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依依,熱土難離。正如大詩人艾青所雲:“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著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但是,為了脫貧致富、為了尋求新的發展,他們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不得不再次踏上搬遷之路。
在實現疏遷計劃的過程中,移民的思想一度出現了反複。鎮長鄒衛國說:“開始申請爭先恐後,主動要求外遷的有三千多戶一萬兩千多人,我們愁著沒辦法安置,可是後來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許多人收回申請,不想外遷了,有的甚至搬遷協議書也簽字了,最後也變卦了。”
萬人大疏散,是一步高棋。
過去,人們盼著遷,條件不允許;現在,政策來了,移民又猶豫了。症結在哪裏呢?
為了弄清移民的思想,把準脈搏,鎮裏組織百名幹部進村調查。鎮黨委書記餘啟德把移民愁遷歸納為:
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移民們經過幾次搬遷,吃了不少的苦頭,患了恐搬症,存在“走一處,不如守一處”的心理。二是柴湖這片荒湖經他們幾十年的汗水澆灌,已變為綠洲,成為他們難舍難離的熱土,如今再從這裏搬出去,親情難舍,舊土難離,忍心不下。三是認為柴湖地理條件好,地好種,路好走,上學就醫都方便,遷到外地,地雖多,地塊小,翻山越嶺種水稻不習慣。四是擔心分散安置七零八散,到了他鄉受人歧視,遭人白眼。歸根結底一句話,守土戀舊思想比較嚴重,比較普遍。
再好的政策,移民不認識,不落實等於零,再好的願望群眾不買賬、不領情,就難以變為自覺的行為。要知道,為這萬人再遷,有多少人操心得吃不下、睡不安啊!
早在20世紀末,鍾祥市就拿出了移民疏散方案,荊門市也同意上報爭取。但是,蔣祝平書記到柴湖現場辦公沒有答複。沒有答複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主要是沒有錢啊!現在,社會經濟條件有了基礎,俞正聲書記來了,省委、省政府拍板答應了,這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定下來的,這個機會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實在難得啊!移民,你為什麼不珍惜呢?
移民疏散地牽扯15個鄉鎮,近400個村,1000多個村民小組,在如今惠農政策下,叫人家拿土地出來,等於割人家身上的肉!房子也給你蓋得好好的,單家獨院,廚房、廁所、豬圈配套,移民,你為何不領情呢?
向省委立下軍令狀親自擔任鍾祥市柴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周鬆青同誌著急,柴湖鎮的書記鎮長們著急,可是光著急又有什麼用呢?
“再宣傳,再動員,讓黨的政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周鬆青帶領人馬來到移民村,與移民們促膝談心,親自解答他們的疑慮。
“市裏出台的政策好是好,就怕有的兌不了現!”
“你們不用擔心,凡是出台的政策都是經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了的。落不實的地方,你們就打我周鬆青的電話!”
“試點上蓋的房,院落太小,廁所、豬圈與廚房相對不雅觀,地基能不能擴大點兒?”
“這意見提的很好,我們馬上修正院落建設方案,保證再建的房子配套讓大家滿意!”
傾心相談,舒心暢言。有的移民甚至提出:“遷到外地後,人家嫌我們窮,說不來老婆怎麼辦?”周鬆青在笑聲中作答:“那就是要幹!要幹出個名堂來。如果你紮紮實實的幹了,不能致富,我負責,說不到老婆,我還負責!除非你是個傻蛋!”說得人們大笑起來……
大清早,包村幹部上百輛摩托車、自行車飛向移民村,趁人們吃早飯的時候人好找,就開始了“思想戰”……紅升片黨總支書記曹揚恩同誌說:“移民不是不講理,是我們工作沒到位,經我們做工作,全片已遷出300來戶過千人,還有許多人在等待安遷。”
移民外遷起高潮。紅日秋風裏,一輛輛滿載著再遷移民,滿載著櫃子、箱子、鍋碗瓢盆、鋤钁鐵鍬、豬仔雞鴨的卡車,貼著“告別熱土,走向新家”、“艱苦奮鬥,脫貧致富”的大紅標語,在鞭炮聲中,在親人們“再見”聲中,徐徐開動了。重登征程的移民,隨著車輪的滾滾飛轉,向新家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