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水了,甜滋滋的味道美在心裏頭
一路陽光,一路飛奔。幾名記者走進偏僻的柴湖中幹橋村,見到幾個從田間忙活回村的年輕姑娘在一家院子裏停下腳步,扭開水龍頭,把手對著嘩嘩的自來水衝洗,衝洗完雙手又捧起水來喝,讓人頓生涼爽之感。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笑得合不攏嘴:“你們看看,這水清亮亮的,喝著甜絲絲的,煮的飯啊香噴噴的,我一個大老婆子自打搬遷過來,喝了幾十年卡喉嚨的地下水,現在喝上了從咱們老家流來的漢江水,壓根都沒想到。”
“大柴湖,臭水窩,地下水腥臭沒法喝”。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曾為柴湖修建了一個小水廠,但因設施不配套、取水河道改道水源枯竭等原因被迫幾度停產,柴湖移民長期依賴堰塘水或“壓把井”水生活,人身健康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已成為柴湖脫貧、振興發展的最大最直接的障礙。
柴湖衛生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王西印介紹,柴湖是全國食管癌疾病高發區之一,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嚴重汙染,有多種指標嚴重超標。沙樓村農民張金娥,52歲死於食管癌,她的丈夫沙登芝、小叔子沙登茂、沙登科在不到七年時間內也先後因食管癌去世。數據顯示,柴湖每年新增食管癌病患者在三十例到四十例之間,食管癌是柴湖的“頭號殺手”,地下水堪稱是“殺手之父”!
2005年深秋的一天,柴湖鎮政府來了一位新華社記者,奉命來采寫“湖北省十佳鄉鎮黨委書記”餘啟德。可是,餘啟德拒絕談自己,卻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說實話,我不是柴湖人,過去也不在柴湖工作,對柴湖也並不太了解,省委、省政府先後兩次在這裏召開扶貧開發現場辦公會,確定了以疏散移民為主的十多個扶持項目,本以為這些項目的實施可以讓移民脫貧致富,長居久安,可是我來後發現,省委、省政府的扶貧項目盡管都很關鍵,都很重要,但吃水問題不解決好,移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很難有保障……”這天,記者和餘關門談了大半天,後又親自下到村組去了解情況。
記者采訪後走了。文章是怎麼寫的?餘啟德不知道。
初冬的一天,省政府派出一個由省水利廳、衛生廳、移民局、腫瘤防治研究所等多家單位聯合組成的6人調查組來到柴湖,他們帶著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家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批示的新華社記者寫的“內參”文章,來對柴湖的水質進行專題調查。
調查組奔忙了一段時間,臨走時負責人對餘啟德說:你反映給記者的情況很重要,柴湖區域內地下水鈣鎂離子、鐵鎂離子含量普遍偏高,水質不適合作飲用水源,並且移民已飽受其害,我們會將情況如實向省領導彙報。
調查組走後不到一個月,也就是農曆2006年的臘月二十八,人們都在忙著準備過年,鍾祥市接到省政府辦公廳緊急通知:半月之內拿出柴湖安全飲水的規劃草案。
這年的大年沒有休息日。鍾祥市火速組織人員,請省水利設計院李瑞清等19名專家到柴湖踏勘協助定方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湯圓,專家們仍在柴湖搞規劃設計,與家人的相聚隻能是在電話裏。
…………
這年5月30日,天氣異常晴朗。省委書記俞正聲再一次來到柴湖,把目光長時間地停留在柴湖老自來水廠上。柴湖老水廠修建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他看到河床改道,取水沒有保障,設備落後,破爛不堪,日供水不到兩千立方的水廠時,他好一陣子沉默和心痛。臨走拉住餘啟德的手安慰道:“小餘,別急啊,柴湖飲水工程不是個小事,我會放到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