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寬(鍾祥市文聯副主席、市詩詞學會會長):遷徙對於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並不陌生。曆史上,因為戰爭或者天災,我們的祖輩一次又一次地從甲地遷向乙地。為了振興中華,造福人民,修建丹江水庫,像淅川人民那樣大規模全方位成建製的有序大搬遷、大移民在中華民族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與無畏,執著於無私,可歌可泣,可圈可點。全淅林先生的新作《移民大柴湖》站在曆史的高度俯瞰和回顧了這段共和國難忘的大遷移。它作為一部紀實性報告文學,客觀、真實地記錄了被稱作“亞洲第一大內陸淡水湖”丹江水庫兩岸的淅川人民,從待遷、返遷、複遷、重建與創業的漫漫長路間的酸甜苦辣鹹,熱情謳歌了移民舍小家、為國家的高尚情操,以及鍥而不舍、艱苦奮鬥、開拓創新、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向廣大讀者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移民大柴湖曆史畫卷。
《移民大柴湖》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筆觸,絲毫沒有回避史無前例的特殊年代,淅川人民以“三忠於、四無限”的“破私立公”的一顆赤子之心,作為“政治移民”義無反顧地背井離鄉。《移民大柴湖》又以抒情的筆調,蒙太奇式的手法,忽而推,忽而搖,忽而定格,讓讀者自己去品味,移民50年,曆史一瞬間,移民血汗淚,光明在明天。
王國俊(鍾祥市文聯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長):《移民大柴湖》一書包含三個篇章,即令人驚訝的搬遷篇、令人沉重的創業篇、令人振奮的脫貧篇。作者全淅林以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了移民的過程,以全景式大視角再現了柴湖的建設場景以及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柴湖的關心。這本書的出版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將讓人們重新認識柴湖,重新認識移民;它將引起所有具有良知的社會各界人士對移民的關愛和支持。這一部具有特色的報告文學,不僅對將來的水利工程建設的搬遷具有參考意義,而且對將來柴湖的移民子弟對這段曆史的了解具有深遠的意義。
張德宏(荊門市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市文聯副主席、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我認為全淅林同誌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是我市近年來難得的一部佳作。它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丹江水庫庫區移民生活及命運曆程,客觀真實生動地再現曆史、敘寫事件,用飽蘸深情的筆墨頌揚移民這個特殊群體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滿腔熱情地謳歌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移民大柴湖》堪稱新中國移民的悲壯畫卷、大柴湖變遷的不朽史詩,應該載入大荊門文學創作的史冊。
《移民大柴湖》成功之處至少有五點:一是成功地處理了報告與文學的關係,既有真實性又有文學性,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爐。二是成功地把握了點與麵、小與大、上與下的分寸與尺度,客觀、真實、公正。三是布局合理,剪裁得當。四是語言詩化,句式精煉。五是濃墨重彩,滿紙深情。
《移民大柴湖》的創作成功給我們如下啟示:第一,作家隻有心係人民,情係熱土,擁抱生活,才有可能寫出貼近現實的好作品。第二,作家隻有下真功夫,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有可能得到豐收的回報。第三,作家隻有常懷社會責任感,永遠不失道德良知,才能擔當起“靈魂工程師”的重任。第四,作家隻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雖九死而不悔”,才能抵達成功的終點。
《移民大柴湖》如能在細節方麵再著墨多一些,在寫人方麵再下功夫一些,當會更精彩。
鄭倫智(荊門市報告文學學會副主席、秘書長):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的問世是我市報告文學界的一件喜事、一件大事。《移民大柴湖》是一部意味深長的作品,可以說篤實敦厚、曆真情切、所悟所感、意味深長。意味,就是可以反複回味的真意,也是出人意料的趣味,如同“一杯醇酒可以潔淨飲者的血液”,《移民大柴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潔淨讀者的靈魂。
《移民大柴湖》在三個方麵的特點、顯示了作者的濃厚功力。一是傳述方式上,既有全景式的線性結構,又有集合式的非線性結構,二者配合,相得益彰;二是敘述語言上,豐富而極具個性化,詩一般的語言為本書添彩不少;三是敘述風格上,注重田野調查,注重報告的真實性,糾正了一些以訛傳訛的媒體報道,在證偽和甄別中顯現出真實的力量。綜上所述,《移民大柴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其顯示出來的報告文學的精神、風骨,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學是具有特別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