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二(1 / 3)

一幅水庫移民的曆史畫卷

——讀全淅林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

【黃葉斌】

水庫移民是世界級難題。水庫移民屬於非自願性移民。水庫移民工程是一項繁雜的社會係統工程。

今天,當我們為三峽大壩水利樞杻工程提前勝利竣工而謳歌庫區移民的偉大奉獻精神時,是否應把目光回溯到四十年前由丹江口水庫遷移到湖北鍾祥市大柴湖4.9萬移民和他們子孫後代的曆史變遷和精神風貌?

今天,當南水北調工程正順利推進並引起世人關注的時候,是否應把目光投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丹江口水庫,以及庫區所在地淅川移民的命運、恩怨與奮鬥呢?

是的,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移民大柴湖》一書,就是一部全景式的十五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它從曆史的高度、情感的厚度和理性的深度,展示了一部丹江口水庫移民的曆史畫卷。作者以移民後代和移民代言人的身份,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曆時四載,縱橫兩省(河南、湖北)兩江(丹江、漢江),采訪求證有關部門和當事人,查閱引用史料數百條,終於完成了共和國曆史上最大最早的一次水庫移民工程的大視野的回望、大感情的自省、大手筆的反思。作品全篇不僅體現了決策層的決心和關懷、執行者的愛心和關心,而且再現了移民群眾的奉獻和忍耐精神,也融入了作者對移民的同情、讚美、感歎、疾呼、期待之情和血脈相連的移民情結。

備忘錄:一段移民曆史的沉重記憶

水庫移民是曆史的必然。從戰略決策的角度來看,人類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一般都會遵循趨利避害原則和丟卒保車策略;而從戰術實施的角度來看,因小失大和牽一發動全身的係統關聯的原則往往也決定著事情的成敗。因此,作者正視曆史,直麵現實,以時空轉移的曆史坐標為結構方式,從三個方麵再現、描述了水庫移民的曆史變遷:

淚別故土的悲壯——搬遷的憧憬與無奈。故土難移,“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土地情結,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移民在舉家搬遷時抱頭痛哭的無奈和掬一把故土包藏並叩拜祖墳的深情;為了國家建設需要,作為漢江最大支流的丹江,必須為根除水患蓄洪灌溉造福下遊更廣大的人民服務。於是,水庫移民深明大義,在初遷青海失敗之後,又一次把複遷的憧憬投向新的家園。當然,作者也用大量篇幅追敘了移民搬遷前的規劃、決策、動員和準備工作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以及搬遷地的曆史沿革、地域特色、人文資源和風土人情,還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共和國一代偉人和省地市領導者的調研決策、組織實施的風采,如毛澤東、周恩來、李先念、王任重、劉建勳、張體學、林一山、文敏生、梁西崑、戴士毅、黃益洲、吳豐瑞、李尚鈞等人。

曆史將銘記這一時刻——1965年4月21日,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召開的武昌特別會議上,鄂豫兩省省長聯手寫下“河南管遷,湖北包安”八個大字,從而拉開了丹江口水庫移民工程的序幕。曆史也將定格於這一幕幕移民大遷徙的畫麵——數萬移民於1966年3月至1968年8月分三批乘卡車、坐輪船告別故土。重放和回味這一場景,可以使當事人和讀者共同感悟“人生自古傷離別”的內涵和背井離鄉情難舍的悲壯!

第二故鄉的尷尬——創業的艱苦和徘徊。新生活的誘惑使水庫移民充滿無限希望,可一旦踏上“新建區”的土地,卻是個人跡罕至淒涼荒蕪的蘆葦蕩,以及藏身於葦林湖沼之中的簡陋低矮似部隊營房一樣的筒子房。惡劣的環境與自然條件,搬遷前後的物資生活的巨大反差,威脅著移民的生存,也動搖著移民紮根柴湖的信心。為此,作者在不回避困難與矛盾,不粉飾移民生活狀況的情況下,以更多的筆墨、更飽滿的激情歌頌了移民幹部群眾自力更生搞好生產自救的氣概和精神。為了建設好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大柴湖”,數萬移民打響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荒湖之戰:墾荒造田必先砍去丈餘長且堅硬的鋼柴蘆葦並細挖蘆根,於是拖拉機、砍刀、鋤頭、鐮刀全用上,學生幹部齊上陣,奮戰10年的墾荒終於換來一片片綠洲;為治理“水袋子”,建立以排為主的排灌係統,先後修建了2個排水閘,開挖引河22公裏,修建近百公裏的9大支渠和10公裏長的兩大台水灌渠,配套橋梁65座,渡槽4座;興建學校、衛生院……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圖畫的柴湖移民,就是憑著“共產黨員跟我上”的豪邁,下雨天每人手中一把鍬開溝排水的執著,大年初一修大渠的拚搏,為自己安身立命求生存謀發展奠定了基礎。盡管創業階段出現過因土地糾紛和生活條件而鬧返遷的風波,對土地進行過試種水稻和包產到戶的兩次革命,柴湖移民畢竟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和不屈的性格勇氣走出了生存的困境、迷茫和徘徊,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升華了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創造精神。

走向明天的希望——脫貧的攻堅與出路。由於政治、曆史、經濟、政策等方麵的原因,柴湖移民盡管在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安營紮寨了,但人多地少的事實還是使移民陷入“吃糧靠統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怪圈。據水電部長辦的調查報告,截至1982年11月底,移民戶平負債243元,80%的移民是極其貧困的,其中約10%靠野菜蘿卜充饑,40%是野菜玉米糊,孤老病弱者要飯討米。到2000年底,仍有三代同堂、人畜同居116戶,近萬人居住在當年移民的磚坯房內。當地飲水和醫療衛生條件差,地方病發病率高,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千元,低於800元的貧困戶占全鎮總戶數的13.8%……貧窮,似一座無形的大山重重地壓在移民們的頭上,也牽動著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心。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貧困攻堅戰打響了:李鵬總理曾經在人民日報《情況彙編》上批示,國務院、水電部、長江委、省政府多次派出調查組,省委、省政府在大柴湖先後兩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對移民危房改造、農業稅減免、醫療保障、飲水工程等14個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對3000多戶萬名移民給予優惠政策,疏散搬遷至市內15個鄉鎮場385個村1236個組,從根本上解決移民先天不足的貧窮病根;近十年來,荊門、鍾祥兩市先後派出近萬人小康工作隊常駐柴湖38個移民村,捐款捐物近千萬元,為扶貧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橫跨柴湖鎮東西的高速公路,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我們想把欠柴湖移民的情彌補一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如是說。作者滿懷深情地點評:一個“欠”字,說明了共產黨是一個對人民負責的黨,一個“情”字,說明了共產黨與人民生死相連的血肉關係。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在新的世紀,十萬柴湖移民緊跟引路人,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又邁開了新的步伐,希望的曙光又重新點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