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報告到皇太後那裏,太後也下了決心,她下詔立英宗的兒子為皇太子。鑒於太子年幼,無法主持軍國大事,就立郞王為帝,改元景泰。郎王就是曆史上的景泰皇帝,簡稱景帝。景帝即位後,提升於謙為兵部尚書,命他負責北京的防衛工作。同時,向各省巡撫發出檄文,征調兵馬進京支援。
於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於永樂年間考中進士,做過禦史、巡撫等官,辦事很有魄力。如今他受命於危難之時,挑起了保衛北京的這付重擔。他提出了“內固京師,外籌邊鎮”的策略,一麵命令各邊關鎮守將領切實加強防衛;一麵派兵嚴守京城9門。為了把防守工作做好,又下令從各地調運糧食進京,以備守城之用。他自己則到各處巡視後,決定把靠城邊的居民遷入城內,以保安全,並選定形勢險要的德勝門外為城防軍的大本營,由他自己在那裏坐鎮。
不久,進京支援的部分隊伍到達北京,與北京原有的軍隊合在一起,大約有20萬人。於謙除留一部分隊伍在城內守衛皇宮,保護太後、皇帝、太子的安全以外,絕大部分兵馬都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準備背城一戰,迎頭痛擊來犯之敵。於謙的這種布置是很正確的,如果把兵馬全都駐紮在城內,敵人隻要把城一圍,即使圍而不攻,日子久了,也能把城裏的1人困死餓死。而列陣於城外,隻要陣地鞏固,就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靈活機動得多。
這邊於謙剛布置停當,那邊也先的大隊兵馬已於十月上旬攻破紫荊關和易州(今河北易縣),到達良鄉。十月初十,又過了盧溝橋,兵臨北京城下。也先把重兵布置在西直門至德勝門一帶,大本營設在北郊土城,跟於謙的大本營遙遙相對。列陣完畢後,也先派自己的弟弟索羅和大將毛那孩子率領1萬多人馬,先來做試探性進攻。於謙命令大將石亨帶兵埋伏於騰空了的民房之中,待敵人靠近後發起突然襲擊。一時間,亂箭齊發,槍炮轟鳴,敵人紛紛落馬。明軍步兵舉刀槍直衝敵陣,砍的砍,刺的刺,直殺得敵人哭爹叫娘。索羅和毛那孩中炮身亡,餘下的敵人趕快丟盔棄甲,奪路而逃。明軍在後緊追不舍。一些住在城外還來不及遷走的唐民,見瓦剌兵敗,都紛紛爬上屋頂,用磚瓦石塊投擲敵人,呐喊助威。
也先見先頭部隊戰敗知道西直門、德勝門一帶明軍陣地鞏固,就派兵轉攻彰義門(今阜成門\那裏的明軍也早有防備,立即進行攔擊。專使火槍火炮的明軍神機營也趕到那裏助戰,直把敵人打得焦頭爛額,四散潰逃。
也先見進攻屢次失利,知道明軍早有準備,鑒於時令已經到了冬季,天寒地凍,自己的糧草接濟不上,拖久了將會遭到更大的失敗,於是就決定且戰且退,派兵去進攻居庸關,想從那裏搶得一些糧食物資後,奪路北撤。但是居庸關守將羅通也早有防備,他派兵連夜用水澆城,在寒風凜冽滴水成冰的冬天,城牆外麵迅速包上了一層滑溜溜的冰殼。瓦剌軍想搭人梯攻城,還沒爬上城牆,就滑落下來,摔得鼻青臉腫,有的甚至摔斷了胳膊和腿。也先的計劃又落空了。不得已,他隻好挾持著明英宗,從原路退兵回去。
於謙見也先狼狽敗逃,命令兵追擊。在清風店、固安等地,石亨與當地守軍配合作戰,前後夾擊敵人。一路上又殺死敵人數萬。最後,也先殘兵敗將,逃出紫荊關,回到了瓦剌的老巢衛拉部。
為了防備敵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卷土重來,於謙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北邊的防務,又在北京西北、西南的涿鹿、易州、保定等地設鎮屯兵,防備敵人繞道進攻北京。他又以兵部尚書的身份下令改革軍製,整編了15萬人的隊伍,委派能征慣戰的將領擔任都督、總兵,統領隊伍,平日加強訓練,以備不時之需。
於謙雖然在保衛北京的戰鬥中立了大功,但是他為人謙虛好學,從不驕傲自滿。他不但武功卓著,並且也頗有文才,詩寫得很好。
這首詩從表麵上看是一首詠物詩,意思是在歌頌煤炭,燒毀了自己,卻給人們煮熟了飯菜,帶來了溫暖。其實卻是一首言誌詩,表明了自己的處世哲學,那就是願為他人的幸福犧牲自己。事實上,就是像煤炭一樣,犧牲自己,而為蒼生(即人民群眾)的飽暖著想的。通常認為,對於一個人,不光聽其言,還得觀其行,隻有言行一致的人,才是值得稱一讚的。於謙寫詩表達自己的處世哲學,而他的實際行動則是在抗擊敵人保衛北京時立了大功。他實在是一個值得後人永遠讚揚的愛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