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們熱淚盈眶,歡呼雀躍,有的人還興奮地唱起來大搬遷年代裏唱得最多的那首歌:東方紅,太陽升……
關山村的移民聽到這一喜出望外的消息,更是心潮難平。他們走在下雨不泥腳的砂粒路上,擰開嘩嘩流水的自來水龍頭,他們就想起了前任省委書記蔣祝平,想起了省委、省政府3年前首次在柴湖召開現場扶貧辦公會的情況。
那天,是公元2001年2月23日,新上任的省委書記蔣祝平走馬上任後,親自主持的第一個現場辦公會是在柴湖召開。會前,因為天在下雨,他和賈天增副省長都是打著雨傘,穿著水鞋,踏泥濘走進村莊的。該村黨支部書記楊海龍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蔣書記來的時候,天公不作美,又刮風又下雨,那時候,村裏的道路全是泥巴路,很不好走,我就一手打著雨傘,一手扶著上了年紀的蔣書記,去看訪貧困戶。蔣書記一連看了5家,每到一家都要問問種了好多地,收成怎麼樣,詳細地了解移民的困難,當場還向癡呆特困戶盧玉梅捐贈200元現金,囑咐她用來解燃眉之急。”
蔣祝平通過實地察看,感到看到的與反映的情況完全一致,心情十分沉重,在現場辦公會上他嚴肅地指出:
柴湖鎮的移民當年曾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企盼了幾十年,沒想到如今仍然生活得這樣艱難。如果再不想辦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就是對黨和人民的嚴重瀆職犯罪……
這次會議,以突出解決柴湖水患修建白土地廟排水工程為主,決定了8個扶貧項目,確定扶貧資金達4700多萬元。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殲滅戰。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省委、省政府在一個鄉鎮由省委書記親自主持召開2次現場辦公會議,恐怕不僅是湖北,乃至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會議決定對柴湖的扶貧項目和規劃資金之多,恐怕也是沒有先例的。
3年來,通過省、地、市共同努力,柴湖衛生院病房大樓,初中的教學樓、宿舍樓,福利院老年公寓一個一個拔地而起;黑色路麵、三元豬繁殖基地、白土地廟排水工程……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工程”相繼開工或竣工,極大地改善了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移民的生存狀態。
感動移民,感動柴湖,感動得上天也止不住淚水直流。想想看,相隔幾近3年的兩次省裏現場辦公會議,並沒同老天爺商議,但卻都是在紛紛細雨中召開的,這是為什麼?天隨人意啊!
省委、省政府第二次來柴湖現場辦公,與兩個人的一次談話是分不開的。一個是省委書記俞正聲,一個是民營企業家,來自於鍾祥市的全國人大代表、金漢江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周家貴。
在2003年3月北京的人代會期間,俞正聲專門抽出時間,向周家貴了解柴湖移民的情況,周家貴就把省裏首次召開現場會後柴湖兩年來的變化及移民的貧困現狀向領導作了彙報。俞書記聽後感歎到:“柴湖移民真是很苦啊!”他沉思了一會兒,接著對周說:“這樣吧,我抽個適當的機會再到柴湖開個現場辦公會。”
這次現場辦公會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醞釀了好長時間,除了省裏領導同誌參加外,長江水利委員會、省扶貧辦、省財政廳、民政廳、水利廳、移民局、科技廳、衛生廳、交通廳、教育廳、建設廳等10多個廳局的負責人都參加了會議。會議一致認為柴湖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的貧困現狀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因此,對鍾祥市提出的扶持柴湖搞好扶貧開發工作的具體要求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討論,開出了一劑十四味“藥”的“大處方”。尤其是將1萬柴湖移民疏散遷移到鍾祥市內土地比較寬裕的鄉鎮,可謂是一副根治貧困的“猛藥”。
風停了,雨住了。雨過天晴後的太陽格外的紅,格外的燦!移民們的心裏也格外的亮,格外的暖!
寒冬臘月,溫暖如春!
這一年,柴湖的春天來得特別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