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春風化雨(1 / 2)

李鵬總理親自在《情況彙編》上批示……

拂去歲月上的塵土,我們不難發現一種現象:柴湖移民雖然生活比較寒苦,但他們好像並沒因苦而悲哀,因貧而喪氣,感到精神空虛。這著實讓人不解。

“移民之所以能苦撐著走到今天,是他們認為黨和政府對他們不薄,社會給了他們所盡可能的關愛,他們才沒有失去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信心,千萬不要把他們的這種樂觀態度看成是安於守窮,不思進取的一類人。”原鍾祥市移民局副局長李定艮道出了個中緣由。

回想想,的確如此。

1981年,中央水電部吳以熬處長受部長之托到柴湖考察,當他看了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之後,難過的說:“我們對移民欠了一筆賬,這筆賬是一定要還的。”此時,一個移民老同誌緊緊地拉住吳處長的手哭了:“吳處長,有你這句話,俺下輩子做牛做馬也不會有怨言。”

一句話,讓移民們激動,成為力量之源。

1983年4月,湖北省政府下發了《關於解決鍾祥縣大柴湖公社移民生活、生產困難問題的通知》,對移民農業稅、加工業稅實行免征,對水利建設等實行政策扶持。

一個文件,使他們看到了田野的希望,他們倍加努力,使困難得以緩解。

1984年6月,國務院決定籌資3億元資金,專門用來解決鄂豫兩省的丹江口水庫移民遺留問題,文件指出“湖北省應包括大柴湖的供、排水治水工程”。雖然說,最後分配給柴湖的資金僅有2000萬元,但大柴湖的名字又見於國家的文件,移民們心裏如春風入駐,暖意融融。

長期以來,新華社和省地市那些握筆杆的、拎話筒的、扛攝像機的,走在柴湖的田埂上,來到移民的住家裏,沿著移民的足跡,了解移民之困,真實報道柴湖移民每個階段的狀況,為他們鼓與呼,使移民看到了希望。

這裏,請大家認識一個名叫常懷堂的人。他退休於“長委”漢江集團公司宣傳部副部長的位置,曾是《中國水利報》漢江記者站站長。1992年,他來到柴湖采訪,移民向他反映了大柴湖圍堤年久失修,崩岸嚴重,需要盡早治理的情況。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沿圍堤徒步走了40多公裏路進行察看,以《湖北大柴湖防洪圍堤崩岸嚴重》為題寫了內參,先後在《湖北日報》、《中國水利報》、人民日報《情況彙編》上刊登。不久,當時的李鵬總理親自在《情況彙編》上批示,要求水電部采取措施,迅速解決。長委會和漢江堤防管理處隨即開會,研究製定出搶修大柴湖圍堤崩岸的方案,使這個事關10萬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久有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移民們還向他反映了部隊基地農場占了他們土地的問題,鍾祥市、柴湖鎮多次向省、向中央反映,但始終沒有結果。常懷堂冒著風險,衝破阻力,采寫了《總後基地農場大量占用柴湖移民耕地》的文章,先後登載於《經濟日報》、人民日報《情況彙編》內參,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使部分土地歸還於移民。

一名記者,他擁有的隻有一支筆,常懷堂用筆為民秉書,向移民傳遞春的信息,著實讓人感動。

據原柴湖鎮鎮長李訓靈回憶,1992年他同鎮委副書記寧官鬆一道去北京看望已經70高壽的原水電部副部長黃友若同誌,這位多次到過柴湖視察、非常關心移民生活的老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說:“柴湖移民的問題我在任時沒能解決好,是我們國家太窮了,今後如果解決不好,我上八寶山也死不瞑目啊!”他當時揮筆寫信,把他們介紹給國家移民辦主任趙仁驤、國家防總副主任李得秉,要他們幫柴湖移民解決相關實際困難,感動得兩位鄉官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春天來了,腳步聲聲。

1994年,國務院決定自當年起到世紀末,在全國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用7年時間,基本解決全國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湖北,當時貧困人口394萬,柴湖占了7.5萬。

1996年12月國家對行政區劃調整,荊門市從荊州市手裏接過鍾祥市,同時,也接來個沉重的包袱——貧困的大柴湖。

“不要問我來自哪裏,我們為愛相聚。愛在哪裏?愛在每個人的心裏,愛在共和國的大家庭裏,愛在為人民謀幸福裏……”1997年5月的一日,在一曲愛的旋律聲中拉開了荊門市扶貧大柴湖的大幕,由60多人組成的鑼鼓隊,敲響了聲震寰宇送溫暖下鄉的進軍令,20多輛滿載著種子、化肥、農藥、水泥、石油、衣被、藥品、圖書和荊門全市人民深厚情誼的大卡車駛進柴湖,柴湖鎮相關部門走上主會場的台上,接受了荊門市有關單位的救助……雖然說,從形式上看這是一次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但活動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俗成的限定,其實質是向貧困宣戰的動員令,是一次物質與精神的大扶貧,是春風親吻柴湖瘠土的又一次。那天,柴湖街上人山人海,粗略估計,少說也有2萬多人前來接受春天的問候。