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大娘,買了一件大紅襖穿到身上
一場瑞雪,銀裝素裹,迎來了2005年元旦。
柴湖井字形的幾條大街兩旁,那多年來一直黑燈瞎火的盞盞路燈,此時閃爍著耀眼的光亮,聆聽著悠遠清脆鏗鏘的新年鍾聲,喜迎著新曙光的到來。
“過上好日子,再也不受窮”,這是柴湖移民的夢。這個夢,夢了幾代人,夢了幾十年。
給點陽光就燦爛。省政府全方位地解決移民貧困的十多項工程從會議桌上,從文件紙上,一一躍到柴湖這片土地上:
——耗資3000多萬元的白土地廟排水工程即將竣工投入運行,可把湧來的漬水送入漢江,使居住這裏的人不再懼怕行風走雨、不再擔心房地受淹,因此一年可減少損失數百萬元。
——萬人再遷大疏散,全鎮已移民600多戶,3000多人。待遷的人,正在忙碌著做各種準備。遷出的人住上了新房,分得了土地,享受著優越的待遇;留下的人又多有了一份土地,精心安排,細心耕作。
——中小學校舍,該修已修,該建已建,鎮上兩所中學還修建了造型美觀、寬敞明淨的大食堂,同時可供一千多名學生用餐。過去學生排隊打飯,淋雨吃飯的淒涼不再了……
——柴湖衛生院的門診部、住院樓修繕一新,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已經啟動,患病後不用再苦愁沒錢醫治住不起醫院,不需再去求神拜佛了……
——新修建的紅升、襄東兩所福利院拔地而立,孤寡老人住進了老人公寓,起居有人照料,三餐不用操心,再不因老無所依而犯愁了……
——黑色油路通到村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下雨不濕鞋,日出有綠蔭”替代了,來來往往的車輛再也不跳“搖擺舞”了……
——新修建的柴湖東街、西街兩條水泥路,平坦寬闊,與中興街路平行相對,使走了幾十年的爛泥路畫上了句號……
為了移民增收減支,38個移民村2004年322萬元的農業稅免繳了,生活特困戶數十萬元的生活救助款分別發放到移民手中了……
多年來,38個移民村長年累月地駐有扶貧工作隊,為移民辦了數不清的好事實事,扶持現金、物資折款總額超千萬元。
這裏,讓我們就2004年荊門市派駐移民村的工作隊舉幾個例證吧:
——荊門市煙草專賣局,為李官橋村扶持現金17萬元,為6戶住“兵營房”的移民改建了新房,修路1.2萬米,修渠2000米,還幫30個貧困生解決了學習和生活費用……
——荊門市民政局駐雙河村工作隊,改造貧困戶房屋3戶,修建漁塘護坡370米,配備農灌設備,共扶持資金近15萬元。
——荊門市發展改革委員會,為石營村道路修建、飲水工程、農田灌溉、扶助幫困已投入46萬元,為集鎮貿易市場擴建、紅旗小學危房改造爭取項目資金70萬元。
——荊門市財政局扶持現金22萬元,修建村級公路2300米,維修村小學教室13間,另還贈送DVD、彩電、圖書、藥品等。
…………
當然,不僅僅是他們!
當然,也不僅僅是如此!
他們一年365天與移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給予移民的,除了物質資金外,還有他們的思想、他們火熱的心、他們深厚的情。正是他們火熱的心,化解了移民心中的困惑;正是他們深厚的情,激活了移民奮爭的積極性!
俞正聲說,我們想把欠柴湖移民的情彌補一下。
一個“欠”字,說明了共產黨是一個對人民負責的黨,一個“情”字,說明了共產黨與人民生死相連的血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