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大柴湖》研討會摘要
【何伶俐】
羅安梅(荊門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移民大柴湖》是我市近期出版的一本耐讀耐看的優秀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作品真實地記述了我國最大移民鄉鎮——柴湖鎮的厚重曆史。作者以翔實的資料和寫實手法,對柴湖的曆史和現狀作了比較全麵、詳盡、深層的記述,使讀者對柴湖移民搬遷、創業的發展過程有了一個全麵的了解,讀後給人以厚重感。作品真情地謳歌了6萬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作出巨大犧牲的奉獻精神。書中動人的情節、感人的故事,無不充滿了對移民樸實無華優秀品質的歌頌和讚美。全書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弘揚了主旋律,反映了時代精神風貌。作品真誠地提出一個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大問題——移民問題。作者在客觀記述移民搬遷、創業、脫貧過程時,用了不少筆墨對曆史和現狀進行了深層剖析,對我們今天如何做好移民工作,極具參考借鑒價值。
全淅林(本書作者):作為一名長期與移民生活在一起的的基層文化工作者,自身又是地道的移民,對移民有著特殊的感情。采寫《移民大柴湖》前前後後、斷斷續續花費了四年的時間。期間經曆了不少的曲折和困惑。對此,在書的後記中略有所述,我之所以不想詳細地講述這方麵的事情,是因為相對於整體移民的奉獻精神來說,我做得微不足道,我隻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對於報告文學我研究的不多。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我是第一次寫報告文學。如何寫移民大柴湖,當初我的確很為難。好在我擁有對移民生活的更多了解,對大柴湖變遷的更多經曆,對柴湖移民問題有更多的思考。所以,我緊緊抓住移民的苦寒和黨的溫暖冷熱兩條線,把移民的艱苦經曆和奉獻精神展示給大家,把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對移民的關愛展示給大家,給曆史留下記憶,讓後人多一些對移民的了解。
柴湖移民是我文學創作的源泉,愛移民、寫移民,是我創作的永恒主題。感謝荊門、鍾祥、柴湖鎮聯合召開這次研討會,今後我將加倍努力,用更多的文學作品再展移民風采、譜寫移民新篇。
餘啟德(柴湖鎮鎮委書記、鎮長):我鎮是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也是全省扶貧開發的重點鄉鎮之一。由於國家建設的需要,20世紀近5萬河南淅川移民遷居大柴湖,移民曾經曆了待遷、搬遷、返遷、再遷等多次反複,曆經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柴湖已經發生了曆史的巨變,移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移民作家全淅林同誌為了讓社會對柴湖移民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為了讓移民的子孫牢記前輩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創業精神,花費了三四年時間,搜集了大量資料,用文學的手法寫出了十多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全麵真實地再現了移民40年來的風雨滄桑,展示了移民“踏汗水波濤,鑄江漢豐碑”的風采,熱情謳歌了移民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建設新的家園的拚搏精神。
《移民大柴湖》一書,得到了省、市領導和專家們的充分肯定。它的史料上的真實性、文學上的藝術性、政治上的思想性,都是非常難得的。這是一部10萬柴湖移民的悲壯故事、激情故事、豪情故事,曆史的、政治的、命運的、社會與家庭等諸種合力的共同整合,通過淅林的筆端盡現柴湖移民戰天地、泣鬼神的無畏精神,從而產生了一種具有穿透和震撼的力量,重重地敲擊著我們的心,柴湖移民坎坷的命運和奮力的抗爭,無疑令我們在扼腕唏噓的歎息之後而深遠思之。
全淅林同誌在這十幾萬字的篇幅中,濃縮了柴湖移民移民大柴湖後跨世紀的艱苦奮鬥壯舉,展示了柴湖移民背井離鄉、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和無畏的犧牲精神。《移民大柴湖》不是曆史文獻資料的簡單堆砌,也不是人物對話、故事情節的羅列和銜接,更不是用美妙的詞句來讚揚而嘩眾取寵,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表述了十萬移民戰天鬥地的感人事跡,充分表達了作者和柴湖移民一樣對故土淅川的留戀、對大柴湖這片熱土的拳拳之心和灼灼之情。
馮道信(鍾祥市作協主席):一位哲人這樣說:“社會就是在克服困難、改造逆境的矛盾中不斷發展的。人是生活的主人,透過事業的發展的棱鏡才能看到自我生存的價值。”讀了全淅林同誌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一個最真切的感覺撲麵而來,用最簡短的話來概括,那就是“柴湖移民是生活的主人”。
作者全淅林傾注滿腔熱情,真實地反映了柴湖移民大搬遷的曆史事件,表達了自己對父老兄弟的真實情感,傾訴了自己對新生活建設者的真正熱愛。同樣,用最簡單的話評估《移民大柴湖》,那就是“真情真愛寫真實”。作者站在曆史的角度,傾注了無限的真情與真愛,以大氣魄、大視角關照和描摹出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者和移民這兩類人群的大精神、大境界,從而,顯現出了曆史的大真實。全淅林飽蘸深情的筆,真情真愛寫真實,在我們麵前展開了一幅人民群眾氣壯山河、消除貧困的曆史長卷,也譜寫了一曲人民群眾驚天地、泣鬼神的慷慨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