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春風化雨(2 / 2)

20世紀末,中國政府莊嚴承諾:不將貧困帶到下一個世紀。

作為直接領導柴湖的鍾祥市委、市政府,從1996年就已開始派工作隊常駐柴湖,起初叫小康工作隊,2000年為了徹底把貧困堵截在新世紀的大門之外,在荊門市的統一部署之下,38支農村基層建設工作隊又開始進駐柴湖,把扶貧扶到了田間,扶進了村莊,扶到了貧困戶、貧困人。據時任該鎮人大主席的楊明鋒同誌介紹,在一年之內,共扶持現金及生產物資折款超過200萬元,捐贈衣物近5000件,救助重病患者十餘人,上百的特困戶由特困狀態轉為一般貧困狀態,有的實現了脫貧。

誰不想接受春天的問候?誰又能阻止春天的腳步?但是,由於對柴湖的貧困的根源挖掘不夠,對貧困的複雜性和頑固性估計不足,柴湖移民有三千多戶、近萬人沒能在20世紀末實現脫貧。因此,柴湖的脫貧成為一項跨越世紀的工程。

2001年12月4日,國家水利部移民局局長唐傳利頂風冒雪,親自到柴湖視察,他表示要加大對移民的扶持力度,支持柴湖移民建設美好的家園。一個月後,國務院轉發了水利部的文件,同意決定增加對中央直屬水庫移民的資金投入,用6年時間解決水庫移民遺留問題。

2002年8月的一天下午,剛剛從隨州來到荊門上任的市委書記袁良寬就驅車來到大柴湖,察看事關柴湖移民安危的圍堤和水利設施,走訪貧困戶。兩年來,他不僅多次到柴湖召開現場辦公會,還數次在有關會議上要求“對待柴湖移民要像對待少數民族一樣,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一再囑咐幹部要帶著深厚的感情開展工作。

2003年歲尾,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的鍾祥市委書記周鬆青,利用假期回鍾祥之機,沒顧上與親人團聚,便來到柴湖訪貧問苦,並對在建的扶貧項目逐一實地考察,督辦落實。

20世紀90年代《中國水利報》記者常懷堂在柴湖采訪

在2004年5月9日召開的湖北省中央直屬水庫移民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鄧道坤、副省長劉友凡的講話都多次談到柴湖移民問題。鄧道坤在回顧了丹江口水庫為社會帶來發展、為受益地區群眾帶來富裕後,以柴湖移民的困苦作了對比。他說:

但移民呢?比如鍾祥市柴湖的移民,人平年純收入低於全省人平純收入的一半以上,去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257元,大柴湖移民才近1000元,已經移民40年了,生活水平這麼低,他們作出這麼大的貢獻,還隻擁有這樣的待遇……在座的同誌們,追溯曆史,我們都是移民的後代,農民的後代。大家去想這兩句話,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觀、曆史唯物主義觀的體現,不管你現在是什麼階層,其實都是農民的後代,移民的後代。所以我們要聯係實際,帶著真感情,動真感情去做移民工作。隻要把感情問題解決了,困難就能克服。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盡管曆史留下了一些遺憾,但是,從領導的關懷中,移民看到了曙光;從移民含著希冀的眼晴裏,我們看到了誌氣;從柴湖已經潮濕鬆動的泥土中,我們看到了秋收的果實。昔日裏,有個因上訪常駐武漢,三上北京而出名的“告狀大王”,今天一門心思在家養魚、種地,成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典型。往日,那成群結隊乘著汽車、打著橫幅、一批又一批上鍾祥、荊門討說法的沒了,安心生產的人多了,正如一位上訪老代表所說:“黨把政策送到咱手上,把溫暖送到了咱心裏,咱還有啥不滿足的?人得有點良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