你們不但不感恩圖報,卻在江南另立新主,這實在是於理有虧。希望你們識時知命,趕快勸你主削王歸藩,前來歸順,我們一定破格優待。文武官員來降,有吳三桂的先例,可以封王封侯,也決不會虧待。如果不識時務,我大軍已整裝待發,隨時可以投鞭斷流,一鼓而下金陵。希望你們好好考慮,免得後悔莫及。

史可法接到勸降信後,絲毫不為所動,他立即寫了詞正義嚴的複信,拒絕多爾袞的勸降。信的大意說:我朝先帝勤政愛民,功比堯舜,隻因庸臣誤國,逆賊作亂,以致遭遇不幸。我等二三老臣,以國破家亡,宗社為重,即位南京,以圖興複。貴國出師為我掃平叛逆,不應占我國土,驅我百姓。否則,就是以義始而為利終,定會遭到天下人竊笑。希望你們趕快退兵回到關外,才是正道。我史可法不能救先帝於危難之中,於臣節有虧,如今隻能竭盡全力以保聖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決不會效法吳三桂的!

多爾袞見勸降不成,決定以武力迫使史可法就範,就於弘光元年(1645年,清順治二年)三月派多鐸率領先頭部隊進攻亳州(今屬安徽)和徐州(今屬江蘇徐州守將李成棟貪生怕死,聽說清兵前來,便收拾細軟,棄城逃走。清軍輕易地占領了徐州,南下的道路打開了。

正在戰局急轉直下之際,弘光朝內部忽然發生了一場內戰。鎮守武昌的左良玉,原先與東林黨有密切關係,他聽說跟東林黨有仇的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掌了大權,就打起“清君側”的旗號,從武昌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阮大铖怕左良玉打進南京,他們的性命不保,趕快一邊調兵去抵擋左良玉,一邊以弘光帝的名義調史可法回南京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