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善良的心,會受到生活的眷顧(1)(2 / 3)

莫迪拒絕了他的恩惠,獨自前往外省,由於他要半工半讀,失去了很多就業的機會。

莫迪在經曆了疲勞、貧困的漫長歲月後,最終成為了一名卓越的化學家。

莫迪寧肯遠走他鄉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恩惠,因為他知道,在接受的同時他也失去了自由,自由比他接受的一切更為珍貴。

俗話說:“無功受祿,寢食不安。”在接受恩惠時應多思量一下其背後蘊藏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肯定比接受別人恩惠獲得的成果要堅實和輝煌。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受惠是弱者的表現。

很久以前,有一個知縣貪圖享受,不為民辦事。終年處於饑荒的老百姓無法忍受了,便推舉一個農民去見知縣,讓他為民造福,否則就聯名狀告他。

農民見到知縣後說明了來意,知縣什麼也不說,隻是問:“你的肚子肯定餓了,先吃點東西再慢慢說。”

知縣給這個農民準備了豐盛的宴席,農民大吃了一頓,酒足飯飽後就心滿意足地走了。

以後,每當百姓要造反時,知縣就找這個農民給百姓做工作。

其實,這個農民隻飽餐了一頓,暫時填飽了肚子,其餘的時間還是饑餓的。可他就因為接受了知縣的恩惠,卻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和欲求,成為知縣手中的一顆棋子。

這兩個小故事再一次說明了選擇對人生的影響,你選擇了恩惠,就等於選擇了後患;你選擇了自強自立,就等於選擇了自由,甚至是成功的未來。

要有感恩之心

古人曾說:“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在生活中,當我們受到別人的恩惠時,也應該懂得回報,即使曾經施恩於你的人,因種種原因得不到你的回報,你也應該施恩給你周圍的人。

1919年,一位在歐洲大戰中受傷的年輕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處公寓,住在離安德森很近的地方。這個年輕人是讀了安德森的作品後才感到文學力量的強大的,但當他和安德森接觸後,安德森為人處世的觀點更深地影響了他。

後來,一個同樣受安德森作品影響的年輕人慕名拜訪了他,並虛心地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樣毫無保留地指點他,還幫助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

許多年過去了,安德森從未拒絕過一個向他求教的年輕人,他用他的作品和人格影響了許許多多讀者和著名作家。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考利稱讚安德森是“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視野流傳到下一代的人”。

第一個年輕人在1926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作品的名字是《太陽照樣升起》,而年輕人的名字是海明威。

第二個年輕人在安德森幫助他的幾年後寫出一部享譽全美的傑作——《喧嘩與騷動》,他的名字叫福克納。

許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安德森如此慷慨,願意把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時間和寫作技巧傳給年輕人。也許答案在這裏:安德森曾受教於另一位前輩作家——偉大的德萊塞。

將恩惠與友善多帶給周圍的人,使別人從我們身上也能得到一些幫助。這樣,在自己需要幫助時,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謙虛是福,傲慢是無知

要想從別人那裏學到知識,我們就應該以謙虛的態度去向他人請教,如果你不肯低下頭,而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那麼又怎麼能多學到東西呢?

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華寺,對住持釋圓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心滿意足的老師。”

釋圓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沒能找到一個自己的老師嗎?”年輕人深深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啊,我見過他們的畫幀,有的畫技甚至還不如我呢!”釋圓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來筆、墨、硯和宣紙。

釋圓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愛那些造型流暢的古樸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圓:“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圓微微一笑,搖了搖頭。

釋圓說:“你畫得確實不錯,隻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位置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壺往茶杯裏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壺在下的?”

釋圓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茶壺還要高,香茗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裏呢?隻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