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情動荊楚(1 / 2)

俞正聲:別著急啊,慢慢來,好好過啊!

政府會千方百計幫你們的

公元2004年1月8日,是柴湖7.5萬移民最值得期待和最難忘的日子。

那天,北風呼嘯,細雨霏霏,寒氣襲人。但是,柴湖的一方凍土上卻熱氣沸騰,暖意融融。

下午三時左右,一行三輛普普通通的中巴車,沿著寺沙公路由北向南緩緩駛入柴湖,車上的人不約而同地透過車窗,透過雨霧,把目光投向公路兩邊那風雨中的村莊……

三輛中巴車同時開進了柴湖衛生院。驚奇的病人、醫生都圍上來,想知道來的都是些什麼人,這裏將發生什麼事情。

“大家好!省委書記俞正聲同誌、省長羅清泉等領導同誌來看望大家來了!”鍾祥市市委書記周鬆青亮開嗓門大聲地向眾人介紹。

一聽說來的是省裏的高官,是省裏的頭頭腦腦,人們立刻喜出望外,高興得熱烈地鼓起掌來。

由省裏支持資金整修一新的門診部和竣工不久的住院部在寒風中巍然屹立,以其嶄新的容貌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醫院院長王瑞琴緊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省委書記俞正聲的身旁,她知道領導們很忙,必須利用好有限的時間把省裏的關心和衛生院建設的情況給領導們彙個報。當他們邊走邊談,王瑞琴說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俞書記非常隨和地說,“你不要急,慢慢說,我們來主要是看省裏扶持項目的落實情況,有什麼意見,有什麼問題,你照直說!”當看到住院部三樓的半頭還在閑置時,俞書記問是什麼原因,王瑞琴就實話實說:“現在還沒有那麼多病人,主要原因是移民太窮,看不起病,有的人從病到死難得進醫院的門,如果能把我們列為新合作醫療試點就好了。”俞書記邊聽邊點頭,聽得很認真。

走進病房,俞書記仔細詢問每一位病人的情況,患的什麼病,家裏種了幾畝地,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他拉著一位病人的手,祝願他抓緊治療,早日康複,早日回到家中和親人團圓,過一個祥和的春節。聽那囑咐,好似一位老人對兒女的叮嚀,看那樣子,又好像孝順的兒子在安慰老人。

這位病人事後憶起這件事,慚愧地說:“那天是農曆臘月十七,快過年了,人家恁大的官兒大老遠從武漢跑來看咱,我當時隻顧激動,連一聲謝謝也沒說,真是後悔一輩子啊!”

前來調研的領導在察看了衛生院之後,又去到鎮二中和紅升福利院了解了情況。隨後,兵分三路,三輛中巴車分別向李官橋村、後營村、武洲村駛去。他們每到一村,每進一戶,都要看看米缸,看看鍋裏的食物,摸摸床上的被褥,關切地問問生產、生活和身體情況,送上帶來的慰問金和過冬的棉衣棉被。當看到有的移民一貧如洗,非常無奈的狀況後,俞正聲深情地囑咐和安慰他們:“別著急啊,慢慢來,好好過啊!政府會千方百計幫你們的!”

移民們哭了,在場的人眼晴也濕潤了。

次日,俞正聲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柴湖扶貧現場會議上動情地說:

我們江漢平原,包括我們武漢周圍,幾十年的時間,漢江沒有大水,得益於丹江水庫。如果沒有柴湖移民的搬遷,就沒有南水北調的建設;如果沒有柴湖移民的的搬遷,也就沒有漢江下遊數百萬人民的安居樂業。當時,他們到這兒來住的是蘆葦棚,一人是300塊錢,直到現在還住在那種“兵營式”的房裏,幾十年啦,應該說我們對這些移民欠了賬,不把這些移民的工作做好,我們受益地區對不起他們;不把他們從貧困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我們黨和政府是欠了他們情的。我們要帶著感情看待柴湖的問題!祝平同誌他們在這兒開了次會,我和清泉、道坤、誌剛、友凡又在這兒開會,就是想把欠的情彌補一下,爭取做得好一點。

會上,副省長劉友凡莊嚴地宣讀了省政府的決定:對柴湖耕地少的1萬移民實行疏散搬遷,同時,對移民危房進行改造、農業稅減免、移民醫療保障、移民飲水工程等14個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籌措資金5700多萬元,幫助移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力爭用4年時間,扶持柴湖移民徹底甩掉貧困帽子,走上富裕之路。

省委、省政府的這一決定,是一個莊嚴的決定,是一個攸關7.5萬移民子孫後代存亡興衰、令人心潮澎湃的決定,它無疑於一聲春雷炸響在柴湖、炸響在鍾祥、炸響在荊楚大地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