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擁抱希望(2 / 2)

怎麼辦?這道難題擺在柴湖鎮領導的麵前,他們必須作答。

辦法總是會有的。“憑命拽,抓鬮!”鎮黨委書記俞啟德一錘定音。

大多數人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時候,不就是抓鬮嗎?

200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到北京大學演講,近3萬名學生每一位都想獲得僅有的600張入場券中的一張,為了體現民主、平等和機會均等,世界名牌高等學府不是也采取抓鬮的辦法嗎?

初夏的雨後,天空明淨而深遠,清新的空氣,帶給人們一份愜意,一份好心情。

6月11日的這天下午,近兩百個席位的柴湖政府會議室,滿滿是人,移民代表們正在期待著安置地點的確定。

會議按議程宣讀了注意事項,選出了唱票人、計票人、監票人後,一二百人的目光同時聚集到一個地方:

38個有效號碼,裝進了38個信封;

38個移民村派出了38個移民代表;

38個移民代表按村名筆畫為序,依次走上主席台,抽出了代表他們的選擇,決定他們命運歸宿的那個“號”。

為了讓曆史記住這一天降落在萬人頭上的這38個“天數”,為了讓曆史的昨天與發展的明天接軌,同時,也為了便於你順道到再遷移民家中喝碗新穀釀成的醇酒,現將遷安兩地的對接錄載如下:

一場浩浩蕩蕩的再遷拉開了帷幕,移民們多了一次選擇,喜形於色,上廁所也哼起了河南曲子“今日俺家喜事多……”

武洲村一位姓侯的再遷戶說:“幾十年來,我們全家7口人,都窩在兩間小房內,這次按政策我將分到2套房子,一夜間就擁有幾萬元的財產,還有十多畝耕地,這是我一輩子從來也沒有做過的夢呀!”他召集全家人開家庭會,商量著今後的打算……

在報名申請再遷人數近600人的吳營村,有幾個村幹部正在田頭指指點點,他們計劃著外遷移民走後,怎樣重新規劃和利用讓出的土地,把群眾脫貧致富的算盤打的叭叭響……

希望之火,已經點燃,閃爍在柴湖這一方土地上,閃爍在移民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