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個移民村代表依次走上台,抽出代表他們選擇、
代表他們命運的那個“號”
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水回還、春氣彌漫、春樹發芽、春花怒發,枝頭兒的鳥兒也喳喳喳地叫個不停,讚頌著春天的美好。
一頭頭三元仔豬牽進了貧困戶的豬圈,一群群扶持給移民發展起來的波爾黃羊被趕向草場,一堆堆男男女女圍在一起,爭著看《柴湖移民疏散遷移的若幹政策規定》的文件……
鍾祥市委副書記陳秀生說:“土地是移民生存和致富的最基本條件。由於曆史原因,柴湖移民人多田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兩年之內疏散移民一萬人,這將從根本上提高移民土地的占有率和生活空間,有利於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善,有利於加快移民實現脫貧致富的步伐。”
“人口這麼稠,早該鬆鬆箍。”有人認為這項決策好是好,就是晚了點。
但是晚了點,總比沒有好吧?
人們欣喜,打心底裏高興。
過去移民們見麵打招呼是“吃了沒有”,後來變成問“在忙什麼”,如今又改了轍:“搬不搬?”
這次搬遷不同於過去,過去搬遷是為了修水庫,水庫的水漲到那兒,人被圈到那個圈裏,注定的不搬也得搬,而且還是“整搬整遷”。這次不同了,搬遷目的是為了讓移民脫貧致富,原則是“政府引導,移民自願”,統一規劃,分散安置,7.5萬人遷出1萬人,你可以選擇搬,也可以選擇留,“自願”是自己的權力。
細看那文件規定,優惠政策著實讓人歡欣鼓舞:
統一安置地條件適宜,水、電、路三通,農田水利設施配套。
安置的鄉鎮場拿出農民二輪承包地以外的機動地,確保外遷戶人均享有旱澇保收耕地1.5畝以上(丘陵地區可適當增加),宅基地、自留地按有關政策落實。
外遷戶由政府出資修建,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公開分配。每戶3間正房,建築麵積75平方米左右,2間廚房,建築麵積20平方米左右,並配套豬圈和廁所,土管部門免費發放集體土地使用證。
外遷戶免繳農業稅。
符合外遷條件,在市外農村投親靠友自找搬遷點,同時執行第6條規定的,政府按人平3000元的標準補助。
教育部門負責辦理移民子女讀書插班手續,免收學雜費。
金融部門對外遷移民的生產、生活小額貸款給予優先安排;民政部門對外遷的困難戶給予適當的生活救濟補助。
黨的政策得到了廣大移民的理解和支持。爭相報名,紛紛申請,一時間“搬遷”二字占領了人們的心,充盈著柴湖。
按照疏散計劃,這次遷出柴湖的1萬移民將被分散安置在市內15個鄉鎮場的385個村1236個組。由於分散安置,被安置地有湖區,有丘陵,有遠離城鎮的,有近靠城區的,有十戶八戶安置到一個村的,也有一戶兩戶安置於一個村的。條件有差異,環境各不同。多數移民希望能遷到平原,分得一份沃土,也希望遷到城鎮周圍,上街趕集、孩子讀書、看病就醫方便點……應該說,他們的這種願望並沒有錯,但是客觀上卻是難以滿足的,正如我們平時期待萬事如意,卻並非事事如意一樣。試想,3000多戶的萬人搬遷,要做到人人滿意,即使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的首腦一齊來出謀劃策,恐怕也難以讓人們個個如願,人人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