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移民大柴湖》一書,是丹江口水庫38萬移民的一個縮影,填補了中國反映丹江口水庫移民這一重大題材報告文學的空白;它是移民這一特殊群體與生活和命運的對話,是重新審視自我的曆史回音,因而該書字裏行間無不烙上鮮明的時代印記。它作為備忘錄的意義在於:勿忘水庫移民曆史,感動柴湖移民的奉獻與執著,喚醒社會對柴湖移民的認識與關注!
心靈史:一種移民情感的真實描述
通讀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讀者常常不由自主地被一種穿透力和震撼力所折服:或驚訝感歎,或噓唏婉惜,或熱血沸騰,或潸然淚下,或激情振奮,或遺憾追問。究其原因,在於作者以真情摯愛的詩化語言敘事寫人的同時,也把水庫移民那種倔強耿介、直率淳樸的性格和飽經滄桑大起大落的心靈史和盤托出——這也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吧,盡管它是一段不堪回首、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情感折磨、心靈煎熬、精神創傷和希望不死的日子!
遷徙的兩難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遷移史。如從大西北黃河流域的農牧文明,到中原地區的城鎮化文明,再到沿海地區的工業科技文明,人們總會擇利而趨、選址而居,這是一種主動自願性的遷移,因此追溯考證家族史,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移民的後代子孫。水庫移民是水利水電建設的產物,是水利建設成敗的關鍵,是告別故土、割舍親情、選擇陌生、探求未知的羈旅,是改變命運、挑戰人生的契機,也是付出代價、作出犧牲、無私奉獻的代名詞,這是一種非自願被動性的遷移,因此,移民工程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也就決定了移民思想的複雜性和脆弱性。在《搬遷篇》中,為了丹江口水利工程盡快上馬,河南淅川移民初遷青海支邊的失敗,再遷鍾祥柴湖的無奈,作者用凝重的筆觸、淒婉的語言、真實的細節,描述了移民在兩難選擇中的情感曆程:待遷的向往——初遷的酸澀——返遷的淒苦——再遷的悲壯。在尋找夢中伊甸園的過程中,移民是通情達理的,因眷念故土而出現的猶豫、彷徨、擔心、憂傷、痛苦甚至個別人的抵觸逃避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此,作者不回避,不誇張,以藝術的真實和催人淚下的感染力,將移民熾熱的情感和坦誠的心靈展示給讀者,塑造了一大批特殊曆史背景下的特殊群體形象!
曆史陰影的困惑。當移民滿懷期待走進新家的時候,麵對的卻是一派荒蕪淒涼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簡陋的生存條件,他們不會感到一種深深的失望嗎?他們那種因巨大現實反差而不可抑製的憤怒情緒怎樣才能有效化解呢?他們又是怎樣在改造柴湖生產自救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呢?在《創業篇》中,作者重點描述了柴湖移民向命運抗爭、同貧困決戰的心路曆程,以及逐步走出曆史陰影向自我挑戰的精神變化。水庫移民是發生於“文革”動亂時期的重大事件,它給當事人所帶來的困惑是不能按照常規常理常情加以解釋和說明的:惡劣貧瘠新家的感官刺激怎能不使移民產生心理的失落、感情的怨憤呢?移民老上訪戶幾十年到省城赴北京的奔走呼號、風雨滄桑又怎能用“辛酸”兩字概括?麵對土地被占用、荒湖難治理、防洪沒有安全感、住房吃水困難的幾大問題且又長期得不到解決,怎能不使移民滿腹怨氣苦水窩火呢?為了柴湖的穩定和發展,老一代移民幹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李紀奎、吳豐瑞、鄧述海、傅明道、張相訓等人,他們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改天換地的真誠打動人,以排憂解難的行動留住人。基礎設施逐步配套,生存環境逐步優化,生產條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終於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變化麵前,移民群眾的氣也順了,心也齊了,思想也通了,信念也更堅定了,他們在曆經過失望——懷疑——激憤——忍耐——抗爭——奉獻的曲折複雜的情感煉獄之後,闊步邁向了一條自救自立、自尊自強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