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會忘記,在聲勢浩大的移民疏散安置中,為了彌補外遷移民費用資金不足的缺口,2004年9月15日,鍾祥市召開柴湖扶貧捐資大會,市委書記周鬆青、市長章良華帶頭捐款,每人500元投入了捐助箱。在他們的影響下,幹部職工紛紛獻愛心,三百五百,慷慨解囊,企業、單位在所不惜,千元萬元,真情奉獻,沒幾天功夫,社會各界就捐資270多萬元。
他們捐助的是錢,他們獻的是情。
移民們感動了,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渾身直冒熱氣!
還有,令移民們滿意的是上級黨委為他們選派了一位好的“當家人”。俞啟德剛過不惑之年。年輕時的他,當過生產隊長、水利技術員,後來到鎮裏當了農業幹部。他先後輾轉於6個鄉鎮,不是當鎮長,就是當書記,走一處留下一處口碑,多次被評為地市優秀幹部,如今是湖北省“十佳優秀鄉鎮黨委書記”。
有人說:“人難纏,事難辦,進了柴湖心就煩。”
餘啟德說:“對幹部要嚴,對壞人要狠,對百姓要親,打鐵先要本身硬。”
他敢於負責,處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人們心裏有疙瘩,要找他談,有了矛盾,要找他說,以至於每天找他來上訪的人,寧可不吃飯,也要排隊等候。他把來信來訪看作是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是加深幹部與百姓感情的橋梁,對於損害移民利益的人和事依法查處,讓移民有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所以人們稱他是好的“當家人”,把他比作《希望的田野》電視劇中的徐大地。
在他走馬上任柴湖鎮委書記不滿一年的時間內,他按照省市繪製的藍圖,帶領廣大幹部群眾狠抓落實,實事求是地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使移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2004年移民人均收入1188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加208元。
在李官橋村,6戶移民在喜慶的鑼鼓聲中喬遷新居,大門上的紅對聯寫道:
舊貌換新顏,全靠黨的好政策
致富奔小康,憑借東風滿鼓篷
東風一夜花千樹,淚到盡時便是笑。黨和政府對移民的深切關懷,似甘露浸潤著柴湖移民的心,各級領導和社會賢士對移民的關愛,使柴湖移民倍增力量和勇氣。鍾祥市政協委員、移民個體業主李士峰說得好:“我現在雖然說有房子、有車子,手裏還有幾張可用的票子,是靠扛啤酒扛出來的,是靠熬夜吃苦幹出來的。想富裕,一要好政策,二要能吃苦。不幹是白搭。”
經過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了,那些有說有笑前來趕集的老少男女,走進商店與老板討還著價錢,把彩電、洗衣機抬起就往自己的小手扶車上放。他們說原來連黑白電視也看不起,現在就要來個“一步到位”!
有一位大約六七十歲的老大娘,買衣服時執拗地非要買一件大紅襖不可,當即還穿到身上吸引了眾多的過往顧客。老大娘笑嘻嘻地說:“說了也不怕你們笑話,俺從結婚到現在,穿大紅衣服還是大閨女坐轎頭一回呢!”
老太婆穿大紅襖是頭一回,在移民中,類似的“頭一回”太多了:
靠沙發是“頭一回”,看彩電是“頭一回”,出門騎上“雅馬哈”是“頭一回”,坐在家裏打電話是“頭一回”……過去看著老居民糧滿囤、油滿缸、穿新衣、住新房,光棍漢子娶新娘,大把票子存銀行,現在這日子已經來到自己的家門口,有的已經迎進屋了。
橫貫柴湖東西的高速公路標杆直挺挺地站在風雨中,一台台挖掘機、壓路機隆隆的響著開過來了。這意味著柴湖駛入快車道的日子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