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展(荊門市評論協會主席、荊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移民大柴湖》是一部全景式的報告文學,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貼近現實,關注國計民生。它把寫人與寫事融在一起,是一部形象化了的移民史的折射和縮影。二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縱線性結構安排巧妙,用具有時代感的評議描述了移民的曆史、現狀,特別是每章的提示語言非常好,使人一看提示就想讀下去。三是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在透視貧困的時候,能用思辨的眼光來分析貧困的根源,比如對失敗的初遷,人與命運的抗爭,移民的奮鬥與希望,都有比較深刻的思辨。
王世春(荊門市作協副主席、秘書長):《移民大柴湖》的出版發行,不僅是鍾祥和荊門文壇優秀文學成果,同時也是鄂豫兩地人民群眾精神產品成果的展示。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以紀實的創作手法和獨特的表現方式,真實而藝術地全方位地再現了柴湖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顧大局識大體,舍小家顧大家,響應黨和政府號召,離開祖輩生活的故鄉淅川,移民來到鍾祥境內一個陌生的荒野地方,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墾荒生活,重新建家立業,以主人公的飽滿激情和戰天鬥地的拚搏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開始新的人生創業之路,建設新的家園。整部作品結構新穎嚴謹,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氣勢恢宏;在敘述的宏大場景與典型事跡的推進中,其故事情節彰顯時代脈搏節律的跳動,人物個體與群像的刻畫,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作者以飽滿的政治熱情,高度的使命感、責任心,懷著對人民的樸實深厚真摯的感情,通過刻畫黨和國家領導人心係民眾疾苦,關注民生的動人情節,濃墨重彩地刻畫我們黨立黨為民、執政為民的豐功偉績,頌揚了一大批黨的基層領導幹部,生動地再現了移民為了國家建設大局的需要,甘願背井離鄉,吃苦負重,樂於犧牲奉獻,治理荒蕪,改變貧窮,建設新柴湖的感人場麵,撼人心魄,令人難於忘懷,催人奮進。
徐傳洲(鍾祥市文聯副主席):《移民大柴湖》是鍾祥報告文學的一大成果,它正視曆史、直麵現實,是荊門市多年來難得的一本好書。其特點是:第一,它的主題是難得的移民主題。第二,它具有厚重的思想內容,作者用獨特的眼光、凝重的筆墨描寫了漫長的移民過程。第三,全篇結構緊密,宏觀全景與微觀細節之間的轉換自然,體現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全淅林奉獻給讀者的是一本沉甸甸的《移民大柴湖》,他的不屈不饒的精神和責任感值得每一個文學工作者學習。
馮應成(鍾祥市特校教師):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對柴湖移民的曆史和現狀作了較全麵、係統、深層的敘述和剖析,作者用大量事實和史料依據,懷著親情、鄉情、友情真實地記錄了這一特定時期特殊人群的過去和現在,多層次、多視角、多方位展現了移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揭示了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現狀。全書對移民的曆史進程論說縝密,敘述充分,過程嚴密。理據事據交替交換得當,起承轉合,文字收束準確,從而強化了報告文學的靈魂——真實。同時,全書緊扣現實,切合時代變遷的脈搏。作品主題、作者觀點立意都根源於現實生活,取材於現實和史料記載,真實可信,視角獨特。
黃葉斌(鍾祥市作協副主席):《移民大柴湖》是一本教科書、備忘錄、心靈史,它體現在作品的大視野、大手筆、大感情。它從曆史的高度探索水利工程的源頭,從理性的高度反思出移民工程的得失。時空跨度50年,資料詳實,內容豐富,氣勢恢宏。作品全篇不僅體現了決策層的決心和關懷、執行者的愛心和關心,而且再現了移民群眾的奉獻和忍耐精神,也融入了作者作為移民代言人對移民的同情、讚美、感歎、疾呼、期待之情和血脈相連的移民情結。
宋育舫(鍾祥市人大副主任):全淅林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真實地記載了我國最大移民鎮的曆史和現狀,真切地謳歌了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清晰地記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移民的關愛,既是一部以人為本、弘揚主旋律的優秀作品,又是一部研究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參考書。
蔡章田(鍾祥市委宣傳部長):非常感謝荊門市文聯、市作協以及鍾祥市文聯和柴湖鎮各級領導對《移民大柴湖》一書的關係和厚愛。作者全淅林是一個優秀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優秀的鄉土作家。《移民大柴湖》是一部精品力作,它的出版是鍾祥移民工作的一個起點,它是一部主旋律作品,是一個重大題材作品,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三貼近作品,是思想性、藝術性、曆史性、政策性都屬上乘的傳世之作。我們要充分運用好這本書,使其充分發揮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何伶俐根據會議錄音整理,原文刊登於2005年12期《作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